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性文丛:理解生命
定价:33.80元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刘乐群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2403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生来就渴望幸福、追求成功,但并非总能如愿以偿。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阿德勒以咨询师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和基本观点。
本书以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及现代人所面临的社交、职业、婚恋等问题,深入剖析了抑郁、强迫、拖延、懦弱、叛逆等负面心理,通过科学又专业的建议和治疗给人们以希望和指导。
阿德勒相信,生命的真谛是可以理解的,通过科学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目录
章个体心理学——生活的科学
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看世界的方法
父母的影响
出生顺序
探索童年记忆
私人逻辑
社交兴趣的重要性
感觉和情绪
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卑情结
意识和无意识
社会关系
语言和交流
社交训练
克服局限
自卑感
第三章 优越情结
优越的目标
避免真正的解决
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自我兴趣
夸大和自信
健康的野心
第四章 生活方式
认识生活方式
“正常的”生活方式
“失调的”生活方式
诊断方法
发展社交感
克服抑郁和恐惧
第五章 早期记忆
发现原型
记忆的类型
家庭成员的死亡
娇生惯养儿童的记忆
特殊记忆
预测性分析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表现
肢体语言
怯懦
情绪
个人特质的形成
自己命运的主人
嫉妒和妒忌
男性反抗
第七章梦
梦中的生活
梦的目的
梦的逻辑
解析方法
做梦者和无梦者
睡眠与催眠
第八章 问题儿童
教育的原则
理解父母与儿童
问题儿童的优越情结
问题儿童的特征
天才儿童
如何鼓励儿童
出生顺序和家庭动力学
第九章 社会适应
社会背景
行为问题
适应学校
面对生活中的三大任务
培养个性的必要性
第十章 社会性情感与常识
社会效用
隐藏的情结
神经症的症状
病例分析
适当鼓励
第十一章亲密关系
准备的重要性
男女平等
魅力动力学
被宠坏的孩子
提供建议
错误态度
危险信号
婚姻作为一项社会性任务
第十二章 与性问题
事实与迷信
童年
生活方式和
犯罪案例
纵欲
结 语
术语表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人,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译者简介】
张俊贤,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护理系教师,承担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学专业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擅长心理学及医学领域的中英互译。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几篇开篇,就感觉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住了。它似乎不像我以往读过的那些知识性的书籍,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讲一堆理论,而是像一位温和的长者,轻声细语地邀请你一同踏上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书名中的“自性”二字,在我看来,并非什么高深的哲学概念,更像是一种回归,一种找到内心最真实、最本质的自己的过程。我曾一度沉迷于外界的喧嚣,追逐着那些稍纵即逝的“成功”和“幸福”,却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常常涌动着一种不安和迷失。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锚点,一个让我得以停下来,审视内心,倾听自己声音的契机。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当下”的论述感兴趣,我们总是活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中,却忽略了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形态——就是此时此刻。这本书有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来帮助我做到这一点,我还不得而知,但我隐约感觉到,它更像是一种“启示”,一种打开内在视野的钥匙,而非一套刻板的“训练手册”。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这种“理解生命”的奥秘,并从中获得某种触动,甚至是一种转变。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偶遇了这本《自性文丛:理解生命》,当时就被它独特的气质吸引了。书的装帧朴实无华,没有花哨的设计,但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生命”这个宏大命题的处理方式,它没有试图去给生命下一个定义,或者描绘一幅完美的生命蓝图,而是更侧重于引导读者去“理解”生命。这种理解,在我看来,不是知识层面的领悟,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融入体验的感悟。我曾经读过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的书,它们往往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让你去套用,去模仿。但《自性文丛》似乎另辟蹊径,它更像是在你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然后让你自己去浇灌,去观察它如何发芽,如何生长。我对于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内在成长”和“自我觉察”的部分充满了好奇。我们活在社会的大染缸里,很容易被各种标签、期望所束缚,渐渐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这本书会不会帮助我摆脱这些外在的束缚,重新找回那个纯粹的、不受干扰的自己?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自己的情绪、想法共处,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的思路。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一本“教导”你该怎么做的书,而更像是一本“陪伴”你思考的书。书名中的“自性”二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意图,一种摆脱后天习得的种种羁绊,去触碰生命最本真的样子。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意义”这个词,我们总是在追求人生的意义,但有时候,意义本身也许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这本书有没有尝试去探讨,我们所谓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一种外在的成就,还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我特别喜欢它这种不急不躁的叙事风格,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像潺潺流水,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你的意识。我不知道它在内容上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苦难”、“失败”的探讨,但我觉得,真正的“理解生命”,必然要包含对这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部分的接纳和转化。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接纳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并从中看到成长的可能。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自性文丛:理解生命》的书,仅仅是这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有一本书愿意慢下来,邀请我们去“理解生命”,这本身就显得尤为珍贵。我并没有立即深入阅读,而是先浏览了它的前言和目录。从我初步的印象来看,它似乎不像是一本充满了速食鸡汤或者硬核理论的书籍。相反,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内在探索之旅。书名中的“自性”二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回归,一种剥离了外在附加值后,生命最纯粹、最本真的状态。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社会的期待所裹挟,逐渐失去了与自己内心深处的连接。这本书,会不会为我指引一条重新找回这种连接的道路?我特别想知道,它在探讨“理解生命”的过程中,是否会触及到我们内心的恐惧、焦虑,以及如何与这些“阴影”共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落俗套的智慧,帮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清晰。
评分这本《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让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在读之前,我对于“自性”这个词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但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暗示着一种深入的内在探索。它没有直接抛出一些“人生应该如何”的论断,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引导的方式,邀请读者自己去发现。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它们往往提供一套固定的“方法论”,似乎只要按照步骤去做,就能达到某种理想状态。然而,生命毕竟是复杂的、多变的,这种过于模式化的指导,有时候反而会让人感到束缚。这本书会不会更侧重于一种“体验式”的理解?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微的观察和体悟,去逐渐加深对生命的认识?我特别好奇它对于“觉察”或者“正念”这类概念的阐述,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并非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对自身以及周遭世界的清晰觉察。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考维度,帮助我以一种更深刻、更具生命力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