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决战库尔斯克
定价:26.00元
作者: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132166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13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爆发了一场会战。参战双方共投入了400多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12000余架,创下了史上规模*的坦克会战和*规模单日空战的记录······成千上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汇集成钢铁巨流,展开了一场撼天动地的金属大撞击。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履带的流动声令人心惊胆战,、炸弹的爆炸和坦克的吼叫使大地流血······
内容提要
本书用纪实的笔法、以全景扫描的方式对库尔斯克会战进行了介绍。不仅展现了苏德战场及其库尔斯克会战的壮阔画卷,而且也提供了库尔斯克会战前后双方决策的细节;不仅汇集了大量散见于各国军事档案中的珍贵史料,而且也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
目录
章 大战来临
斯大林格勒一役后,德军不仅损失惨重,而且丧失了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面临政治和军事双重压力的希特勒渴望一场胜利,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哈尔科夫战役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堡垒”计划正式出台。一时间,库尔斯克突出部上空战云开始集结……
No.1失败的两线作战/11
No.2“星”行动的失利/20
No.3“堡垒”作战计划/25
第二章 策划“堡垒”行动
“堡垒”计划制订以后,天气情况和德军高层内部的分歧,使计划的实施一拖再拖。希特勒深知“堡垒”作战计划的重要性,在失去突袭时机的情况下,他要求德军上下做好充分准备。于是,在下达“保卫帝国总动员令”的同时,希特勒甩出了手中的后几张——“豹”式、“虎”式坦克和“斐迪南”战车。在库尔斯克,希特勒投下了大的赌注……
No.1一再延期的进攻计划/32
No.2希特勒的两张/38
No.3希特勒的“总动员令”/43
第三章 苏军的非常谋略
在德军秘密备战“堡垒”计划之时,“战场救火员”朱可夫元帅奔赴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战争史上,军事实力占优势的部队主动进行防御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联军事家们却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战法。同时,德军一再推迟“堡垒”作战计划更是让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与此同时,斯大林的第95号命令使整个苏联的国家机器加大马力开动起来,围绕即将来临的战争,双方展开了军事经济生产竞赛……
No.1“战场救火员”朱可夫/52
No.2以退为进的作战计划/60
No.3斯大林有力的战前动员/63
第四章 抢夺制空权
为了“堡垒”计划,希特勒放弃了欣赏音乐的爱好,然而,战事的发展与他的身体状况一起恶化。与斯大林一样,希特勒意识到夺取空中优势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双方围绕战略制空权展开了一系列地争夺。然而,在空中较量中,希特勒又一次落了下风。不过,空中的激战并没有使双方放慢陆上大战的准备,味已经隐约可闻……
No.1希特勒寝食难安/70
No.2苏联空军的两次战役/77
No.3德军以牙还牙/84
第五章 德国人开动了
经过几个月的推迟,希特勒终于将美国独立日定为发动“堡垒”计划的日子。与希特勒的信心十足不同,其激昂的战前训导却让克卢格和曼施坦因产生了“将要带领德国士兵赴死”的感觉。果不其然,苏联先发制人的火力反准备让德军吃尽了苦头。更令人失望的是,损失了大量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坦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德军仍然不能突破苏军的防线,莫德尔第9集团军被勒住了缰绳……
No.1希特勒下定决心/90
No.2先下手为强/96
no.3德军的企图失败/102
第六章 德军之“花”
与北部战线相比,德军之“花”在南部钳形攻势过程中似乎所向披靡。装备了大量新式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党卫军坦克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艰难地突破了苏军的重重防线。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成为德军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随着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决战的失败,德军苦心经营数月的“堡垒”进攻战役,破产了……
No.1难缠的对手/110
No.2形势逆转/118
No.3坦克大战/124
第七章 左右为难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以及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考虑下一步的军事部署。希特勒错误地认为,“奄奄一息”的苏联无法在短时间内发动反击,在保持东线稳定的同时,他必须去支援那里已经左右摇摆的盟友。预备兵力告罄,希特勒不得不抽调与政治血缘为密切的3个党卫军装甲师……
No.1错误的结论/130
No.2继续发动攻势/135
No.3 墨索里尼下台/143
第八章 苏军发动反攻
7月12日,苏军发动了旨在夺取奥廖尔登陆场、摧毁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库图佐夫”反攻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苏联投入了5个方面军。经过37天的激战,莫斯科鸣响了庆功的礼炮。奥廖尔登陆场被戈培尔比做是刺向苏联心脏的匕首,在苏军毁灭性的打击下,这把匕首被击落了……
No.1血战开始了/150
No.2周密的战前准备/156
No.3争夺奥廖尔/159
第九章 德军溃败
在“库图佐夫”战役打响的同时,朱可夫又在策划另一场大的反攻——“鲁缅采夫统帅”行动,可以预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登陆场上将发生空前激烈的战斗。尽管苏军兵力上占有优势,但狡猾的曼施坦因还是让苏联坦克部队吃尽了苦头。不过,哈尔科夫终还是被收复了,这也是自“巴巴罗萨”行动以来,该城市第4次也是后一次易手。当晚,莫斯科响起了庆祝的礼炮……
No.1“鲁缅采夫统帅”行动/166
No.2攻占别尔哥罗德/171
No.3解放哈尔科夫/179
作者介绍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抓人了,从头到尾都像是一根拉满的弓弦,让人喘不过气来。作者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入木三分,那种身处绝境时的挣扎、恐惧与求生的本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泥土和血腥味混合在一起的刺鼻气息。尤其是主角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时的那种复杂情绪,从最初的迷茫到最后的坚定,转变过程非常自然且真实。整个故事结构紧凑,支线情节的穿插也恰到好处,既丰富了主线剧情的厚度,又没有让读者感到冗余和分散注意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故事情节的突然转折,而是沉浸于那些细微的、几乎让人心碎的场景描写中,那些关于人性、关于选择的深刻思考,至今仍在脑海中回荡。这不仅仅是一部描绘冲突的作品,更是一部对生存意义进行深刻探讨的史诗。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小说的封面和那略显神秘的书名吸引的,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它不像很多历史题材作品那样,堆砌枯燥的背景资料,而是将历史的洪流巧妙地融入到个体命运的悲剧中。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研究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思维模式乃至日常的衣食住行,这些细节的准确性,为整个故事搭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基础。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巨大历史画卷,既能看到全局的波澜壮阔,又能清晰地捕捉到角落里那些微小的、却影响深远的情感波动。特别是对于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那种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视角冲突和认知隔阂,处理得尤为高明,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洞察力。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充满了令人惊艳的文学张力。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一种带着力量感和画面感的文字,每一个词语的摆放都像是经过精心校准的乐器,奏出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有些段落,尤其是描写心理活动的篇幅,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散文欣赏。它挑战了传统叙事的一些定式,时不时地会用一些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或者干脆是意识流的片段,但这些“跳跃”却奇妙地服务于主题的表达,反而增强了故事的梦幻感和宿命感。读起来,你需要全神贯注,因为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两个决定性的隐喻或象征,这种需要“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
评分老实说,我向来对篇幅较长的作品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后劲不足或虎头蛇尾。然而,这部作品的后半部分非但没有松懈,反而进入了一种近乎狂热的高潮。作者对冲突的调度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次看似平静的过渡,都潜藏着下一次爆发的能量。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皆大欢喜的结局。那种开放式的、带着一丝苦涩回味的收尾,真正体现了艺术的高级——它没有替读者下判断,而是将最终的情感落地和意义阐释,留给了每一个合上书页的人。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故事本身,成了一种需要反复咀嚼的反思录。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切感受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和对个体抗争精神的赞美。作者非常擅长营造环境的压迫感,那种似乎连空气都是凝固的、时间都慢下来的感觉,让人深刻体会到“大时代”是如何碾压个体的。但与此同时,书中那些闪光的人性瞬间,无论是短暂的善意,还是绝境中的一丝幽默,都像是在黑暗中燃起的火柴,虽然微弱,却足以证明生命力的顽强。它不像那种单纯的娱乐小说,读完后除了短暂的兴奋感便一无所有;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对话,迫使我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面对困难的态度。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浅层阅读、渴望在故事中寻找深度共鸣的读者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