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天空20年零至无穷

摩登天空20年零至无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摩登天空传媒 编
图书标签:
  • 摩登天空
  • 独立音乐
  • 中国摇滚
  • 20周年
  • 音乐文化
  • 影像记录
  • 音乐厂牌
  • 纪录片
  • 音乐历史
  • 现场演出
  • 音乐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85021
商品编码:2993024051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摩登天空20年零至无穷
  • 作者:摩登天空传媒
  • 定价:68
  • 出版社:中信
  • ISBN号:978750868502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5-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4
  • 字数:158千字

内容提要

摩登天空系列MOOK第三期《摩登天空03:摩登天空20年·零至无穷》摩登天空的过去20年,还有多少“不靠谱”的内幕等你挖掘?只看《摩登天空03:摩登天空20年·零至无穷》将这些八卦一网打尽!《摩登天空03:摩登天空20年·零至无穷》由 HERO和ZERO 两大专题组成,采用独特的双封面设计。在HERO部分,我们采访了几十位在过去20多年中与“摩登天空”产生过各种关联的人,尽力还原了过去20年中“摩登天空”所经历的种种惊心动魄的时刻;而ZERO中,我们把一组关于未来的话题抛给了年轻、敏锐的新锐艺术家、时尚设计师、**科技企业的掌舵人和工程师,而他们正是“摩登天空”正在预谋的未来。
     2017年12月27日,在摩登天空20周年派对上,一个神秘的ZERO计划正式启动…… 不断打破、不设边界,这才是摩登天空。
     本期附赠:宋冬野、马頔、尧十三、刘东明、张尧的《麻油叶6不6》印刷签名别册!

作者简介

摩登天空,中国**具有规模和文化影响力的音乐公司,同时也是两岸三地具有规模、实力中坚的音乐节制作运营机构。是目前中国具有创造性以及规模的的原创新音乐唱片公司,同时也是倍受**关注的中国音乐公司。
  摩登天空业已出品200余张风格迥异的唱片专辑,囊括中国原创音乐精华,其中包括:左小祖咒、新裤子、马頔、万青、后海大鲨鱼、周云蓬、万晓利、谢天笑、宋冬野、张曼玉等,都是中国独立音乐发展路途中无法抹去的重要名字。
  2007年,创办“摩登天空音乐节”,被**音乐媒体美国《Billboard》杂志评为“中国*佳音乐节”。2009年,创办“草莓音乐节”,成为目前**中坚音乐节***。
  摩登天空以其大胆的前瞻性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风格多元化之路,在华语流行音乐圈以力求创新的音乐态度画下鲜明旗帜。强烈影响了中国青少年文化,成为年轻人的心目中的品质代名词。

目录

20年白皮书
1、HERO 摩登20年
2、从清醒乐队到摩登天空
3、印刷机、外国杂志和苹果电脑
4、下一站,花园村
5、谁不喜欢坏脑袋?
6、顺理成章做杂志
7、“山羊皮”落地北京,办公室飞向海外
8、看似轻描淡写的艰难
9、换个角度看世界
10、要有好看的音乐节
11、“签几个明星”
12、那个叫沈黎晖的人
13、关于现在和未来
14、SPIN'N 'DIZZY 转到晕
15、一本音乐杂志对现实的人为介入
16、镜头不撒谎
17、2018早春Psycho Boy系列
18、“你穿得够震撼,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20年黑皮书
1、零之无穷
2、多媒体艺术
3、大波浪乐队
4、费俊/在这个时代,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
5、龙龙&沈琪/未来的音乐已经出现了
6、任远/你能预见很多东西,只是它还没有发生
7、吴珏辉/人这一辈子不就是场游戏吗?
8、田晓磊/我觉得未来想象力都可以被替代
9、吕思斯/“未来感”就是好奇与未知
10、颜磊/其实艺术就是想一想的事情
11、时尚
12、旋转保龄
13、喜欢过去的东西,但不缅怀过去
14、20年后我会怀念现在
15、龚力/未来是即将到来的当下
16、王馨瞳/怀念人类刚拥有科技时候的创造力
17、未来感就是不确定感
18、科技
19、CNdY
20、诺亦腾/用技术无限放大创意的源泉
21、欧阳/将来可能只有艺术家能够存活
22、英吉梅/让艺术成为*直观的本能表达
23、Hololens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解放,为什么这次不提?
24、HTC VIVE 我们要影响一亿人的生活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城市脉动:当代青年文化图景》的图书简介,它聚焦于城市青年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如何构建自我认同、探索生活美学,以及在多元文化浪潮中寻找立足之地的现象。 --- 《城市脉动:当代青年文化图景》 一场深入当代城市肌理的文化漫游,一次对“此时此刻”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景扫描。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数字技术的渗透,城市的形态、生活节奏乃至个体的心态都经历了剧烈的重塑。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社会学报告,而是一份细致入微的观察手记,旨在捕捉那些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涌动着的、最鲜活的青年文化密码。我们试图穿透那些被标签化的表象,去理解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是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和美学体系。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塑与身份的迁徙 当代城市不再仅仅是物理的聚集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场域。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青年群体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定义和使用方式。 一、从“地标”到“节点”:空间的符号学 传统的城市叙事往往围绕着权力中心或商业地标展开。然而,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空间的重要性正在发生转移。我们考察了那些“非正式”的文化场所——例如,被改造的旧厂房、深夜营业的独立咖啡馆、隐蔽在居民楼中的黑胶唱片店,以及那些由社交媒体地图标记出的“网红打卡地”。这些空间不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动态的“社群节点”。它们是如何成为特定亚文化群体(如独立音乐爱好者、复古潮流追随者、数字游民)进行身份确认和交流的隐秘根据地?我们分析了空间符号如何被挪用、解构,并赋予全新的情感价值。 二、通勤的哲学:移动中的生活美学 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而言,通勤时间占据了生活的重要份额。本书探讨了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如何催生出一种独特的“移动美学”。从地铁车厢内的沉浸式阅读到降噪耳机构建的个人结界,青年如何在这种强制性的静止中,实现精神上的逃逸和自我构建?我们研究了通勤工具(如共享单车、电动滑板)的选择背后,所隐藏的效率观与自由观的博弈。 三、虚拟栖所与现实边缘 数字世界的膨胀,使得“线上身份”与“线下肉身”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本部分关注虚拟社区(如特定的论坛、兴趣小组)如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避难所”或“增强器”。当自我表达的成本在虚拟空间中被极大降低时,青年们如何平衡在线上获得的支持感与在线下维持真实连接的需要?我们考察了“云聚会”、“虚拟演唱会”等新兴现象对传统社交模式的颠覆。 第二部分:消费的转向与美学的再发现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消费行为不再仅仅关乎需求满足,它成为了个体表达哲学、立场和审美倾向的最直接方式。 一、慢与快的辩证法:对“速度”的抵抗 当代青年文化中,一股强烈的“慢下来”的思潮正在涌动。这并非对效率的彻底否定,而是对过度加速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抵制。我们深入研究了“慢食主义”(Slow Food)、手工复兴(如陶艺、编织)、黑胶唱片回潮等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这是一种对工业化生产的反思,一种对“时间价值”的重新校准。 二、循环经济与“二次生命”:二手文化的力量 二手交易、古着市场、闲置物品的流转,已从边缘生存策略转变为一种主流的审美选择。本书分析了“旧物”在青年群体中被重新赋予价值的过程。这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一种对“原创性”的挑战——如何在既有的符号和形制中,通过搭配、修复和再创作,实现独特的风格表达?我们聚焦于那些将“残缺”和“使用痕迹”视为美感的群体。 三、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边界的消融 短视频平台、Vlog兴起,使得“记录”本身成为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探讨了“创作者”身份的普及化。当每个人都拥有了发声的麦克风时,如何区分是真诚的分享还是表演性的展示?我们考察了“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如何影响了流行文化的传播路径,以及年轻人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与“审美过滤器”。 第三部分:精神图谱:焦虑、韧性与未来的想象 在社会结构性变革的背景下,青年群体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有的精神气质。 一、替代性叙事: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自我” 面对时代不确定性,许多年轻人选择放弃对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宏大叙事追逐,转而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成就和即时满足。我们考察了“松弛感”、“躺平哲学”等热词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这是一种退守,更是一种策略性的生存智慧,即在无法改变结构的前提下,最大化自身的精神舒适区。 二、健康与身体的“数字化管理”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身体不再仅仅是生物学的载体,它被视为需要精细化运营的“项目”。从健身追踪应用到冥想App,本部分分析了技术如何介入身体管理,以及这种“被量化”的健康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新的压力和焦虑。我们探讨了年轻人如何通过身体的塑形与自律,来对抗外部世界的失控感。 三、非主流的审美交汇:传统符号的“混血” 当代审美呈现出高度的“跨界”和“混搭”特征。东方古典元素与赛博朋克霓虹的结合,新古典主义家具与极简主义数码产品的共存。本书分析了这种“混血”审美背后的文化心理——在快速接纳外来符号的同时,如何重新审视和挪用本土文化符号,并使其服务于当代青年自我表达的需求。 《城市脉动:当代青年文化图景》旨在提供一个观察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生活方式的独特窗口。它关注那些在快速变化中寻找立足点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用以对抗洪流的文化武器,以及他们正在悄然构建的,属于未来的生活美学。本书献给所有对当下、对城市、对青年精神保持好奇与敬意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资料汇编式的枯燥感。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在不同的时间线之间自由穿梭,时而聚焦于某个传奇人物的巅峰时刻,时而又拉回到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乐迷的集体记忆中。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结构,使得整个故事脉络清晰,张力十足。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插入的那些独家采访片段,那些口述历史往往寥寥数语,却比长篇大论更有冲击力。那些声音,那些略带地方口音的、真实的表达,一下子就把书本从书架上拽了下来,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喧闹的录音棚或是后台的狭小空间里。这种叙事上的“蒙太奇”手法,让原本零散的片段有了一种惊人的凝聚力。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人物群像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平衡术。它没有将任何一位摇滚/独立音乐界的标志性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没有过度渲染他们的负面特质。那些成功人士的辉煌,被放在了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他们的挣扎、犹豫、乃至自我怀疑,都被坦诚地记录了下来。这种尊重事实、力求客观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断和描绘都显得格外可靠。特别是关于几次重大行业洗牌事件的描述,作者引用了多方信源进行交叉验证,使得事件的真相尽可能地还原,避免了流言蜚语的干扰。作为读者,我感到极大的信服力,因为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考证的,而不是捕风捉影的八卦集合,读完后留下的,是扎实而有重量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抓眼球了!封面那种斑驳的、带着时代印记的色彩处理,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躁动与无限可能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出奇地好,摸上去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容易泛黄的廉价感。我特别喜欢他们排版上的那种大胆和克制之间的平衡,有些篇章的配图,比如那些早期演出现场的黑白照片,颗粒感十足,仿佛能闻到现场汗水和烟草混合的气味。那种未经修饰的原始生命力,透过纸面都能扑面而来。而且,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在一些关键人物的访谈录部分,字体会特意调成更具力量感的粗体,而在讲述那些幕后故事时,又会变得内敛而细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记录,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呈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设计上的巧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那个黄金时代音乐生态的剖析,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准而深刻。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怀旧”层面,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音乐产业、文化思潮和社会变迁的交汇点。尤其是在探讨某一特定音乐流派如何从地下走向主流,以及它如何反过来影响城市文化面貌的章节,作者的笔力极其老道。他似乎能洞察到每一个音符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和商业逻辑。我记得其中有段文字,描述了某支乐队在一次重要演出前夜的集体迷茫与挣扎,那种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与面对商业洪流的拉扯,写得极其真实,让人感同身受。这不是那种被过度美化的“成功学”,而是充满了对行业残酷性的清醒认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这个圈子的了解之深,几乎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

评分

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捕捉到了那种“集体无意识”的时代情绪。它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更是关于那一群人共同经历的青春、叛逆和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城市空间变迁的描写,比如那些曾经的小Livehouse如何成为文化地标,又如何随着城市更新而消逝,那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读来令人唏嘘。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理想”的理解,明白了所谓的“摩登”并非是一种风格的定格,而是一种持续的、充满张力的“在路上”的状态。书中对“边缘人群”及其艺术表达的关注,也体现出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没有将他们标签化或工具化,而是将他们视为推动文化前行的重要力量,这种立场非常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