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物对对论 手感衣饰
定价:36.00元
作者:骆亭伶,苏惠昭,陈淑华,黄采薇,黄丽如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021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透过好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透过好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湘云纱 安郁茜×洪丽芬
天然染 沈方正×陈景林
布衣 青木由香×郑惠中
蔺草编 胡佑宗×台湾蔺草学会
棉麻编 陈季敏×龙惠媚
刺绣 绣hsiu×林玉泉
金工 陈俊良×慢镘
皮革 王庆富×谢政伦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只有实际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本书以有趣的相对论概念切入,从「使用者」角色出发,带出「物」之美,再从物的鉴赏,带到「创作现场」,见证工艺职人的创造过程。报导者化身为工艺鉴赏之旅的带路人,以好物为媒,以故事为饵,大家穿梭各种美学现场,读者不但可从中见识到许多生活家精采的用物观点与美感品味;还可以一次领略多位台湾工艺创作职人的艺术信念与创作历程。是贴近生活、活泼又有趣的工艺鉴赏入门书。附录并提供职人名家所推荐之好物鉴赏采买信息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作者
〈撰文〉
骆亭伶─把采访当成旅行的文字记者。觉得采访是忠实的聆听,写稿像角色扮演,在两者间捕捉光辉与幽暗的细节,人生的可苦可乐。
苏惠昭─自由撰稿人,文字散见台湾、中国大陆各媒体。靠着采访人物搜集精采生命故事并从中窃取人生智慧,滋养平凡平淡生活。
陈淑华─文字工作者。曾任《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撰述及采访召集人。着有《岛屿的餐桌》、《彰化小食记》等。曾获金鼎奖、中时开卷美好生活书奖。
黄采薇─旅游记者,现为独立文字工作者,《旅读中国》等两岸媒体特约撰述。
黄丽如─旅游写手,任职于媒体。着有《酒途的告白》、《极南》、《醒来,在地球的一个角落》等。个人部落格:「享乐游牧民族」。
游惠玲─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商业周刊》〈alive〉撰述。
沈岱桦─自由编辑、企划,也写一些字,喜欢从土地种出来的生活。给自己的学习是如何用有意思的编辑语言,让更多人关注生活风土,因此和插画家王春子独立出版刊物《风土痣》。
〈摄影〉
林宥任─杂志书籍项目摄影暨策展人。作品广见《乡间小路》、《亲子天下》等。个人摄影展:我爱猫(高雄驳二)、通往职人的道路(台北蘑菇)等。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戳我了,那种拿在手里的触感,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那种略带粗粝却又透着细腻的纹理,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某种古老的手艺。我特别喜欢它在色彩上的选择,不是那种浮夸的亮色,而是沉稳而有质感的灰调和大地色系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看就觉得心静。内页的纸张也很有讲究,墨水洇染得很均匀,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而且,我注意到书脊的处理也很用心,无论是翻开还是合上,都不会有那种廉价的胶装感,体现出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件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从外在的包装到内在的质地,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一种对“物”本身的尊重,这对于一本探讨“手感”和“物性”的书来说,简直是再贴切不过的表达方式了。我常常在光线不同的地方翻阅它,每一次都能捕捉到不同的光影效果,这种光影与材质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原本以为它会停留在对不同材质的简单罗列和描述上,但它实际上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而精密的感知体系。作者不仅仅关注“它是什么”,更深入挖掘了“它如何影响我们”以及“我们如何回应它”。书中对“人与物之间的边界消融”的探讨,尤其令我深思。这种跨越了纯粹技术层面的思辨,将工艺美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触摸身边的一些日常物件,试图重新校准自己那被过度依赖视觉的习惯,转而用指尖去“阅读”材质的纹理和温度。这种训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它迫使你慢下来,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日常接触。书中的那些案例分析,绝非是简单的成功展示,而是对感知偏差和工艺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坦诚和自省,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温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看似非常“小众”或者“技术性”的主题,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讨论层面。它教导我们如何建立起一种更具“在场感”的生活方式。我开始留意自己衣物标签上的成分说明,不再仅仅关注品牌或款式,而是真正去思考,那些纤维在皮肤上的细微摩擦,以及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自然老化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方式。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关于“物料记忆”的观念,让我对“耐用”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耐用不是指永不磨损,而是指它能优雅地承载使用者的痕迹。这种视角转变,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促使我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与我一同成长的“伙伴式”物品。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制作某物的工具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与你所拥有的物品建立深度情感联结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完美地诠释了“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哲学,同时又充满了结构上的张力。留白的处理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平,每一个段落、每一张插图周围,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清晰度和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字体选择上,那种略带手写感的宋体或衬线体,与内容中强调的“手工”和“温度”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更绝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谙图文互补之道,那些看似简单的示意图,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它们本身也成为了构成美学的一部分。每一张图片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们不喧宾夺主,而是精准地补充和佐证了文字所描述的那些微妙的质感差异。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版式布局本身就在向读者示范一种克制而优雅的审美范式,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对视觉秩序的欣赏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巧妙,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感,反而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娓娓道来他的心路历程。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虔诚的细致。比如,仅仅是关于某种特定纤维的捻度变化,作者就能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精准的观察,将一个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无比具体和可感。这种叙事手法,让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并且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它的行文流畅自然,偶尔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短句,就像是点缀在锦缎上的珍珠,不经意间就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对“创造”和“触摸”的渴望。整本书读下来,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被带入了那个充满各种材质和温度的工作室,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物料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