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海论坛文集(2014)
定价:60.00元
作者:朱锋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12514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4年12月3-4日,“中国南海研究2014年度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国务院侨办部主任何亚非、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易先良、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杨洁勉、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等150名国内*南海问题专家和学者与会。大会主题发言精彩,分会讨论热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调创新中心根据与会者提交的论文进行编撰,现汇编成册出版,供有关部门参考,供读者们赏析。
目录
作者介绍
1964年生,江苏苏州人,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1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美国关注军控科学家联盟、英国杜兰大学、日本信洲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主要著述:《人权与国际关系》(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风云2001》,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编著),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Chinas Ascent: Power,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中日安保交流、防卫合作的历史、现状和展望》,与日本防卫厅前政务次官秋山昌广先生合编,东京亚纪书房,2011年版
文摘
序言
这本《南海论坛文集(2014)》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是那种沉稳的深蓝色,中央印着烫金的书名和出版社信息,整体给人一种庄重、学术的感觉,很符合这类文集的气质。我是在一个国际关系研讨会结束后,听一位学者推荐时留意到的,当时他们提到了其中几篇关于海洋法和地缘政治的分析,让我对这份文集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拿到手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收录的文章涵盖了相当广泛的议题,从历史渊源到最新的外交博弈,覆盖面很广,显示出编辑团队在选题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篇论文,但光是从目录的设置就能看出,它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南海问题探讨框架。特别是那些涉及具体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的文章,让人感觉这些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现实的复杂情境之中。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性了解当年南海复杂局面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切片和重要的文献集合。
评分我通常不太习惯直接啃学术论文集,因为很容易读着读着就迷失在各种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推导里,但这次翻阅《南海论坛文集(2014)》的初体验还算不错,至少在文章的组织逻辑上,我感觉到了某种努力让其更具可读性的意图。那些关于地区合作机制和民间交流的篇章,语言相对平实,叙述性强,读起来像是在听一场高质量的智库报告,而不是枯燥的教条阐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篇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下区域经济融合的文章,作者的论证思路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战略定位到微观的港口物流效率提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功底。虽然我个人更偏爱历史文化类的探讨,但即便如此,我也能感受到这本选集在平衡学术深度与公众可理解性之间所做的努力。这种平衡是极难拿捏的,但似乎2014年的这批文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没有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同时也保持了专业研究应有的水准。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几位在国际法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的名字去的,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目录中,就像是质量的保证。我先找了他们贡献的章节进行了重点阅读。这些专家的笔触果然不同凡响,尤其是在解析国际惯例和双边协议的冲突点时,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们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基于现有国际法框架下,可能存在的解决路径和弹性空间,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贡献。相比之下,一些年轻学者的文章虽然主题新颖,但在论据的丰富性和论证的严谨性上,似乎还稍欠火候,但那股敢于挑战传统观点的锐气是很值得肯定的。整本书读下来,像是一次与不同学派专家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思想的碰撞,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声音和观点得以集中展示,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汇聚。
评分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2014年的文集简直就是一张“历史快照”。回望那个时间点,南海的局势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各方立场和战略意图的表达都充满了试探与角力。这本书完整地收录了当时的研讨成果,就像是把那个特定时刻的学术界和政策界对局势的集体认知给“冷冻”起来了。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参照系,用来对比后续几年局势的演变,观察哪些预测实现了,哪些判断失误了,哪些新的变量又介入了进来。我个人更喜欢用它来反推当时决策层可能的考量。每一次重新翻开它,都能从新的角度解读出当年那些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交流记录,更像是一份重要的史料,记录了中国学者在特定国际环境下,对国家核心利益和周边稳定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集体建言。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排版质量,说实话,比很多同类出版物要精良得多。纸张的质感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感,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更重要的是,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处理得非常规范统一,这对于需要交叉引用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自己重新核对格式的麻烦。我记得有一次在查阅某篇关于历史地图测绘的文章时,作者引用的那些老旧文献,都能在书后的索引中迅速定位,这种细节上的专业度,是衡量一套丛书是否值得收藏的重要标准。虽然内容本身的专业性已经毋庸置疑,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也体现了世界知识出版社在出版物制作上的高标准。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知识载体,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上,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和参考,而不是束之高阁,积灰落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