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东方音乐(精)》是作者喻辉关于东 方音乐的论文集,其中部分文章涉及数字时代的古琴 艺术、音乐学科建设、音乐相关名词翻译等,数篇文 章为作者所撰写的与音乐有关的中国学术名著的提要 ,作者为其参与编写的丛书或他人的专著所撰写的序 言、后记,等等。这些文章涉及面广,从古至今,从 中到西,在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展现出数字时代东方 音乐的魅力。
喻辉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院院长,**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美国威斯理安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哲学博士(2000),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现兼任亚洲音乐学会共同会长,英文**期刊Asian Musicology《亚洲音乐学》共同主编,中国东方音乐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东亚乐律学会**2届中国会长。先后在A&HCI;、S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在包括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内的**外出版社出版著作五本,主编丛书三套。为《格罗夫乐器辞典》华语地区**特约撰稿人,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学科手册:中国音乐》共同主编。
第一章 乐律学研究(Tone Systems)
甘美兰斯连德若音阶律学原理的新发现
——从苏灵笛开孔比例看东方音律中隐含的物理基础.
从扎利诺音阶的实践看古琴音乐的纯律与“复合律制”问题
琴律探微
《神奇秘谱》琴曲的调弦法
《神奇秘谱》琴曲的取音方式与音阶类型
论“苦音”调式结构的模糊性
“乐律学”的英文译名与学科范畴问题
第二章 数字音乐学(Distal Musicology)
**化数字田野中的民族音乐
——YouTube上中国音乐的分布与流行模式研究
古琴减字谱音高信息计算机自动处理原理
超媒体与民族音乐学(译文)
第三章 历史与形态(History and Forms)
关于巴克·克莱顿早期上海生活史料的考证
探析中国说唱传统对盘索里发展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译文)
《琴律说》提要
《琴史》提要
《三才图会》提要
《事林广记》提要
《太音大伞集》提要
《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提要
谈曲艺音乐的分类
庐剧与民族音乐学
儿童游戏时的音乐即兴(译文)
第四章 学科建设(Development of Musicological Studies)
从A&HcI;音乐期刊目录看中国音乐学科的**化建设
新版《格罗夫乐器辞典》与“古琴”条目的*新
从文本走向音像的民族音乐学
——**传统音乐学会首届音像民族音乐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的**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科盛会史海探索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相关综述
展艾伦(Alan Thrasher)和他的中国音乐事业
音乐学研究的科学精神
——写在陈应时教授荣获“小泉文夫奖”之际
东方音乐研究的传统与传承
语言与西方音乐研究
艺术与体裁
“爵士世界主义”与中国爵士
庐剧声腔系统研究的新成果
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时代与中国音乐走出去
以东方的音乐文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
从“弘扬个性”到“仰望星空”
——倾听世界当代舞台设计泰斗李名觉
第五章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
甘美兰在加拿大地区的跨文化互动与混合(译文)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完全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腔调。它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信息量大却不拥堵,观点鲜明却不失谦逊。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引用一段恰到好处的引文来佐证自己的论点。我特别留意到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非常接地气,能迅速拉近读者与专业领域的距离。虽然涉及的领域跨度较大,但作者的笔触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澈和精准,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读完闭卷沉思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多维且立体的,这无疑是优秀叙事结构带来的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并期待着作者未来能继续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辨识度,它介于严肃的学术探讨与流畅的文学散文之间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没有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陷阱,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掉深度的倾向。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内敛的激情,让你感觉到他对于所研究对象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和敬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文化演变的转折点时,文字的张力被调动到了极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种优美的文笔,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只被专业人士关注的话题,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最终,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论著,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值得被放置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营养。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张力着实令人称道。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看似零散的线索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宏大而精密的网。它不像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反而充满了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读进去的时候,我时常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一本“研究”性质的著作,而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一片充满未解之谜的文化丛林。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节点的剖析,简直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力度,既不失学者的严谨,又保有故事的感染力。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知识点,更像是完成了一场思维上的深度探险,那些被作者轻轻带过,却蕴含无限可能的留白,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催促着我去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材料的广博性上确实做到了极致。我原以为这是一部聚焦于某一特定文化领域的小众探讨,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所引用的案例和背景资料之丰富,远超我的预期。从古典文献的细微考据,到当代社会现象的敏锐捕捉,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博学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服务于一个清晰的中心思想。所有的旁征博引,最终都像河流汇入大海一样,指向了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宏大理论体系。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给予了读者一种踏实感:你知道自己正在跟随一位真正“博览群书”的人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的全新视角和思维框架。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某些既定概念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从一个完全陌生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于逻辑链条的构建非常严密,每一步推导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几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漏洞。这种逻辑的坚固性,给了读者极大的信服力。它不满足于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驱动力,那种对“为什么会这样”的执着追问,是真正有思想的著作所应有的气质。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虽然过程需要集中精神,但完成后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消遣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