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插花(改变氛围与心情,轻松学会插花) 9787559413307

茶道插花(改变氛围与心情,轻松学会插花) 97875594133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茶阅世界·素茗堂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插花
  • 日式插花
  • 花艺
  • 家居装饰
  • 生活美学
  • 氛围营造
  • 放松心情
  • 入门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3307
商品编码:3001007693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茶道插花(改变氛围与心情,轻松学会插花)

定价:68.00元

作者:茶阅世界·素茗堂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94133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茶花之美,即是茶道之美,通过视觉上的美感延伸出茶道的意境,这就是茶花的境界。季节、场所、时点、茶的种类、人数、茶席的目的、茶具的种类,喝茶时间等诸多要素与茶花的结合变化无穷,有时确实能改变饮茶的氛围和心情。没有茶花的地方就像是空的茶杯一样给人空洞的感觉,失去美丽的茶席上要表述“精诚”的境界是很难的。

即使茶席插花学起来不太容易,但是站在学习茶、爱茶的立场上,不能冷眼看待的就是茶花。不谈茶花就不能论茶席,凄凉的茶席上不可能有像样的茶,这样的茶席上能容纳茶的精神和茶道的空间是相当狭窄的,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之一。就如同为了当一个好的画家,首先要懂得欣赏作品一样,当读者们翻看此书时,能培养季节、茶和花的协调感,并逐渐领悟出“茶道”的精神,那将是我们莫大的安慰。

内容提要


茶花不仅可以提高茶席的高雅风格和品位,同时也是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真诚和*待遇,所以具备仪式感的茶席上不可缺少的就是茶花。没有茶花的茶席就好像是一个没长树木的秃山,山虽是山,但却是没有灵魂的山体。

全书的内容含括茶花的特点和美学特征、茶道插花的基本原则、花材和花器的选择等,并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划分,收录了100多个茶席插花的作品,每个作品里面含括花材、花器以及设计特点等文字,方便读者在进行茶室装点、品尝茶水的同时,选择合适的器具,并由此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

目录


作者介绍


茶阅世界是深圳市重点茶文化产业项目,是中国茶产业孵化平台,包含茶叶品牌、茶器美学、主题茶会、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广场、茶道培训、茶品美食、私人定制、020商城、创意茶空间十大板块。茶阅世界一直致力于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茶文化体验馆,构筑不同的主题茶空间,弘扬健康茶文化,给都市人群提供一个追求静谧的生活与休闲空间。

文摘















序言



东方意境:茶之韵,花之形 一部关于东方美学、生活哲学与自然艺术的深度探索之作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位资深美学研究者或生活艺术家]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与原书不同的ISBN]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探讨插花技艺或茶道仪式,而是一次深入东方文化腹地,追溯“静”与“和”的生命哲学之旅。它以散文诗般的笔触,结合严谨的文化考证,带领读者超越日常的喧嚣,进入一个由时间、空间和材质构筑的精神境界。全书分为“器之魂”、“境之悟”、“道之衍”三大篇章,旨在阐释东方传统艺术中对“不完美中的圆满”、“瞬间中的永恒”的追求。 第一篇:器之魂——物质中的精神载体(约500字) 精选章节: 1. 素面朝天:论中国古代陶器的“拙”与“真” 本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及以前的陶瓷艺术。我们不着眼于景德镇的精美釉彩,而是深入探究那些看似粗糙、带有窑变痕迹的“拙品”。探讨“素”如何承载“万象”,以及在不加修饰的器物中,工匠如何通过对泥土与火的敬畏,实现了与自然的对话。着重分析“茶盏的肌理如何影响品茗者的触觉感知”这一跨感官体验。 2. 竹的骨骼:结构美学的东方诠释 竹,在中国文化中是气节的象征,但在器物制作中,它更是结构逻辑的完美体现。本章分析竹制器皿,如竹篮、竹编屏风,它们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构建最大的空间张力。重点解析竹篾交织中的“留白”艺术,这与建筑学中的“负空间”理论有何异同,并论证这种结构选择对使用者心境的潜移默化影响。 3. 金石之声:青铜器与礼乐文明的消逝回响 本章将视野投向更古老的时代,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与纹饰。探讨这些沉重的金属容器如何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权力、信仰和历史的载体。分析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云雷纹等抽象符号,如何构建了一个早期的、带有强烈仪式感的精神世界,以及这种“重”与“威严”如何反衬出现代人对轻盈与自由的向往。 第二篇:境之悟——空间中的时间折叠(约550字) 精选章节: 4. 庭院的呼吸:移步换景中的时间流速 本章深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哲学。不同于西方对称的宏伟布局,东方园林追求的是“非对称的平衡”和“动态的观看”。通过对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的实地考察与理论分析,阐释曲径通幽、漏窗透景等手法,如何人为地操纵观者的行进速度,从而达到“时间被拉长”的禅意效果。探讨“框景”技巧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线下产生的多重意义。 5. 禅坐的几何:极简主义的东方根源 本章将目光投向禅宗对空间处理的影响。从日本的枯山水到中国寺院的空旷大殿,探讨“空”如何成为最主要的构成元素。分析“留白”不仅是视觉上的休息,更是思维的暂停键。讨论如何通过对直线、平面和单一材质(如砂石、苔藓)的运用,将无限的宇宙意象浓缩于有限的方寸之间。 6. 光影的叙事:媒介与氛围的微妙转换 光线是构成“境”的最核心要素,但常常被忽略。本章专注于研究古代建筑,如殿宇的藻井结构、地下室的光线引入方式。探讨自然光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如薄纱、纸窗、水面)折射、柔化,从而创造出多层次的情绪氛围。解析传统艺术中,光线如何成为引导观众情绪的无形之“笔”。 第三篇:道之衍——生活哲学与美学精神(约450字) 精选章节: 7. “物哀”与“幽玄”:日本美学对东方精神的独特演绎 本章聚焦于日本文化中对外来影响的吸收与再创造。深度解读本居宣长对“物哀”的阐释——对事物短暂、易逝之美的深切感伤,以及世阿弥对“幽玄”的定义——超越言语、难以言喻的深邃美感。通过解析能剧中的面具与茶室的朴素,展示这种哲学如何渗透到日常的审美取向上。 8. 匠人精神的传承:技艺中的“无我”境界 本书探讨的“道”并非宗教意义上的修行,而是指代一种高度专注、近乎冥想的工作状态。通过访谈当代依然坚持传统手艺的工匠,分析他们如何将“重复”视为一种深化理解的方式。讨论这种“无我”的投入,如何使最终呈现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达到一种近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9. 慢下来的艺术:从效率至上的现代性中抽离 结语部分,作者反思当代社会对“快”的迷恋。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审美的“慢速通道”,教导读者如何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接触的器物、空间和节奏,重新校准自身的感知频率。这不是教授如何变得悠闲,而是提供一种工具,帮助个体在快节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内在锚点,实现精神上的“慢活”。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汇了艺术史、建筑学、哲学及材料科学的知识,提供多维度的解读。 深度文本分析: 拒绝浮光掠影的介绍,深入挖掘古典文献和实物背后的文化密码。 极简主义的哲学基础: 探讨东方美学中“少即是多”背后的复杂逻辑和深远意图。 本书适合对东方哲学、传统艺术、空间设计以及深度生活美学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的不是一门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看待世界、感知生命的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渴望片刻宁静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插花这事儿特高深,又是讲究花材,又是拘泥于器皿,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很远。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个名字——“改变氛围与心情,轻松学会插花”。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我期望它能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一步步把我这个“园艺小白”领进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那种非常生活化的指导,比如,不是教我如何做出一个宏大复杂的日式花道作品,而是教我如何用厨房里随手能找到的玻璃瓶,插上路边采摘的几枝野花,就能让客厅的角落瞬间变得生动起来。我希望看到大量的实景照片,那种不需要多专业的布光和构图,而是真实的、能在我家复刻的场景。如果书里能穿插一些关于花语的小知识,让我插花的时候不只是动手,还能动情,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它能强调的是“心境”的营造,而不是“技艺”的炫耀。毕竟,我的目标是放松,不是参加比赛。我期待它能告诉我,哪怕只有三朵花,也能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坦白说,我对市面上那些过于强调“仪式感”的指南书总是持保留意见。那种动辄要求你准备全套工具、购买昂贵花材的,总让人望而却步。我更倾向于实用主义的指导。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的感觉是清新、不油腻,让我感觉它可能更注重“效率”和“可行性”。我期待的内容是,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入门路线图”。比如,第一周学习如何修剪,第二周学习基础的“三角形”构图,第三周开始尝试不同高度的组合。我希望它能用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来解释那些专业术语,而不是直接抛出一堆日文或拉丁文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针对不同季节提供不同的材料建议,毕竟,春天和秋天的花材差异巨大,如果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利用当季最容易获得的材料,那它的实用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更希望它能有一些“失败案例分析”,告诉我哪些新手常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快速补救,这样能大大降低我的尝试挫败感。如果这本书能真正做到“轻松学会”,那么它一定把“简单化”做到了极致。

评分

我是一个重度色彩敏感者,对我来说,插花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色彩的和谐与冲突。我拿到一本关于插花或者花艺的书,最看重的是它对“色彩搭配”的讲解深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插”,更重要的是教我“为什么这么插会好看”。比如,如果我只有几种颜色的花,它能不能提供几种不同的配色方案?是经典的邻近色搭配,还是大胆的互补色冲击?我特别想知道,当一个空间氛围需要“沉静”时,应该选择哪些色系的组合,而当需要“活力”时,又该如何用花材来提升能量感。如果书里能有专门的章节来分析不同光线下,不同花材的颜色表现,那就太棒了。比如,在自然光下和室内暖光下,同一束花的视觉感受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如何根据摆放位置调整花材的明度或饱和度。我期望它能引导我建立自己的“色彩审美系统”,而不是仅仅模仿书中的成品图。这本书如果能把色彩的“情绪引导力”讲透,对我来说价值千金。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里强调了“改变氛围与心情”,这触及到了我购买这类书籍的根本动机——治愈。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摆弄植物,而是如何通过与花的互动,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专注。我期待书中能融入一些关于“手作疗愈”的理念。比如,在介绍某一种插花风格时,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冥想式的引导?例如,在剪枝、清理叶片的过程中,如何体会花材本身的纹理和生命力,将注意力从日常的琐事中抽离出来。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她自己在使用插花来调节情绪的真实故事或心得,而不是冰冷的操作指南。比如,当工作压力大到难以承受时,她会选择哪种花材,用多快的速度完成作品,以及完成后带来的心理变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快速放松插花法”,比如五分钟就能完成的微型作品,专门用于午休或睡前,那对我这种时间碎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心情”维度,我希望是能被实实在在地、具体地感受到的。

评分

我对于传统的插花教材总是感到有些疏离,因为它们往往侧重于“形”的模仿,而非“意”的表达。我更喜欢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哲学思考的作品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少即是多”的哲学在插花中的体现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用极少的花材,却能展现出深远的意境。比如,一个枯枝、一朵盛放的茶花,如何通过器皿的选择和留白的艺术,来营造出东方美学中那种“空灵”的感觉。我期待书中对“容器”的选择有独特的见解,而不是简单地推荐几种常见的花瓶。比如,一个粗陶碗和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如何影响我们对同一组花材的解读?如果能有章节专门讨论“环境对花艺的影响”,那就更好了。比如,插花是放在一个极简的日式房间里,还是放在一个欧式风格的壁炉边,其设计思路会有何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设计思维的入门书,教会我如何将插花视为一种空间叙事和氛围构建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装饰技巧。这种由内而外的、注重哲学基础的指导,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深度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