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前言
同声合唱歌曲
1.采莲谣(童声或女声合唱)
2.春笋(童声或女声合唱)
3.韩霞(童声或女声合唱)
4.月亮,月光光(童声合女声合唱)
5.铺满彩霞的前程(童声合唱)
6.让幻想展支书飞翔(童声合唱)
7.春天里(男声合唱)
8.你送我一枝玫瑰花(女声合唱)
9.洪湖水,浪打浪(女声合唱)
10.灯碗碗开花在窗台(女声合唱)
11.春雨沙沙(童声或女声合唱)
12.我们和你们(童声或女声合唱)
13.猜调(童声或女声合唱)
14.遥远的小渔村(童声或女声合唱)
15.大路歌(男声无伴奏合唱)
16.雪夜行军(男声合唱)
17.幽蓝的天空(女声或男声无伴奏合唱)
18.重归苏莲托(女声或男声合唱)
19.献上纯洁的玫瑰花(女声合唱)
20.乘着歌声的翅膀(女声合唱)
21.茨冈姑娘的合唱(女声合唱)
22.沉睡的美人(中英文)(女声合唱)
23.街头少年合唱(童声合唱)
24.雪花(女声合唱)
25.当哪当哪(男声无伴奏合唱)
26.小鸟(女声合唱)
27.道路(男声合唱或混声二部合唱)
28.海港之夜(男声合唱)
29.彩虹(中英文)(童声或女声合唱)
30.自由飞翔(中英文)(童声或女声合唱)
混声二、三部合唱歌曲
教学提示
出版后记
内容提要
渡过变声期的女学生,发声器官较快稳定,音色趋于秀丽、丰润。渡过变声期的男学生,说话发声虽已具有男性特征,但发声器官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定型,歌唱音域及歌唱调控能力还相对较为薄弱。如果不顾及这一层次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意选用混声四部合唱歌曲来演唱。那么,不单合唱演唱难以取得良好的合唱艺术效果,还可能相致有损青年学生嗓音器官,挫伤青年学生对合唱艺术兴趣爱好的不良效果。因此,修订版选编了混声二、三部合唱歌曲,既可以供相应的教学班选用,也可供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时组织合唱活动选用。我们更希望藉此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进一步展开对变声期,变声后青年学生歌唱生理、歌唱心理的研究,开拓适合这一层次青年学生演唱的混声合唱歌曲,推进这一层次青年学生合唱教育的健康发展。
就其实用性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定位非常精准,它完美地填补了从基础乐理到高级合唱指挥实践之间的鸿沟。我发现,书中所提供的那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并非是凭空捏造的“应试”题目,而是紧密围绕着实际排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例如,针对某些特定音区人声容易出现“破音”或“声部分离不清晰”的问题,书中提供的练习方法和声部平衡调整的建议,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尝试根据书中关于“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支持来统一弱奏音色”的指导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合唱练习,效果立竿见影,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信赖度大大增加。它成功地做到了将理论知识“翻译”成可执行的指令,使得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合唱团的指挥者,都能从中获得即时的、可以落地的指导,是工具书和理论参考书的典范结合体。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教材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很多号称“权威”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合唱(第1册修订版)》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将理论点罗列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图。从最基础的音程、和弦概念引入,逐步过渡到功能和声的初步探讨,每一步都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台阶,稳健而扎实。尤其是在讨论到合唱配器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声部平衡的实践技巧时,作者们似乎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理论制高点上,将抽象的声学原理转化成了可以被实际操作的指导方针。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合唱音响美学”的阐述部分,它超越了单纯的乐理分析,触及到了音乐表现的灵魂——如何通过精准的技巧去实现情感的共鸣。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撰写方式,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参考书。
评分在细节的打磨上,这本书所体现出的专业度,让我作为一个略有基础的学习者都感到惊喜。修订版相较于初版,在某些复杂乐汇的处理上进行了精细的调整,这从附录的参考资料和引用的文献目录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中外合唱作品选段分析”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和声标记上,而是深入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曲家在处理合唱织体时的细微差异。比如,他们对于德语艺术歌曲(Lied)中钢琴伴奏与人声的互动关系,以及俄罗斯复调圣咏中“拉夫拉夫”技巧的运用,都有着非常精到的剖析。这些深入到“幕后”的解析,对于那些希望不仅仅是“会唱”或“会编配”,而是想真正理解合唱艺术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个深挖的底层逻辑,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技巧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拿到手里的时候,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惊喜。封面采用了一种比较朴素的蓝灰色调,字体排版也算是中规中矩,属于那种典型的“教科书”风格,少了些许吸引眼球的现代感。然而,一旦翻开内页,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纸张的选择相当考究,有一定的厚度,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乐谱符号,也丝毫没有出现模糊重影的情况,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阅读其他一些轻薄的教材。更值得称道的是,在排版细节的处理上,编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五线谱和文字注释之间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让人在学习复杂和声原理时,能够更专注于乐谱本身,而不是在寻找关键信息上耗费精力。特别是那些关键的理论点,经常被用不同字号或加粗的方式突出显示,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自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体现了编辑团队对教学体验的深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学习体验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微妙但极其重要的优点:它的“可读性”远超预期。很多学术教材,为了追求严谨,语言往往晦涩难懂,充斥着生僻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亲和力。它在解释那些拗口的音乐术语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经典的合唱作品片段作为佐证。例如,在解释“声部进行中的平行五度回避”这个传统禁忌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僵硬的规则,而是先描述了这种现象在听觉上产生的“空洞感”,这种“先体验、后规则”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可以说,编者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成功地扮演了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导师角色,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有引导的探索之旅,这对于提升读者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