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A 喜庆乐曲
B 中国影视音乐[内地]
C 中国影视音乐[港台]
D 中国歌曲——情歌[内地]
E 中国歌曲——情歌[港台]
F 中国歌曲——颂歌
G 中国歌剧、舞剧选曲
H 中国戏曲、民歌
I 中国儿童歌曲
J 中国器乐曲
K 古典音乐
舞曲
小夜曲、摇篮曲
古典小品
交响乐
……
内容简介
这是**内地出版的第 I 本专为器乐演奏用的五线谱版大曲集,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曲868首,包括:中外影视音乐,中外流行歌曲,世界各国民歌、交响乐、芭蕾、歌剧、音乐剧、舞曲、器乐小品、儿童歌曲等等,每曲标和弦,可供专业、业余乐手及各类中、小型乐队使用。 过去乐队的演出基本上在剧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庆典、休闲、娱乐、商业性的演出大为增多,演出的场所多为宾馆、酒店、歌舞厅、商场等。单从演出的时间、地点,场次的数量来看,庆典、休闲、娱乐、商业性的演出已大大超出剧场演出。 本书所提供的信息是较丰富的,这些中外文乐曲名、影视剧名、作曲者、演唱者、国家、地区等资料的查询颇费时力,但在看到完成后的本曲谱集犹如一本小辞曲时心中也颇感欣慰。
作者简介
周宏德,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1979—1993年任上海乐团首席,1993—1999年任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首席。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通俗名曲大全”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那种随便拼凑的曲谱集。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为了凑数,把很多早已烂大街的、演奏价值不高的曲子塞进来。然而,这本书的选曲眼光让我刮目相看。它真的做到了“通俗”与“经典”的平衡。它里面收录的曲目,有些是我在小学音乐课上学过,但长大后就再也没碰过的民歌,那些旋律的魅力在重新接触时,又一次被唤醒了。更棒的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金曲,它提供的五线谱版本处理得非常精妙。很多简化版的谱子会把伴奏处理得过于单薄,听起来干瘪瘪的,但这本书的编排,即便只弹奏主旋律,也能听出原曲那种饱满的层次感,这绝对是下过大功夫的。我试着对照着原唱去弹奏了几首,发现即便是最简单的旋律线,也捕捉到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微妙的情绪起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为“老花眼”用户量身定做的。我个人视力不太好,很多市面上常见的乐谱,字体小得像蚂蚁爬,五线谱上的音符和符点挤在一起,稍微弹错一个音,就得找半天。这本书的开本相对较大,而且纸张质量很好,不是那种一反光就什么都看不清的铜版纸。最让我欣赏的是它的空白处理。谱例和文字注释之间的留白做得非常恰当,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理论部分虽然内容很硬核,但它总是会用一些手绘风格的插图来辅助说明,比如用一个钟摆来解释节拍的均匀性,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比喻和弦的构成,这些非文字的辅助,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感觉设计这本册子的人,真的站在一个长期跟乐谱打交道的演奏者的角度去思考了实用性。
评分我之前学识谱,总是在“音高”和“时值”之间反复拉扯,搞得自己很混乱。这本书在讲解五线谱识谱的时候,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双轨制”教学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C在哪里,F在哪里,而是把“读谱”过程分解成两个平行的练习:一个专注于识别音高在五线谱上的具体位置,另一个则是完全脱离音高,只练习对节奏和时值的快速判断。这种分离式的训练,让我终于能摆脱那种“看到一个音符,先在脑子里找一下钢琴上的对应键位”的慢速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看谱的速度真的有提升,尤其是那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组,不再是需要逐个去数了,而是能直接看到一个“图形块”,然后本能地反应出它的节奏型。这种从“翻译”到“直接理解”的转变,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
评分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知识点孤立”。学了和声,不知道怎么应用到指法上;练了视奏,却发现自己对曲子的情感表达依然苍白无力。这本书最巧妙的地方,是将“乐理知识”、“名曲赏析”和“实践操作”无缝地编织在一起。它不是割裂的三个部分,而是融会贯通的。比如,在讲解某个特定调式进行时,它会立刻引用到教材中收录的一首小品曲目,告诉你:“看,这就是我们在刚才那个小节里学到的那个技巧的应用。”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和动力。我不需要在学完一堆枯燥的规则后,再自己费劲巴拉地从浩瀚的曲库里去搜寻验证的例子。它直接把验证的答案放在了你的手边,这种高效的学习闭环,对于想扎实提升自己音乐素养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我本来以为它会像市面上很多那种花里胡哨的“速成宝典”一样,里面充斥着大量我根本看不懂的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图表,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尤其是关于和声学的那一部分,作者似乎很清楚初学者在面对那些复杂的平行五度、导音进行时会产生的恐惧感。他没有直接丢出一个公式让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贴近我们日常听到的流行音乐片段作为例子,循序渐进地剖析原理。比如,他会用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把一个复杂的转调过程拆解成几个小步骤,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为什么这个转调听起来会那么舒服,而不是生硬的突兀。对于我这种只懂弹琴、对背后的“为什么”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种讲解方式简直是福音。我甚至感觉,这不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音乐“拆解”手册,让我终于能透过旋律的表象,看到支撑它的骨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