基本信息
书名:美味川菜
定价:29.90元
作者:孔阳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26231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简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详细的步骤介绍了各种菜肴的制作过程,对每道菜的做法进行了详尽的指导,让读者掌握烹制方法,学会处理材料,真正做到好学易做。全书内容翔实,图片清晰,描述,是一本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川菜菜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参加了一场为期数天的川菜文化深度游,但最后似乎忘了带回一两个像样的“纪念品”——也就是实用的菜谱。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古典、非常书面化,仿佛是清末一位美食大家留下的笔记。它很少使用现代的度量衡,比如“少许”、“适量”这些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这对于习惯了克、毫升精确测量的现代厨房来说,简直是噩梦。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它在介绍经典菜肴时,往往会引用大量的古籍文献来佐证其起源和演变,比如对“回锅肉”的追溯,追溯到了某个朝代的宫廷宴席。我理解作者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美食历史图景,但当我满心欢喜地准备学习如何让猪肉肥而不腻、酱香浓郁时,看到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典故和考证。书中的一些术语,比如“糍油”、“刀口菜”,作者也只是略微提及,并未深入讲解其制作流程,这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感到云里雾里,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猜测其大概的烹饪手法。如果想从这本书里学到几道能惊艳亲友的拿手好菜,恐怕要失望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哲学思辨,而非烹饪指导。我把它拿给一位资深的川菜师傅看,他看完后笑着说:“这更像是川菜的‘禅意’。” 确实如此,作者似乎对“意境”的把握远远超过了对“实操”的关注。比如,对于“煳辣”这个关键的味型,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火候带来的那种“即将焦化又未成灰”的微妙状态,描述得极富画面感和诗意,用词考究,仿佛在描述一场与火焰的精密舞蹈。但是,当他真正落到操作步骤时,比如“油温至七成热,投入干辣椒,待其颜色由枣红转为紫红时迅速捞出”,这个“枣红”和“紫红”到底意味着多少秒?是炉灶的几档火力?这些关键的量化数据完全缺失了。读完后,我虽然对川菜的“道”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了“味”是从何而来,但我的肚子依旧是空的,因为我不知道如何精确地复制出那种味道。它成功地塑造了川菜的“灵魂”,却遗漏了构建这副“躯体”的关键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强烈的复古气息,这本来是优点,但内容上却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素菜部分的介绍,因为素菜同样是川菜中大放异彩的一环,比如怪味茄子、开水白菜等。然而,书里对这些素菜的篇幅少得可怜,而且提供的处理方法,总感觉差了那么“一口气”。例如,在讲“开水白菜”时,它强调了高汤的重要性,用了近十页来描述如何熬制出“清澈如水、味醇如酒”的高汤,但对如何才能让白菜心在浸煮后依然保持翠绿和嫩滑,却一笔带过。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步骤去做了几次,白菜总是煮得有些发黄,汤头也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鲜甜的后劲。而且,书中很多地方的食材替换建议非常保守,比如提到现在容易获得的调料,却始终坚持使用那些在普通超市已经很难找到的传统原料,这无疑增加了普通读者实践的难度。这感觉就像是,作者很坚定地守护着“正宗”的最后一道防线,却不愿为现代读者的便利性做哪怕一点点的妥协。
评分这本书的组织结构,坦率地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似乎是按照食材的五行属性来划分章节的,而不是按照菜系分类或烹饪技法。比如,“金”类的菜肴(可能是指含金属锅具烹饪的爆炒类),和“水”类的菜肴(可能指炖煮和汆烫类)被并列放在一起,这种跨度极大的分类方式,使得查找特定菜谱变得异常困难。我本想找找关于泡椒凤爪的做法,结果发现它被归在了“土”的部分,解释是泡制的过程与土地的孕育相似。这种牵强的分类逻辑,打乱了我既有的烹饪知识体系。此外,全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太大,有时是极度严肃的考据体,有时又突然跳跃到非常口语化的“私房话”,比如作者在某处点评一道菜时,用上了非常现代的网络热词来形容其口感,这种突兀的风格切换,让人感觉像是在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突然看到了一张不合时宜的表情包,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专业感,让人很难将其视作一本权威的菜谱参考书。
评分这本《美味川菜》的书籍,初拿到手时,我的期待值可是相当高的,毕竟川菜在中国八大菜系里那可是独占鳌头,麻辣鲜香的魅力无人能挡。然而,翻开内页,我才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川菜的理论阐述和历史溯源,而不是我原本期待的那种手把手教你做出地道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的实用指南。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花椒和辣椒的品种差异,比如汉源花椒的独特之处,以及不同地区辣椒在辣度、香气上的细微差别,甚至还深入到盐的选用对菜肴风味的影响。对于一个只想周末在家复刻几道拿手菜的普通食客来说,这些信息虽然有知识性,但略显枯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油温如何精确控制才能炒出“糊辣荔枝味”,或者郫县豆瓣酱炒出红油的火候诀窍。书中的配图也偏向于食材的静物写生,缺乏菜品烹饪过程中的动态展示,这让新手在学习时,少了一份直观的指引,总感觉隔了一层纱,无法真正领会到川菜那“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精髓。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川菜的“学术著作”,而不是一本“家庭烹饪手册”,深度有余,实用性略逊一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