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蒙学家训本)
定价:12.0元
售价:8.8元,便宜3.2元,折扣73
作者:(清)曾国藩,李青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43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国藩一生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教育大师,兄弟、子孙人才辈出。誉者赞为“古今完人”,毁者骂曰“大奸大恶”,不论臧否,皆推崇家书价值。
毛有一套清朝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一生都在研读。对其子蒋经国说过,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致同治1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涟滨所发信,系第二号,始知正月信已失矣;二十二日接父亲在二十里铺发信;四月二十八已刻接在汉口寄曹颖生家信;五月十五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三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十一发六号,十七发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①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②。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注释】
①际:现在,目前。
②梦熊之喜:指生儿子的吉兆。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收到家信五封。十五日收到四弟从涟滨寄来的第二封信,才知道正月信已失,二十日收到父亲在二十里铺寄的信,四月二十八已时到汉口寄曹颖生家信,申时接到汴梁寄来的信;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五篇文章。恭谨获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全家大安,诸位兄弟发奋读书,并且喜闻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自京城到省城,仅仅用了三十多天,堪比神速!
儿子在闰三月十六寄了第五封信,四月十一日寄了第六封,十七月寄了第七封,不知是否已收到?近来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床也早。只是不可过度用脑,过度就会头昏。因此经常静下心来不去想任何事情,放松身心以加强涵养之功,以便谨敬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九弟的功课如常,《礼记》九本已点完,《资治通鉴》已读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略见进步,文章无长进,但也不求快速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颇有些心得,估计只是手不应心,不太会表达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可以走路,不需别人扶持,还不会说话。没有乳吃,每日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孩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以前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中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的世兄。同乡六人中,中了四个庶常和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在再寄回殿试朝考的全单。
同乡京官还是老样子。郑莘田被任命为谏官已经来京城,梅霖病情严重,很是让人担心。黎樾乔老前辈那儿,父亲没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明白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无须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父亲大人告知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①已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②,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余详于弟书,谨禀。(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隙:嫌隙。
②惩:惩戒。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谕,敬悉所有。郑小珊那儿,小小嫌隙已经解开。儿子以前对于过失,往往自己忽略了。自十月以来,念念不忘改过,虽然是小问题也会惩戒,详细情况都写在给弟弟的信中。
耳鸣近日稍好了些,不过稍微劳累点便又会复发。每天除应酬外,不能不稍微自己用点功,虽想要节劳,实在难以再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应该时刻谨记反省自己。
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可靠不?龙翰臣父子已在十一月初一到了。布疋、线索均已照单子收到,只有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恕皆给我写了信,这个月能到。儿媳妇以及孙儿孙女都平安,其余的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谨此禀告。(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前言
当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书籍越来越多,当人们将其越传越神奇之时,我们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不管曾国藩声名如何显赫,人生怎样传奇,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如果我们用多面而立体的眼光去回顾他的一生,那么他不仅仅是一个的政治家、军事家,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个给予人们无数做人智慧的老者,一个参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从他亲笔留下的家书中,他的形象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他非天资聪颖之辈。其父曾文亭“平生因学而困苦”,便将学优而仕、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早到晚耳提面命,督促曾国藩用功读书。曾国藩参加科举三败犹战,终入翰林,拜师求学日课十二事,自省自戒。如此,终学有所成。
曾国藩是一个不怕犯错懂得及时忏悔自新的人。面对讥笑,他自嘲海涵,道出宽怀之道;遭受政界架空,他静思审慎之道;受到朝廷冷落,他反躬自省,了悟功成身退之道。曾国藩是一个读书有心、养生有道的智者。在他的观念中,“高明由于天分,精明在于学问”。“精明”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外在行为的修养规范,而“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为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虽有如此妙用,但书为人所用更要讲求方法门道。所以曾国藩无数次将自己的读书经验、学习方法告知子弟,留下了大量宝贵家书。
曾国藩读书有道,教子有方,处事有原则,养生亦有窍门,注重养生更注重养心。纵观他的一生,出身于普通农家的曾国藩,没有超绝的资质,却一步步走上晚清的政治舞台,成为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死后被朝廷称赞为“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这十六个字,足以看出他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
曾国藩的成就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他的研究,他的墨宝更是为后人所极力研究。本书收录了曾国藩仕途多年来写给一家老小的书信,从修身、劝学、治家、为政、军事、、养生、理财等诸多方面与家人沟通、指教,互相提高,一起改进,不断进步和完善。他的智慧与善良、他的自省与恒心、他对兄弟和后辈的教导与关爱、他的心怀家人关爱家乡,无不感念着一代代人,无不透露着一位智者身上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读之可以重温古人传奇,感受历史长河里的智慧,然后“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体悟曾国藩家信所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硬壳精装,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显得庄重而典雅,完全符合“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气质。我特别喜欢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纸张,既保护了视力,又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触摸到了那些泛黄的信笺。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书脊的处理,既牢固又美观,让人愿意将它长久地珍藏在书架上。对于喜欢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愉快的拥有过程,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就觉得品味提升了不少,完全值回票价。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它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饱含着一个长者对子嗣最真挚、最朴实的期盼和教诲。每一封信函,都像一位慈爱而严厉的父亲在耳边低语,娓娓道来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慎独”和“自律”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指导人们如何在无人监督时依然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操守。这种代代相传的家风熏陶,远比空洞的道德口号来得有力,它教会的不是如何获取成功,而是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有担当的人,这种精神力量是无价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传统家书题材的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过于陈旧、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沟通。书中的许多场景,比如处理家庭矛盾、教育子弟的学业、应对外界的流言蜚语,虽然发生在清代,但其处理问题的思路和逻辑,对于我们今天处理职场关系、平衡家庭事业,依然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我发现,很多困扰现代人的焦虑和迷茫,在这些字里行间都能找到一种超脱的、更具格局的解决方案。这绝不是一本“老古董”,而是指导现代人如何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定力的“指南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绝,它完美地平衡了文言的典雅与口语的亲切。一方面,它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和严谨,读起来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节奏感;另一方面,因为是家书,其中又充满了真情实感,没有过度雕琢的辞藻,更多的是直抒胸臆,像是听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这种恰到好处的文风,使得即便是对古文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稍微适应后迅速沉浸其中,体会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它不晦涩难懂,也不流于浅薄,而是提供了一种既有深度又具温度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学习古人处世之道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了纯粹的文字美感。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看重它的学术价值和对后代的影响。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快餐文化和碎片化信息,真正能静下心来沉淀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套“蒙学家训本”,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塑价值观的绝佳机会。它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冬训”。通过反复品味这些家训,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那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实干精神。它教会我更看重过程的积累而非一时的得失,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塑造下一代的品格将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