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菜根谭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 洪应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4630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读书立文,终将自己的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参悟付诸笔尖,挥毫泼墨,著了这洋洋洒洒的三百多条错落有致的语录集。
n★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2. 书中配有大量手绘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立德修身
n——高处立,平处坐,低处行
n◎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n【原文】
n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n【译文】
n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n【精读解析】
n战国时,段干木学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尽管他很有才能,但他始终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段干木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让魏文侯更加敬重自己。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
n魏文侯的车夫对此十分不解,便问:“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却置之不理,这样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
n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现。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值得我学习、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达我的敬意都不为过。”
n后来,魏文侯见到了段干木,诚恳地邀请他任国相,段干木谢绝了。但通过一次倾心交谈,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n没过多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雎向秦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魏国因此逃过一劫。
n在上古先秦歌谣中,曾有:“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段干木对功名富贵的厌恶,是他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他虽然终身不仕,却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山林隐逸,而是隐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进而“厌世乱而甘恬退”,不屑与那些趁战乱而俯首奔走于豪门的游士和食客为伍。这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忠诚。
n◎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
n【原文】
n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n【译文】
n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各种奸谋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如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n【精读解析】
n一个真正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会因阅历增多变得成熟稳重,却不会丧失内心坚守的原则和道德底线。这种人朴实笃厚、坦荡大度。
n生活很简单,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反过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我们。如果一个人投机取巧,生活同样会见招拆招,戏耍于他;如果为人忠厚老实,生活也会诚恳待他。所以“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标,其实就已足够。
n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n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君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终身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里侍奉老母亲。
n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醒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立即带领众大臣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尽管兵士大臣不断寻找呼喊,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当时正值清明节期,绵山山顶上的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n晋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寻找,只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n正是因为这种朴实、面对名利不为所动、坚守的品格,中国的很多评论都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比较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说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虽然有获得显赫官位的机会,却宁愿功成身退守住内心的道德坚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他这种淡泊名利、不求厚禄的品格,成为千古佳话。
n◎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
n【原文】
n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n【译文】
n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为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阴暗行为;而他的才情和能力应该像珍贵的珠宝一样,不浮浅外露,从不轻易向人炫耀。
n【精读解析】
n不可使人不知自己的心事,是君子为人的法则;像珍视珠宝一样不将自己的才华张扬,是君子处世的法则。这样为人处世可以避免招致祸患、损害品德,也可以让他人从这个人的外在看见其内涵。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正的才华都是内蕴的,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必须掌握一些透过表象抓住实质的方法。
n孔子察人有三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n总的来说,这三点识人方法都是在教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而应透过外貌行为的表象,看清人内心的本质。做人爱用心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处事太外露的人,常常先遭到伤害。
n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才华出众,终却被曹操所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过于张扬自己的才华。
n杨修主持建造丞相府的大门时,曹操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即揣摩出曹操的意图是嫌门太阔了,立即下令拆掉重建。一次,杨修与曹操观赏曹娥碑,见碑上有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曹操说“绝妙好辞”的意思,“黄娟”是有色丝品,即“绝”;“幼妇”是少女,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就是“好”字;而“齑臼”则是用来盛辣调味品的器皿,就是个“辭(辞)”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渐渐地,曹操觉得杨修才华比他高,就有些嫉妒,便萌生了除掉他的念头。
n后来,在一次战役中,曹军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不经意间以“鸡肋”二字为军中口令。杨修便自作聪明,下令班师。曹操得知此事后,认为杨修此举是在扰乱军心,就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n君子行事,率性而为,光明磊落,无须遮掩矫饰、虚张声势。才华潜藏不等于藏而不用,而是在能施展的地方施展,不过分地炫耀。过分地炫耀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地,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杨修的被杀实属咎由自取,如果他才华潜藏不露,更不在大庭广众之前让曹操难堪,那他也许就能保性命无忧。
n事实就是这样,真正的高人往往高调做人低调做事。他们像平常人一样生活,怀抱自然,却在无声处蓄养自己的才华,既不让坦荡的胸怀被欲念遮蔽,又不让谦和的心境被虚荣充斥。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向他们靠拢,做人时高调一些、要求严一些,做事时低调一些、谦和一些。也许这样的改变不会让我们成为高人,但至少会让我们更有境界。
n◎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n【原文】
n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n【译文】
n烈酒、肥肉、辛辣、甘甜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行为举止神奇超群的人并不是真正德行的人,真正德行的人,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一样。
n【精读解析】
n做人宜淡不宜浓,淡中现出真趣味,淡中现出平常心。再美味的食物,一日三餐不离口总会吃腻的;过于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因为太过特殊而不合于群。世界上可口的食物不过是家常菜,德行的圣人不过是普通人。
n我们生为凡人,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远享受春天,并不是谁都可以顺顺利利一辈子,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n有一天,齐国储子问孟子说:“齐王时不时地会派人来拜访先生,想必您有卓尔不群的地方吧!”孟子笑着答道:“难到尧舜比一般人多一双手脚吗?连圣人先贤都没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更何况是我呢”
n在孟子的心目中,圣人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同。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万贯家财,也应保持一颗“初心”和一种平和的心态。记住了自己是常人,才会有一颗常人心。这样的话,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惊喜,我们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从而避免绝望和自满。
n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如此,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宋人曾有诗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然稍显消极,但是有道理。所以在对生活的态度上,贵有一颗平常心。
n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问:“溪工为何总能得到你的赞赏?他是给过你帮助的导师吗?”田子方说:“他只不过是我的邻居罢了,但他的言论和谈吐值得我称赞他。”文侯又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子方说:“东郭顺子。”
n“你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文侯十分惊讶地问。
n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内心合于自然,能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虚宁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别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对于这样一个真朴自然的导师,我一个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概括他的品德呢?”
n田子方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任何华丽的修饰词都没有资格装饰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学者,他们并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平凡中实践人生理想的。身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心态平和地对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n序言
与其他版本的《菜根谭》相比,这一版的编排逻辑显得尤为清晰和现代化。它似乎经过了细致的梳理和重构,使得不同主题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跳跃或突兀。我注意到,编者在组织内容时,巧妙地将关于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对待境遇等主题穿插安排,形成了一个相互映照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升级。它不像传统版本那样更侧重于文本的完整性,而是更注重读者的接受度和吸收效率。特别是对那些篇幅较短、更像格言警句的部分,配图的风格变化丰富,时而写意,时而工笔,极大地避免了视觉疲劳。这本书的用心之处在于,它尊重了古人的智慧内核,同时又用现代的阅读习惯进行了优化,使得这部经典能够真正走进新一代读者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中可以随时取用的智慧源泉,而非束之高阁的古董。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文字的穿透力和韧性,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浮于表面,而是直抵人生的核心困境。每一则箴言都像是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玉石,温润却内蕴着坚硬的原则。它教人如何“立身”,如何在喧嚣的世俗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自我,而不是随波逐流。书中对“修身”的强调,并非是故作清高,而是一种对生命质量的极致追求。比如它谈及“处世”之道,教导我们要学会“退一步”,但这“退”并非是懦弱的退缩,而是一种洞察全局后的从容与智慧。这种智慧是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却又超脱于世俗的功利算计。每次读到那些关于“知足”和“谦卑”的论述时,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思自己近期的得失心是否过重。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让我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能安然接受生活的无常与不完美。它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而是教你如何更优雅、更有尊严地栖居于现实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图解设计确实是点睛之笔,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解古人智慧的桥梁。我以前接触过一些传统经典,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字的隔阂感和想象力的匮乏,但这一版通过现代的视觉语言,有效地“翻译”了那些意境。我特别欣赏那些对自然景物描绘的插图,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对文字精神内核的提炼。比如解读“心静自然凉”时,插图描绘的不是炎热的夏日,而是一个被竹影斑驳的庭院,凉意似乎真的能穿透纸面而来。这种图文互动的效果,让原本需要长时间沉思才能体会的哲理,变得即时而生动。对于像我这样生活节奏快、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代人来说,这种视觉辅助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让我在碎片时间里也能抓住那些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不是被厚重的文字劝退。可以说,这套图解不是简单地解释了“是什么”,而是生动地展示了“为什么”和“怎么样”,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更像是一本“人生的使用说明书”。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财富密码或成功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应对复杂人生的内在操作系统。书中关于“用人”和“自律”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们,对待他人要宽厚,但对自己的要求必须严格,这种内外有别的原则,是构建强大内心世界的基石。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比如在处理冲突时,学会先审视自己的动机,而不是急于指责对方。这种内观的训练,极大地减少了我内耗的情绪。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精炼的,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留下来的。当你感到迷茫、心浮气躁的时候,随便翻开一页,总能找到一句切中要害的警示或慰藉。这种持续的指引作用,让它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一本“精神急救包”。
评分这本《菜根谭》的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一抹温润的色彩所吸引,全彩印刷的效果不是那种廉价的艳丽,而是将古籍的韵味与现代的审美完美融合。书页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厚度适中,翻阅起来有一种庄重又不失舒适的感觉。尤其是那些精心设计的图解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更像是对原文意境的一种视觉延伸。比如解读“静坐”时,配上的山水画作,那种空灵和悠远,一下子就能将读者的心境拉入到那个淡泊宁静的境界中去。细节之处见真章,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样的实体书简直是收藏级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气质的体现。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欣赏每一页的排版和插图的构图,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乐趣,也让那些平日里觉得有些晦涩的文字,因为有了直观的图像辅助,变得更容易亲近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