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②——如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定价:28.00元
作者:吕云龙,符文辉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54238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2:如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如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窝里
◎话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去,孩子难免不听话
◎说话前,妈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和孩子说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说话艺术1:多说孩子爱听的话
◎说话艺术2:多说孩子能理解的话
◎说话艺术3:说孩子能接受的话
◎说话艺术4:说让孩子产生共鸣的话
◎消除抵制情绪,促使孩子合作的技巧
◎妈妈怎么说,孩子才会爱上学习
◎妈妈不该说的一句话
内容提要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2:如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内容简介:妈话,是植入孩子心中的一粒种子。妈妈如果从正面、积极、健康的角度去审视孩子、肯定孩子、激励孩子,就能让孩子强烈地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尊重.就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自强。“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
目录
章 话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去,孩子难免不听话
为什么爱孩子的妈妈在好话说尽,责备、威胁、惩罚、羞辱、唠叨等手段用尽的情况下,孩子仍然难以管教且具有破坏性为什么妈妈经常像在对着空气说话,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回应这不是因为妈妈缺乏爱心,而是因为妈妈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说话的技巧——没有理解孩子言语中隐藏着种种需要解读的密码,也还没有掌握好必要的沟通技巧。
妈妈不会说话,就别怪孩子不听话
教育孩子,妈妈光有爱是不够的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是一门艺术
父母说的话,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倾心交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
第二章 说话前,妈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亲子沟通中,妈妈占据着主动权。当妈妈扮演的指挥型妈妈、唠叨型妈妈、万事通型妈妈、判官型妈妈、批评型妈妈等角色时,孩子就难免产生烦恼、愤怒、失望、伤心等对应的消极抵抗的情绪。那么,在与孩子说话时应该扮演的正面角色是什么本章将细细为你阐明。
爱的给予者:妈妈应该用爱的语言使孩子幸福
规则的制定者:妈话能给予孩子安全和自由
生活的引导者:妈妈用话语鼓起孩子自信的风帆
孩子初的老师:谆谆善诱,提高孩子生活技能
孩子的心理医生:用阳光话语驱走孩子心底的阴影
不做孩子的主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予孩子自主决策的权利
第三章 和孩子说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有8条亲子沟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妈妈如果有意或无意中违背了它,就会给亲子沟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陷入沟而不通的困境中难以自拔。在高效的亲子沟通中,妈妈只有遵循这8条原则,才能有效地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尊重孩子的需求,哪怕这种需求在你心里很渺小
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只要说出真实的想法,孩子就应该得到赞赏
给予孩子信任,远胜于对孩子进行监督
给予孩子欣赏的目光,远胜于给予孩子苛责的耳光
给予孩子指导,远胜于给予孩子批评
身教更胜言传,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
闻过则喜——妈妈要允许孩子指出自己的错误
第四章 说话艺术1:多说孩子爱听的话
妈话,是植入孩子心中的一粒种子,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生。妈妈如果能从正面、积极、健康的角度去审视孩子、肯定孩子、激励孩子,就能让孩子强烈地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尊重,就能让孩子变得自信自强,从而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幸福美满的人生。
告诉孩子:“你是妈妈永远的骄傲”
在众人面前夸奖孩子的优点
在生活中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告诉孩子,有时候父母需要向他学习
与孩子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
多说能满足孩子好奇心的话
在说话中加一点幽默的调料
如何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受到挫折的孩子
第五章 说话艺术2:多说孩子能理解的话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心理需求和喜欢的说话方式。妈妈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个性,而应该接受他并从中感受到快乐多用孩子喜欢的说话方式跟他说话,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多用欣赏而不是挑错的心态去看待孩子。那么,妈妈就能一步步体会到接受孩子的个性的沟通所带来的愉悦与幸福。
用孩子的语言和他去说
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告诉孩子
不说教,和孩子认真地分析具体情况
针对孩子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
必要时,妈妈也可以对孩子大声说“不”
多和孩子做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启发孩子
第六章 说话艺术3:说孩子能接受的话
从某种程度上说,妈妈说话的态度、内容和方式,将成为孩子生的自我意象和思维定式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听到否定性的话时,身心处于收缩状态,并产生消极的防御心理。当孩子遇到来自成人的严厉批评时,他们就像在受到外界攻击时的含羞草一样,自然地卷缩防护起来。本章将告诉你,妈妈怎样说话才能让孩子易于接受。
不同的话,要选在不同的时机和场合说
学会换位思考,认同亲子间的感受
多提问能启发孩子心中的智慧
否定性的话不能说得太绝,给孩子留下回旋的空间
用自然惩罚来代替语言暴力
给予遭受挫折的孩子以适当的安慰
在说话时用幻想来实现孩子的愿望
第七章 说话艺术4:说让孩子产生共鸣的话
第八章 消除抵制情绪,促使孩子合作的技巧
第九章 妈妈怎么说,孩子才会爱上学习
第十章 妈妈不该说的一句话
作者介绍
吕云龙,男,家庭教育工作者,畅:销书作家,曾多年工作于教育一线,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文字创作,视角独特,教育理念先进新颖,已出版《13岁之前,父母要为男孩做的100件事》《如何教出聪明的孩子》等图书。其作品理论科学严谨,结构逻辑性强,案例叙事清晰生动,语言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给我的触动实在太大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开明且尊重的,毕竟我努力避免成为我父母那样一味指责和控制的家长。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关心”变成了无形的压力。书里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那种真实感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比如,书中对于孩子在学校遇到挫折时,父母如何回应的分析,简直就是对我过去做法的精准“复盘”。我过去总急于帮孩子解决问题,现在才明白,我的急躁恰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视角——不是“教导”,而是“共情”与“引导”。我尤其欣赏作者反复强调的,要学会倾听孩子“言外之意”的技巧。这不仅仅是关于说话的艺术,更是关于建立深度信任关系的基石。我发现,自从试着用书中提到的方式与我儿子交流后,他开始愿意跟我分享更多学校里的小秘密,那种感觉就像是隔着一堵墙的父子/母子关系,突然之间有了可以并肩站立的平台。这真是一本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复研读的“心法秘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心灵洗礼”。它不仅仅聚焦于如何与孩子沟通,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父母自身的“原生家庭创伤”是如何影响我们当下为人父母的模式。作者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触,引导我们去挖掘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恐惧,正是这些阴影,让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总会不自觉地投射出过去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书中对“理想父母”的解构非常到位,它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神,只需要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并且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坦诚的力量,远比故作坚强的权威要来得有力量得多。我开始尝试在孩子面前表达我的歉意,当我犯错时,承认并道歉,孩子反而更愿意听我的解释和建议。这本书教会我的,是放下“面子”,拥抱真实的连接。
评分我是一个职场妈妈,每天被工作和家务压得喘不过气,留给孩子的时间本来就少,更害怕说错一句话,让原本就稀薄的亲子时间变得紧张对立。这本书像是一剂及时雨,它提供的方法论非常“高效”和“实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设定边界”的探讨,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在给予孩子自由和维护家庭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书中的许多对话脚本,我直接拿来套用,效果立竿见影。比如,以前孩子磨蹭不肯做作业时,我总是陷入无效的拉锯战,而现在我学着用“选择性肯定”的方式,先肯定他的感受,再温和地引导他回到正轨,那场面立刻就缓和了许多。这感觉就像是找到了官方隐藏的“对话Bug修复包”。对于忙碌的父母来说,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成本,这本书没有浪费我的时间,而是用最精炼的方式,教会我如何用更少的沟通次数,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它的可操作性,是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中最高的。
评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读物,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连贯且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为你剖析每一个育儿难题背后的复杂人性。特别是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变化的描绘,精准得让人感到一丝寒意,那种疏离感、那种急于摆脱父母控制的冲动,书里都写活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需要被雕刻的璞玉,而是一个正在自我探索的独立个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会让你感到疲惫,反而能激发你继续探索下去的动力。我甚至会偶尔翻开几页,不是为了学习新的技巧,而是为了重温那种被理解、被启发的阅读体验。它真是一部能够长久滋养心灵,而非只是一时提供快速解法的精品之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育儿书是抱有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无非是把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用华丽的辞藻包装一下。但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逻辑性极强,不像是东拼西凑的经验谈,倒像是一套严谨的心理学理论在家庭场景下的应用。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个章节,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我们“不要对孩子发火”,而是深入剖析了父母情绪波动的根源,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的。作者的文笔非常老道,夹叙夹议,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犀利地直指人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着书本陷入沉思,回想自己过去那些“失控”的瞬间,感到既羞愧又庆幸,庆幸自己现在还能有机会“修正航线”。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步完成了对自我性格的审视和重塑。它不是教你怎么控制孩子,而是教你怎么先控制好你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