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诺曼底

我的诺曼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师曾 著
图书标签:
  • 诺曼底
  • 二战
  • 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
  • 个人经历
  • 法国
  • 登陆战
  • 士兵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30496
商品编码:3011103426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诺曼底

定价:29.00元

作者:唐师曾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35430496

字数: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的诺曼底》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自驾车亲赴欧美、东南亚以及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这是献给反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朵小花,黑色花心是射入胸膛的7.62mm,红色花瓣是子弹穿过皮肤迸出的鲜血——以此缅怀“消灭、自由属于人民”的无名英雄。“对世界,你只是一个大兵;对母亲,你却是整个世界。”

内容提要


《我的诺曼底》海湾战争使唐师曾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遭逢人生的低谷。而当他完成《我的诺曼底》——一部跨越战争本身、令人含泪微笑的和平之书——宝贵的信仰亦失而复得。

目录


自序:诺曼底之旅
拜谒二战战场
德国:隆美尔和他的儿子
“闯进”隆美尔老宅,拜会他的独生儿子
“蓝马克斯”两次被拿走,让隆美尔勃然大怒
隆美尔的讣告言简意赅
我跑在米纳豪斯、采茨利恩豪夫宫前磕头点地,连抽自己大嘴巴……
隆美尔请求给他10分钟与家人告别,对死亡冷静之极
“哪儿老啊!像您这个年龄,在我们那儿专管大事!”
刺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一枚炸弹在行军东线司令部定时爆炸
施陶芬贝格四次身背试图行刺
柏林:创造之都
达豪:集中营之母
……

作者介绍


唐师曾,江苏无锡人,新华社记者.海湾战争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度抑郁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KODAK特约摄影师.装甲兵学院客座教授,荣誉上校
  1983年北大国际政治系毕业,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7年为法国SIPA、SIGMA、《巴黎竞赛》拍掇”沿万里长城步行”。1988年在秦岭拍摄野生大熊猫.出版《The Secret World of The Giant Pandas》,珍妮·古德尔序。1990年加人国家可可西里考察队。独自潜人伊拉克。出版《我从战场归来》,萧乾序。1991-1993年被新华社派驻中东,采访加利、卡扎菲、穆把拉克、阿拉法特、沙米尔、拉宾、佩旨斯、巴拉克、沙龙,曼德拉、等。1994年参加印尼555世界汽车拉力赛。1995年参加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神农架寻找野人”活动。1996—1997年独自驾车环绕美国1998年1999年在病床上完成《我钻进了全字塔》。张中行序。1999年出访海湾,策划“从金字增到万里长城”吉普车采访活动2000年出版《重

文摘


序言


自序:诺曼底之旅
拜谒二战战场
德国:隆美尔和他的儿子
“闯进”隆美尔老宅,拜会他的独生儿子
“蓝马克斯”两次被拿走,让隆美尔勃然大怒
隆美尔的讣告言简意赅
我跑在米纳豪斯、采茨利恩豪夫宫前磕头点地,连抽自己大嘴巴……
隆美尔请求给他10分钟与家人告别,对死亡冷静之极
“哪儿老啊!像您这个年龄,在我们那儿专管大事!”
刺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一枚炸弹在行军东线司令部定时爆炸
施陶芬贝格四次身背试图行刺
柏林:创造之都
达豪:集中营之母
……


《铁与血的交响:中世纪的权利更迭与文化融合》 导言:历史的洪流与文明的交汇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世纪,这个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的漫长时期,实则蕴含着无数权力斗争、社会变革与文化碰撞的壮丽篇章。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战役或某一位君主的生平,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更深邃的历史脉络,探究从罗马帝国衰亡的废墟之上,如何逐步孕育出欧洲独特的封建制度、宗教权威以及文化认同。《铁与血的交响:中世纪的权利更迭与文化融合》旨在揭示这一复杂时代的内在逻辑、驱动力量及其深远影响,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而多维的中世纪图景。 第一部分:权力的碎片化与秩序的重建(约公元500年—1000年) 中世纪的开端,是建立在旧有秩序瓦解之上的艰难重建。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大陆陷入了长期的政治真空。本书首先探讨了日耳曼部落的迁徙与定居,分析了法兰克人如何通过武力、联姻和对天主教的皈依,在法兰西和德意志地区初步奠定王权的基础。 一、 蛮族王国的兴衰与法律的融合: 重点分析了墨洛温王朝的衰落与加洛林王朝的崛起,特别是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如何被视为对古典帝国权威的“复兴”,以及这种复兴在实际统治上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们将审视不同日耳曼部落带来的习俗法与罗马遗留的成文法之间的摩擦与融合,这种法律上的二元性如何塑造了早期中世纪的社会结构。 二、 封建制度的萌芽与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权力分散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本书将详细剖析封建制度(Feudalism)的起源,并非简单的等级划分,而是一种基于土地、忠诚与军事服务的契约关系。通过分析“采邑”(Fief)的授予、效忠宣誓(Homage)的仪式,以及领主(Lord)与附庸(Vassal)之间复杂的相互义务,阐明这种去中心化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在缺乏强大中央政府的情况下,提供最基本的社会安全和军事防御的。 三、 基督教的巩固与教权的崛起: 在世俗权力尚未稳固之时,教会承担了保存知识、提供道德规范和组织行政的职能。本书将深入研究教会在蛮族世界中如何扮演“文明代理人”的角色,以及罗马教廷如何通过教皇的权威日益超越地方主教的权力,为后来的“教权与王权之争”埋下伏笔。重点讨论修道院(Monasteries)作为文化、农业和技术革新的中心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信仰、扩张与文明的勃发(约公元1000年—1300年) 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好转和农业技术的改进(如重犁和三圃制),欧洲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扩张性的阶段。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这一时期内在力量的爆发,它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思想和物质层面的繁荣。 一、 农业革命与城市复兴: 详细阐述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如何释放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重新崛起。城市不再仅仅是行政中心,而是新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聚集地,行会(Guilds)的形成及其在经济管理和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将被细致描绘。 二、 教权与王权的巅峰对决: 这一时期的核心冲突体现在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通过“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的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双方为争夺对主教任命权和世俗统治权的控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哲学的走向和国家机器的构建。格里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的对峙,是理解中世纪政治动态的关键切入口。 三、 骑士精神的形成与军事变革: 军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马镫和锁子甲的普及,使得重装骑兵成为战场的主宰。然而,骑士阶层不仅仅是战士,本书将探讨“骑士精神”(Chivalry)的道德与社会内涵,包括对女性的尊敬(宫廷爱情的兴起)、对上帝的忠诚以及对弱者的保护,探讨这种理想如何与残酷的现实政治相互作用。 四、 思想的觉醒与大学的诞生: 随着学者们重新接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以及伊斯兰世界知识的输入,思想界迎来了“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本书将重点介绍早期大学(如博洛尼亚、巴黎)的建立,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如何尝试调和基督教信仰与古典理性之间的关系,为后世的科学和人文学科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第三部分:危机、转型与现代性的幽灵(约公元1300年—1500年) 中世纪晚期并非简单的衰落,而是一个充满剧烈震荡、最终导致欧洲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转型期。 一、 人口灾难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黑死病”(Black Death)的爆发,是中世纪社会面临的空前危机。本书将分析这场瘟疫对人口、经济、劳动力市场以及宗教信仰产生的连锁反应。劳动力短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议价能力,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并引发了诸如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等社会动荡。 二、 民族国家的雏形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在瘟疫和战争的冲击下,脆弱的封建体系开始瓦解。地方领主的权力削弱,而国王通过建立常备军、推行统一税收和官僚体系,开始集权。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是理解这一过程的绝佳范例,它不仅是领土之争,更是国家认同(Nationality)逐步形成的催化剂。 三、 宗教权威的动摇与异端的兴起: 教会的权威在阿维尼翁之囚和西部大分裂(Great Schism)中受到了严重削弱。民众对教会的腐败和无能感到不满,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本书将探讨约翰·威克里夫和扬·胡斯等早期异端思想家,如何挑战教皇的至高无上性,以及他们对世俗语言翻译《圣经》的努力,如何为文化普及开辟了道路。 结语:中世纪的遗产 《铁与血的交响》最终总结道,中世纪并非一个静止的停滞期,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矛盾的熔炉。从这一时期发展出的大学制度、代议制萌芽(如英国的议会)、成文法律体系的奠基,以及对个体精神价值的初步探索,都为随后的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到来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性准备。理解中世纪的复杂性,是理解整个西方文明轨迹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从拿到它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一种静谧的庄严的书。在翻阅《我的诺曼底》之前,我脑海中关于诺曼底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那些文字和画面,那些宏大叙事下的英勇与牺牲。《我的诺曼底》似乎是将这份宏大,沉淀成了一种更贴近个人情感的表达。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它不是直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一些细腻的描写,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慢慢渗透出历史的重量和情感的深度。我希望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他对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的敬畏。或许,书中会有关于诺曼底的艺术、建筑、美食的描写,这些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元素,却能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这片土地的生命力,以及人们在历史洪流中依然努力生活的痕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共鸣,一种对历史、对生命、对土地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欧洲战场。《我的诺曼底》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脑海中关于登陆日的画面,那些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然而,我更倾向于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当地人民生活、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承带来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战争给诺曼底带来的创伤,以及当地人民是如何修复和重建他们的家园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历史学家对当时事件的分析,或是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未曾了解过的视角,或许是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或许是从一个当地居民的视角,去展现战争的真实面貌,以及它如何在普通人的生命中留下印记。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诺曼底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让我在阅读时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

评分

这本《我的诺曼底》的书名,总是让我想起那种带着些许怀旧和深沉的基调。我并不是一个对军事历史特别狂热的读者,但我对那些能够触及人性深处、展现时代变迁的书籍,却有着天然的喜爱。《我的诺曼底》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场战役,更可能是一段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找寻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们可能是在战火中经历磨难,也可能是在战后努力生活。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通过他们的视角,去展现诺曼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影响到个人的命运,以及个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人性的光辉,一种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展现出的勇气和希望。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探索,一次与过往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跨越时空的宁静。拿到《我的诺曼底》时,我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先仔细端详了封面上的插画,那是一片低垂的天空,云层厚重,仿佛预示着什么。诺曼底,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度,关于战争、关于抵抗、关于失落。但这本书传递给我的,并非直接的硝烟与血腥,而是更深沉的情感,一种对土地的眷恋,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在废墟中寻找新生力量的韧性。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描绘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时,又不至于让读者感到沉重压抑,反而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力量。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诺曼底人民的生活片段,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他们的日子,如何将历史的伤痕化为前进的动力。或许,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诺曼底的自然风光,那些壮阔的海岸线,宁静的乡村,与历史的宏大叙事形成有趣的对比,也更能展现出这片土地的生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翻阅一本泛黄的老照片,每一页都承载着故事,等待着我去解读。

评分

当我看到《我的诺曼底》这个书名时,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比战争本身更广阔的图景。我期待作者能够将镜头对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承受、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坚韧。或许,书中会描绘出诺曼底的自然风光,那些辽阔的海滩、古老的村庄,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我希望作者能够用诗意的笔触,去描绘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哀愁,将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当地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这些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陈酒,需要慢慢地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去感受它所带来的历史的沉淀和情感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