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卷)
定价:109.80元
作者:【英】查尔斯·欧曼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68170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近200张精美插图、30余幅珍贵地图、35万字
详细介绍了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军团衰落到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各民族,西欧王国,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组织、装备、战术、战略发展历程以及重大 战役
欧美军官必修教材、军迷提高军事修养的进阶书籍
内容覆盖面全、跨度大
译文流畅,贴合原著,兼顾军事的专业和文字的文学性
内容提要
本书是指文“战争艺术”文库的第五本,出自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欧曼爵士之手,书中对西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维京人以及马扎尔人等欧洲民族的战争艺术发展过程做了详细论述,无论是在兵制、战术、还是装备的演变上都事无巨细地加以记载。除此以外,1204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之前的拜占庭战争艺术也在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篇幅。可以说,本书涵盖了从罗马帝国衰落到十字军东征结束,中世纪欧洲的战争艺术发展的所有历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从未有哪部书能够将中世纪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明确工整。无论是专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
目录
增补版前言
初版前言
章从罗马时代进入中世纪的军事变革
节罗马军团的后时光(235年至450年)
第二节贝利萨留和哥特人(450年至55年)——骑兵主导地位的
第二章中世纪早期(500年至768年)
节早西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
第二节盎格鲁-撒克逊人
第三章从查理曼大帝到哈斯丁会战(768年至1066年)
节查理曼大帝与早期加洛林王朝(768年至850年)
第二节维京人
第三节维京人被击退(900年至1000年)
第四节马扎尔人(896年至973年)
第五节武器与盔甲(800年至1100年)
第六节攻城武器(800年至1100年)
第七节步兵的后一搏——1066年哈斯丁会战和1081年迪拉基
第四章579年至1204年的拜占庭军队
节拜占庭军队的发展演化
第二节拜占庭军队的装备和组织
第三节拜占庭军队的战略和战术
第四章拜占庭军队的衰落(1071年至1204年)
第五章十字军(1097年至1291年)
节综述
第二节十字军的大战略
第三节十字军的战术
第四节十字军的战术(续)
第五节卡莱(哈伦克)、太巴列、阿克、曼索拉——十字军的几场大败
作者介绍
作者: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1860—1946),英国历史学家,1905年成为牛津大学近代史教授、皇家历史协会主席,1920年被授予爵士爵位。其《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对于中世纪战争艺术的研究而言可谓*锋之作,他从碎片化的史料和歪曲的叙述中重建了中世纪战争史。欧曼爵士一生出版著作达四十余部,《拜占庭帝国史》《十九世纪的英国》《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半岛战争》《黑暗时代》等著作广受读者欢迎、受到*大赞誉。
译者: 王子午(1987—),战史学者,长期从事于军事历史类书籍、文章的写作和研究。曾任《战舰》杂志执行主编,出版有《日本海军巡洋舰》《日本武士战争史》等多部著作。2015年提出《战争艺术》丛书,首部译作《亚历山大战史》于同年出版。其著作、译作秉承去伪存真的理念,去除文学色彩,解读战争的原理和历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光是拿到手掂量着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选材和制作上的用心。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画质感,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中去。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但每一个细节——比如字体选择的衬线风格,或者烫金工艺的细腻程度——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值得称赞,厚实且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别提那些插图的印刷质量了,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盔甲的金属光泽、旗帜的纹理,甚至是战场上的尘土飞扬,都仿佛触手可及。作为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细细品味的工具书,这样的物理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而美好的基础,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打开它,沉浸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史诗之中去感受一番。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当代社会对“冲突”的理解是不是越来越抽象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又相对平静的年代,对历史上的大规模、近距离的武装对抗缺乏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更具“技术性”的角度去剖析人类历史上那些决定命运的瞬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役和英雄事迹,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武器的演变如何反作用于战略思想的诞生和战术的实施。比如,某个阶段重装步兵的普及对骑兵冲击力的制约,或者攻城器械的精进如何直接影响了城堡建筑风格的迭代。这种将“物”与“事”紧密结合的分析框架,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们明白,战争的形态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技术、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这种多维度的剖析,远比单纯的政治史叙事要深刻得多,也更能让人理解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链条。
评分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细节的考据和推演的严谨程度。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影视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在书中经过一番梳理后,才发现其中充满了“浪漫化的谬误”。作者似乎对每一件装备的重量、每一支军队的后勤补给线、甚至每一次交锋时的视野限制,都有过细致入微的模拟和计算。这种近乎于工程学的严谨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我尤其欣赏那种不轻易下定论的笔调,面对史料的模糊不清之处,他会清晰地指出不同学派的观点和论据,然后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而不是武断地宣称“真相只有一个”。这种坦诚的学术态度,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也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历史文献,这比单纯获得结论本身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极其到位,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倒有一种电影般的画面感和紧迫感。作者在描述不同文明或不同时期的军事风格差异时,用词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比如,对某个时期条顿骑士团那种近乎宗教狂热的冲锋描述,与对拜占庭军队那种强调阵型保持和心理战术的描绘,在语言风格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到激烈战斗的部分,简直让人心跳加速,仿佛能听到金属碰撞的铿锵之声和号角长鸣的苍凉。然而,在分析完一场大战的得失之后,作者又能迅速切换到一种宏观的、冷静的分析模式,探讨这场胜利或失败对后续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动静结合”、“细节放大与宏观拉远”的叙事切换,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文学的感染力,又不失历史学的厚重感,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对我来说,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挑战了我过去对“荣誉”、“英勇”这些概念的理解。在中世纪的残酷现实面前,很多我们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人道主义考量,在那个弱肉强食的背景下根本无从谈起。书中揭示了战争的底层逻辑:生存、资源与权力。它不再是那些穿着光鲜盔甲的骑士们在田野上进行的“荣誉比武”,而是充满了血腥、混乱、恐惧和极度理性计算的残酷博弈。这种对历史真实面貌的揭示,虽然有时令人不安,却也让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何其艰难,而和平又是何等珍贵。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历史的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近乎哲学的反思框架,去审视人类社会冲突的永恒主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