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第I部分 声乐基础理论
第I单元 声乐艺术的概念
一、声乐艺术的概念
二、声乐艺术的学科属性
三、声乐艺术的特征
(一)声乐是用人声表达的音乐
(二)声乐是语言化的音乐
(三)
(四)
第二单元 歌唱器官简介
一、歌唱器官综合观
二、歌唱的发声器官
三、歌唱的共鸣器官
四、歌唱的语言器官“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材”是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学术委员会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教师[2002]4号)的精神,组织我国部分专家、教授和长期在音乐教育第I线教学的教师精心编写的新世纪高等音乐教育系列教材。
本套教材根据我国各地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实际,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材结构编写而成,在注重教材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和综合性,以满足高等院校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本套教材适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等)的教师教育专业、音
乐教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也可用于艺术专业的教学。本套教材中的《音乐》(全一册)和《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己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全国高等院校”这几个字份量不轻,我担心它会过于学院派,充满了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枯燥乏味的练习。我一个业余爱好者,最怕的就是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教材。翻开目录,倒是松了一口气,至少结构看起来是循序渐进的。最开始的几章,它没有直接切入高深的声乐技巧,而是从最基本的呼吸控制讲起。那些关于气息的描述,不是那种“深吸气、慢呼气”的口号式教学,而是结合了人体解剖学的知识,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横膈膜的运动。比如,它把气息比作发动机的燃料供给,强调稳定性和均匀性远比瞬间的爆发力重要。我试着跟着书中的图解进行练习,发现自己以前唱歌时那种“用嗓子喊”的感觉确实有所改善,至少在长时间演唱后,喉咙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而且,它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乐理基础与声乐的关系的探讨,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唱歌者明白了,音乐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了演唱的表现力。整体来说,第一印象是扎实、细致,更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老师,而不是冷冰冰的理论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第二个亮点,在于它对不同声部特点的细腻区分和针对性指导。我一直以为声乐学习无非就是把音唱准、唱稳,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声”内部也有非常多的学问。对于女高音的讲解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处理换声区的平滑过渡,避免“断层感”的出现。书中提供的练习曲目选择也非常巧妙,它们并非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咏叹调,而是从更基础的音阶和琶音练习中,融入了特定的声学原理。举个例子,书里有一个关于“小舌音”的练习,一开始我完全摸不着头脑,觉得这跟唱歌有什么关系?后来对照文字解释,才明白这是为了训练声带的自然闭合与共鸣腔体的激活。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谈论“共鸣”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头腔、胸腔这些笼统的概念上,而是引入了现代声学对“共鸣点”的定位分析,这对于追求清晰音色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对于那些想要系统提升自己的非科班学生来说,这种深挖内在机理的做法,远比单纯模仿录音有效得多。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一个学习者从“入门”到“精进”的心理曲线。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华丽的技巧,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谈“健康歌唱”的基础观念。其中有一段关于“疲劳管理与嗓音保护”的章节,简直可以看作是声乐爱好者的“急救指南”。它详细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哪些习惯会损伤声带,比如过度清嗓、大声喊叫后的不当处理,甚至还提到了空气湿度对声带的影响。这不像一本单纯的技巧书,更像是一位资深歌唱家基于多年舞台经验总结出的“职业道德守则”。我特别喜欢它反复强调的“不要与他人比较”的观点,指出每个人的发声器官都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进步是与昨天的自己相比。这种强调内在和谐而非外在模仿的教育理念,极大地缓解了我初学时产生的焦虑感。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温暖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教程”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际操作的指导手册。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视唱练耳”与“声乐学习”的结合,做得非常到位。很多声乐教材会把视唱练耳作为单独的学科,但这本书将两者紧密编织在一起。例如,在学习某个特定音程的练习时,教材会立刻要求读者在钢琴伴奏下准确地唱出这个音程,而不是先唱完音阶再进行分析。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解歌曲分析和演绎时,提供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步骤。它不是简单地说“你要表达悲伤”,而是会引导你分析歌词的结构、音乐的和声走向,然后告诉你,哪一句应该运用哪种气息支持来烘托特定的情绪。这套完整的流程下来,即便是面对一首全新的、难度较高的作品,读者也知道该从何处下手,而不是盲目地开始“瞎唱”。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高等院校”教材应有的水准,但又没有因此而变得高不可攀。在我看来,它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例如,当它讨论到意大利语发音在美声中的特殊地位时,它不仅给出了准确的国际音标对照,还结合了发音时口腔和舌位的细微调整,配以清晰的示意图。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声音物理构造的理解。最终,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唱歌”,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什么是好的歌唱”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好的歌唱是科学、是艺术、是对音乐最深刻的敬意。对于任何想把声乐当作一门严肃学科来对待的歌唱者而言,这本教材提供的系统性知识框架,是无可替代的基石。它值得被反复研读,因为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