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插图列表
序言
导论
第二章贝多芬在维也纳,1792—1808年
第三章贝多芬在维也纳,1792—1808年
第四章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器乐音乐
第五章利德:舒伯特及其前辈
第六章十九世纪歌剧的崛起
第七章1830年至1848年的巴黎
第八章舒曼及其德国的同时代人
第九章瓦格纳与乐剧
第十章十九世纪后期的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
第十一章民族主义音乐
第十二章十九世纪晚期的交叉潮流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介绍
在本书中我力图记述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音乐。所采用的时间界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武断性——基本上接近这个世纪本身的起止时间。然而,本书的时间上限大约设定在1800年之前十年,由此关照到某些似乎更多地属于十九世纪而非十八世纪的作品,由正在走向成熟的贝多芬及其更具前瞻性的同时代人写于1790年代。时间下限设定于1900年,这似乎显得犹为古怪异常;例如,这一时间节点将马勒的创作生涯半途切断,又生硬地将里夏德•施特劳斯的音诗与其随后创作的歌剧杰作分割开来。但倘若追随浪漫主义音乐进入二十世纪的轨迹,我们便会踏上一条没有任何自然终点的征程,令人望而却步:圣-桑一直活到1921年,普契尼活到1924年,拉赫玛尼诺夫活到1943年,里夏德•施特劳斯和普菲茨纳都活到了1949年。而且倘若旧的风格及其各种美学信念尚未随着世纪的变化更替而消亡,新的风格却已明确出现。音乐印象主义的语言在法国成型,激进的实验在维也纳风生水起,这些现象都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力量和影响,任何对世界大战之前十五年里欧洲音乐的较为全面的历史叙述都会囊括这些内容。这些新的观念和风格如何与旧的观念风格彼此相适,似乎是一个属于二十世纪音乐史的主题内容。
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极其重视地理和地域差异对音乐发展的影响,这在很多同类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我们通常习惯于将十九世纪的音乐中心聚焦于维也纳和巴黎,但这本书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东欧、北欧以及新兴的德意志邦国是如何在“模仿与创新”的张力中,找到自己独特的音乐身份的。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从喧嚣的巴黎沙龙,转移到了芬兰那片清冷的森林,感受西贝柳斯作品中那种冰雪覆盖下的孤傲与坚韧。作者对这些“边缘”或“后发”音乐传统的挖掘,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全景的认知。而且,行文风格非常成熟,没有那种故作深沉的姿态,而是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权威感,娓娓道来事实与分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在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在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这种追问本质的精神,是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所具备的特质。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那个厚重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装帧很讲究,那种老派的、带着点学术气息的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欧洲那些古老的图书馆。我本来对音乐史没什么特别的期待,觉得可能又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巴赫、莫扎特再到贝多芬那套路。可我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只是罗列时间线和作曲家名字,而是深入挖掘了十九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如何影响了音乐的走向。比如,它对民族主义思潮在音乐中体现的分析,简直是点睛之笔。我以前听德彪西或者瓦格纳,总觉得很抽象,但这本书里详细描绘了当时欧洲社会对“本民族声音”的狂热追求,以及作曲家们如何利用音乐语言来构建国家认同感,这让我对那些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群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在壁炉旁,用极其生动且充满洞察力的语言,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文字的密度很高,初读可能需要放慢速度,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知识被层层剥开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你想了解的不仅仅是音符如何排列,更是音符背后的社会脉络和人类情感的波澜壮阔,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品味。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古典音乐理论不太精通的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故事性和可读性。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做到了将深奥的理论分析与引人入胜的叙事完美结合。例如,在探讨歌剧改革时,作者没有堆砌晦涩的对位法或和声学术语,而是着重刻画了威尔第和瓦格纳之间那种既是同行又是死对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各自代表的文化立场。通过对这些“人”的描绘,那些音乐上的变革自然而然地就被理解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关于音乐的书,而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欧洲历史正剧,里面的主角们,无论是国王、贵族还是贫穷的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呐喊、抗争,而他们的呐喊声,就是这些流传百世的乐曲。书中的配图质量也相当高,那些老照片、乐谱手稿的细节,都为文字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复杂的艺术史“翻译”成了一种大众可以理解和欣赏的语言,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是连接普通听众与专业研究的绝佳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音乐史叙事的僵化框架,更像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的侧写。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浪漫主义”这一宏大概念的解构,它没有停留在对激情、自然、主观性的简单标签化描述上,而是将其置于工业革命的喧嚣与都市化进程的矛盾之中去考察。读到关于“李斯特的明星效应”那几章时,我简直被震撼了。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音乐家如何从宫廷附庸转变为巡演的超级巨星,这其中蕴含的商业逻辑、媒体效应(当时的报纸乐评就是早期媒体)以及公众心理的投射,远比单纯分析他的钢琴技巧来得深刻。它让我意识到,十九世纪的音乐不仅是艺术,它也是一种新兴的消费品和文化权力。书中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有大量的史料支撑,无论是私人信件的引用,还是当时音乐会的评论摘录,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你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去感受文字中渗透出的那种学术的严谨与对艺术的热爱。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刚与一位学识渊博且极富激情的导师告别。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艺术品。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时间顺序”或“按作曲家”的呆板结构,而是通过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主题切片”来组织内容,比如“机器时代的节拍”、“诗歌与音符的交缠”、“大教堂与音乐厅的权力转移”等等。这种主题式的推进,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现象能够相互碰撞、相互印证,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知识网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晚期浪漫主义的衰落时,其笔调是极其审慎和充满敬意的,既承认了其技巧的登峰造极,也精准指出了其在时代精神面前的局限性。这本书对于那些试图跨学科研究欧洲思想史、艺术史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让你自己去面对那个复杂、迷人且充满矛盾的十九世纪。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