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健康、村庄民主和农村发展 | 作者 | 姚洋,高梦滔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25595 | 出版日期 | 200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300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很多观念和价值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改革初期单纯地改善生活的质朴愿望,到现阶段“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別的,而是人自身的发展。后者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是脱离贫困以及过上健康和快乐的活;第二是“赋权”,即赋予个人表达自己意愿和独立自主的权利。本书的研究正是围绕着以上两个主题展开的。收录在本书中的12篇文章,利用,个大型的面板数据集,研究了疾病对农村居民健康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并探讨了村庄民主对加强村庄治理和缓解疾病等自然风险对村民负面影响方面的作用。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七章内容,主要研究疾病对农户的影响;下篇包括五章内容,主要研究选举对提高村干部问责和农户抗风险能力方面的作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上篇 健康风险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章 数据及样本基本情况 1.1 调查概述及样本社会人口特征 1.2 样本人群的社会与人口学特征 1.3 样本人群的经济特征与收支状况 1.4 结语 第2章 样本农户的患病及治疗 2.1 健康状况自评与两周患病情况 2.2 两周患病的治疗 2.3 大病基本情况概述 2.4 大病对农户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2.5 大病风险管理 2.6 结语 第3章 大病对农户资产积累和收入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 3.1 未受冲击农户的平衡增长路径 3.2 健康冲击 第4章 大病冲击对家庭资产积累的影响 4.1 数据描述 4.2 变量说明 4.3 计量结果与解释 4.4 结语 第5章 大病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和已有的研究 5.2 数据描述 5.3 健康风险冲击的固定效应估计 5.4 健康风险冲击的动态估计 5.5 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持续影响的分析 5.6 结论与评述 第6章 大病冲击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6.1 中国农村教育和医疗情况的背景和假说的提出 6.2 变量及计量模型 6.3 计量结果分析 6.4 结论 第7章 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 7.1 绪言 7.2 理论与计量框架 7.3 两周患病就诊概率与就诊费用的模型结果 7.4 总结与评论 下篇 村庄民主与农村发展 第8章 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 8.1 围绕基层民主的争论 8.2 数据和描述统计 8.3 村庄支出和税收 8.4 计量经济学结果 8.5 结论 第9章 对村庄选举缓解大病冲击负面影响的分析 9.1 存在负外部性情况下的选举模型 9.2 对命题1和命题2的检验 9.3 对命题3的检验 9.4 总结与评述 0章 选举和农产的消费平滑 10.1 理论框架 10.2 经验结果 10.3 结论 1章 农村基层民主惠及穷人 11.1 问题的提出与已有的研究 11.2 数据介绍和农产收入增长率的特征 11.3 计量模型与估计结果 11.4 基层民主与“政治周期” 11.5 结论和评述 2章 村庄选举和收入分配 12.1 收入不平等的趋势 12.2 计量模型和变量 12.3 经验结果 12.4 选举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途径 12.5 结论 参考文献 重要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纸张,配上简洁却有力的标题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一个充满泥土芬芳的田园牧歌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籍的引言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而又充满希望的笔触。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个非常微小的乡村场景切入,描绘了清晨薄雾中,村民们聚集在村口闲聊的画面。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书中对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梳理,也做到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研究的严谨性。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遗产如何被重新审视和保护的问题,作者的观点非常独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传统”等同于“落后”,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现代文明边缘化的生活智慧和治理模式的价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乡村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考察笔记。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我仿佛能听见鸡鸣犬吠,闻到炊烟的味道。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处理得非常高明,它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论述可能带来的枯燥感。作者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宏观政策的演变与几个具体家庭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我被其中一个名叫“老李”的农户的故事深深触动。老李一家在面对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和市场波动时的挣扎与适应,几乎浓缩了整个乡村在转型期所经历的阵痛与希望。通过老李的视角,那些原本冷冰冰的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立刻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他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乡村的变迁——从泥泞的小路到新铺的柏油路,从传统的集体劳动到现代的机械化耕作,每一种变化都伴随着情感上的得失。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同理心构建。这不只是一本研究报告,更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乡村变迁的“浮世绘”。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学的视角熔于一炉,来剖析“乡村”这个复杂命题。我个人特别赞赏作者在论证“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模式有效性时,所引用的那些扎实的案例研究。他没有陷入纯粹的理想主义,而是非常现实地指出了在资源匮乏和外部干预加剧的情况下,地方性知识体系如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关于水利资源分配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缺乏正式法律条文约束时,村庄内部形成的那些微妙的权力平衡和道德契约是如何运作的,这对于理解微观层面的社会秩序构建极具启发性。行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对于初次接触此类议题的读者来说,也能被作者清晰的思路所引导,逐步领会其核心论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理解“社区”这个概念,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辩证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进行协商与博弈的生命共同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地方,在于它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展望,并没有流于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后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范畴,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之中进行考量。书中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提出了技术层面的优化方案,更强调了实现这种补偿的前提是建立起村民间的信任基础和透明的决策流程。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如何将书中的这些理念应用到我所熟悉的社区实践中去。作者对“赋权”的论述尤其精辟,他认为真正的乡村发展,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自下而上的“唤醒”——唤醒村民作为资源拥有者和决策参与者的主体意识。这种对“能动性”的强调,为我们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介入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路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知识宝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准备这部作品时付出了何等巨大的心血。我注意到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前沿研究,从人类学的民族志到最新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扎实的学术背景支撑,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无懈可击。此外,排版和印刷质量也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图表清晰,索引详尽,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特定内容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特意去查阅了书中提到的几个关键历史文献,发现作者对原文的引用和解读都非常精准,没有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深度与阅读体验俱佳的佳作,它不仅提供了关于乡村现状的深刻洞察,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人与土地关系的全新哲学视角,是相关领域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