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31 指文烽火工作室

战争事典031 指文烽火工作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战争
  • 战略
  • 战术
  • 烽火工作室
  • 指文
  • 军事文化
  • 冷兵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928
商品编码:2982714440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1

定价:49.80元

售价:32.4元,便宜17.4元,折扣65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9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围城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贵阳一役惨绝人寰,“奢安之乱”创伤难愈!
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更迭之际,俄外多方势力展开激烈角逐,、阴谋、厮杀、反抗,你方唱罢我登场!
“八王”之外,有多少宗王和利益集团卷入“八王之乱”?其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和朋党关系?以淮南王司马允为线索,梳理其中关键!
详述攻城拔寨的远程利器——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以及向世界各地扩散、传播的千年历程。

内容提要


明末,西南土司频频叛乱,继万历“播州杨应龙之乱”后,天启年间又爆发了“奢安之乱”。在这场大战乱中,贵阳城被围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其惨烈与绝望,几可透过纸面直扑而来,震人心弦!
从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而终,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拉开序幕,俄国历经了五位沙皇,他们中不仅有一位假王子,甚至还有一位波兰—立陶宛人!贵族争权、农民起义、外国干涉贯穿了整个“大”时期。看俄国怎样结束震荡,迎来新的统治家族!
“八王之乱”这场耳熟能详的皇族内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直接祸首。然而“八王之乱”只有“八王”参与吗?“八王”竞逐之际,其余宗王在做什么呢?诸王中形象*为正面的淮南王司马允,又有着怎样的立场和盘算?他的经营对之后的东晋又提供了多少帮助?
抛石机,作为金属火炮成熟之前威力不凡的重型远程攻击武器,可谓无往不利的攻坚利器,而其中的佼佼者——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运用与传播,您又清楚几分呢?

目录


前言
贵阳围城始末——明末奢安之乱中惨烈的一役
1612年代——沙俄内乱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崛起
“八王之乱”,何止八王!——西晋淮南王司马允集团的野心与盲动
攻者利器,皆莫如砲——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发展历程析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40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临溪主人:90后历史爱好者,有考据癖,喜欢对历史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合理处进行考据,同时对政治史情有独钟,较多涉猎明史、土司史、少数民族史。
明忆:军事历史爱好者,对各种历史类外文书刊略有涉猎,致力于欧美近代历史题材文章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萧牧之:中古文史女博士,主攻汉唐间的文学与文化思想史,涉猎政治、经济、学术、制度、人文地理及物质史等研究领域,擅长群体心理分析与复杂人际利害关系的爬梳整理,为纯军事探讨提供助力。
郑礼添:历史爱好者,古代冷兵器、黑兵器研究者,贴吧火器吧、朱棣吧和重炮巨舰吧吧主。

文摘






序言



烽烟再起:铁血与荣耀的交织——《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最后辉煌》 作者: 历史沉思者 出版社: 文津春秋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高清地图集与人物关系图谱 页数: 880页 定价: 16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最后辉煌》并非专注于某一场具体的战役,亦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短暂胜利。它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史诗,深入剖析了从科穆宁王朝的复兴曙光,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近四百年间,那个横跨欧亚、被誉为“罗马继承者”的拜占庭帝国如何在内外交困的绝境中,挣扎、抗争、并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衰亡。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拜占庭帝国的“结构性矛盾”展开。作者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帝国晚期看似光鲜的文化艺术成就背后,隐藏着的政治腐败、军事衰退、经济枯竭以及深刻的宗教分裂。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歌颂或批判的传记,而是一份对一个伟大文明在历史转折点上,如何因自身的僵化和外部力量的碾压而逐渐瓦解的深度剖析报告。 章节精要: 第一卷:余晖与裂痕(1204年后的重建与挣扎) 本卷聚焦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尼西亚帝国在流亡中艰难的复兴之路。重点探讨了米海尔八世·帕里奥洛戈斯如何以铁腕手段收复君士坦丁堡,并试图重建一个“失血过多”的帝国。 科穆宁王朝的遗产与帕里奥洛戈斯的困境: 分析了复兴后的帝国如何在名义上的荣耀与实际上的国力衰弱之间徘徊。经济上对热那亚、威尼斯商人的过度依赖,如何掏空了帝国的商业主权。 巴尔干的暗流: 详细描绘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塞尔维亚王国的崛起,以及拜占庭在巴尔干地区日益丧失的控制力。特别是巴尔干贵族的独立倾向,如何削弱了帝国的战略纵深。 神学与政治的角力: 探讨了东西教会的联合尝试(如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如何激化了拜占庭内部的宗教矛盾,使得民众对帝国统治者的忠诚度下降。 第二卷:奥斯曼的阴影与帝国的自我蚕食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势力的崛起,拜占庭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本卷着重分析了帝国在面对这一空前强敌时的应对策略失误和内部的自相残杀。 边疆的失守与内部的叛乱: 记录了安纳托利亚的彻底沦陷,以及拜占庭贵族如卡塔库岑、泽诺等人的割据与内战。这些内耗极大地削弱了帝国抵抗外敌的意志和资源。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悲剧性角色: 塑造了最后一位皇帝的形象——他不仅是一位虔诚的信徒,更是一位深知大势已去的悲剧英雄。分析了他寻求西方援助的艰难历程,以及欧洲列强在援助问题上的冷漠与算计。 军事技术的代差: 对比了拜占庭陈旧的防御体系与奥斯曼帝国早期先进的火炮技术和动员能力。不再是简单的兵力对比,而是深入探讨了军事组织、技术革新和后勤补给的全面落后。 第三卷:最后的堡垒与文明的谢幕 本卷将视角聚焦于君士坦丁堡的最后围城战役,并对拜占庭文明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总结性的回顾。 1453:围城中的世界: 细致还原了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围城策略,包括巨炮的部署、海峡的封锁以及对城墙的持续压力。同时,也展现了守城方,如詹·朱斯蒂尼亚尼等雇佣兵的英勇表现,以及城内不同派系在绝境中的最后协作。 城破之后的反思: 探讨了君士坦丁堡陷落对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产生的即时和长远影响。本书认为,拜占庭的终结并非仅仅是一个帝国的灭亡,而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中,一个重要文明灯塔的熄灭。 精神的延续: 尽管帝国覆灭,但其在法律、建筑、神学思想以及希腊知识的保存上对西欧文艺复兴的间接推动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核心论点: 作者认为,拜占庭的衰亡并非单一事件(如1453年陷落)的必然结果,而是一场长达数百年的“系统性退化”。它在政治上无法形成高效的集权,在经济上过度依赖外部势力,在军事上未能适应新的战争形态,最终导致其在奥斯曼这把“历史的镰刀”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历史叙事中的浪漫化与脸谱化,提供一个更为冷峻、结构性的历史解读。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世纪晚期历史、拜占庭文明、十字军东征及奥斯曼帝国崛起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历史学爱好者的案头珍品,更是军事史、政治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 (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现代军事理论、特定战役的战术分析或与“战争事典”系列相关的编号或主题内容。全书聚焦于中世纪晚期地缘政治、帝国衰亡的内在机制,以及文化继承的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给这本书打四星半,扣掉的那半星,主要在于它对某些特定群体——特别是那些处于决策链条底层的普通士兵——的描绘略显不足。虽然前面提到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很到位,但这种“到位”更多集中在了高层指挥官或关键历史人物身上。我期待能有更多关于一线士兵日常生活的片段,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来平衡一下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毕竟,宏大的战争最终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行为汇聚而成的。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在它所选择的叙事范畴内,无疑是一部杰作。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阅读趣味性做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上,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是在一个深夜里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凌晨三点才放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说书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娓娓道来,什么时候该陡然加速,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我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个宏大的背景之中,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军事部署,原本以为会晦涩难懂,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身处巨大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挣扎、抉择和最终的命运,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唏嘘不已。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原本冰冷的事件记录,活了过来,仿佛那些烽烟和尘土都能扑面而来。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题材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总觉得很多历史著作为了追求“宏大叙事”,难免会牺牲掉细节的准确性。然而,这本书的考据工作简直令人叹服。我特地去查阅了几个关键的段落所引用的资料来源,发现作者的功课做得极其扎实。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小细节,比如某个部队的编制调整时间,或是某个关键人物的一句临场发言,都似乎有着确凿的文献支撑。这种对事实近乎偏执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它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在用最严谨的方式,重构过去。对于一个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底蕴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粗粝的纹理和略显陈旧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中。我本来对这个领域的书籍兴趣一般,但光是这封面,就让我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在讲些什么。内页的排版也很有考究,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带着一种旧时代印刷品的韵味。装帧的质感也让人满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对待一件珍贵的文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某些章节的插图选择上,那些老照片或者手绘图,虽然分辨率不一定最高,但那种历史的真实感是现代高清图片无法比拟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业界良心,看得出出版方是花了心思的,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在“阅读体验”上下了功夫。每次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小的仪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他更热衷于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比如,他会把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相似战略思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历史事件的共性与特殊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某一章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梳理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线索,感觉像是做了一次高强度的脑力体操。这绝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闲书”,它需要你的专注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