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 教养来可以如此优雅:不吼叫,不打骂,教出*棒的男孩
作者:(韩) 林英珠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印刷时间:2015年8月
ISBN:9787512710061
字数: 270000字
页码:236页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35元
编辑
1. 读懂儿子的心、把握男孩的特性,从而教出好儿子
2. 本书能够让父母们更加理解自己的儿子,进而挖掘孩子的才能,成为养育儿子道路上的向导
3. 让父母们感受到养育儿子过程中所的那种无可比拟乐趣, 同时也让儿子在父母的认可和理解中幸福地长大
目录
第1章 请承认男孩的不同和特殊
特殊和差别是不同的。
1男孩和女孩不同 016
2 具有时代男性特征的儿子026
3孩子的创意性是与生俱来的 034
4男孩子们到底是正直还是固执?044
5男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052
6一次只对儿子讲一件事情 064
第2章 出色男子汉的培养计划
激发孩子的共鸣和感性
01 培养感情表达能力出众的儿子076
02 像遗产一样将共鸣的能力传给儿子吧 086
03 点播醒男孩子的孝心 096
04 培养“娇生子”和“自大狂”的领导能力 106
05听话的乖宝宝vs妈宝男 114
06 关于儿子结婚这件事 122
第3章 称赞可以让孩子手舞足蹈
破除隔阂,让沟通顺畅的方法
01 说些让孩子感到开心的话语,为孩子喝彩132
02 应该先说的话,应该留到以后再说的话140
03 我能长这么大,都是托父母的福150
04只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叫孩子姓名的全称 162
05用称赞平息不好的状况172
﹡猪妈妈,离开家182
第4章.爸爸妈妈,请这样养育我
这是你一定要告诉儿子的
01 把儿子培养成爸爸期望中的男子汉198
02当妈妈的细心,遭遇儿子的粗心206
03 我为我的妈妈感到骄傲216
04 和儿子一起制定家训227
05 让儿子瞄准便池再撒尿237
06 向儿子讲述和性相关的话题245
后序 神圣的名字,我的名字是父母257
内容
这是父母教育专家用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事例作为素材编撰的育儿图书。作者建议,作为妈妈要承认自己的儿子是与自己拥有不同性别的“男性”这一事实。每天只能大喊大叫地跟在儿子背后的理由,是因为儿子是与妈妈拥有完全不同思考体系的“男性”。
而且,书中还为读者提示了方向,让妈妈能够理解和带好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儿子。
作者简介
林英珠
文学博士,诗人,ieducare馆长,幼儿园咨询委员会委员,新丘大学幼儿教育客座教授,韩国EBS电视台咨询委员。
作者通过《幼儿语言研究》一文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通过《尹石重研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通过《朴斗镇研究》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她专注于“语言”研究,目前正通过“用语言来设计我们孩子的吧”的父母教育课程,向韩国所有父母强调话语和习惯的重要性。作者梦想“孩子们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青少年们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她认为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为青少年,离不开“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因此她十分注重父母教育、爸爸教育和祖父母教育。
当下她在月刊杂志《月刊育儿》上开设了专栏,并且在《亚洲》上开设专栏,连载“现在是父母教育的时代”。她的著作有《孩子的社会性由父母的话语决定》、《3~7岁,父母们所不知道的孩子的社会生活》、《幼儿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儿童文学的现状和传播媒介》、《用韩语存活Surviving in Korean》。著有诗集《爱的喜悦》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精致的排版,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完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常常以夸张口吻和醒目色彩来吸引注意力的育儿书。我本身对“优雅”这个词在亲子关系中有着特别的向往,总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场声嘶力竭的拉锯战,而更像是一场缓慢而充满尊重的对话。这本书的副标题直接点出了核心诉求——“不吼叫,不打骂”,这对我这样的新手父母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真正可行、并且操作起来不会让我感觉自己伪装得太用力的方法论。我更看重的是其中对父母情绪管理的探讨,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爆发不是因为孩子真的有多么不可理喻,而是我们自己的能量条已经见底了。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如何重建父母内在的平静,并将其自然地投射到教育实践中,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看看,那些所谓的“优雅”教养,究竟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能在我们家那鸡飞狗跳的日常中,开出一朵实在的花。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下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的育儿方法论实在太多了,大多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范本,放在自己家的小霸王身上,往往水土不服。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似乎更关注“男孩”这个特定群体,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细分。我儿子精力旺盛得像个永动机,传统的“静坐规矩”对他来说简直是酷刑,而我过去尝试的很多“温和管教”技巧,在他面前都会瞬间土崩瓦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针对男孩天性中那种探索欲、破坏欲以及对规则边界模糊的特质,给出既能尊重他的天性又能引导他走向成熟的策略。比如,当他因为挫败感而大发脾气时,我究竟是该给他空间让他自己消化,还是应该立即介入进行情感疏导?如果需要介入,用怎样的措辞才能既表达了理解,又不至于让他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否定?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如何培养男孩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具体情景分析的应对手册。
评分从一个对幼教书籍有一定阅读量的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如何让孩子听话”转向了“如何与孩子建立持久、有质量的情感连接”。这本书的“优雅”二字,在我看来,暗示着一种高情商的亲子互动模式。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倾听”的力量——不是耳朵听,而是用心去感知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未表达的恐惧。在许多育儿书中,父母常常被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纠错者”,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种“合作者”的角色定位,那就太棒了。这意味着,当我们犯错时(比如不小心吼叫了),书里是否有关于如何进行有效“修复”的指导?这种真诚的道歉和弥补,恰恰是教会孩子面对不完美的最佳范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去戏剧化的、充满人情味的教育哲学,它承认父母也会疲惫、也会犯错,但依然能凭借着爱和智慧,带领家庭走向更和谐的未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希望,是让教育从一场消耗战,转变为一场滋养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细腻和有洞察力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内心极其宁静的资深教育者在跟你娓娓道来她的心路历程和实践心得。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教养”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她似乎没有将它等同于“服从”或“规训”,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命质量的培养。我过去读过一些书,它们总是在强调“一致性”,但这对于两个在育儿理念上时常有分歧的父母来说,简直是难以达成的目标。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灵活、更具包容性的框架,允许父母双方在不同的风格中找到一个互相支撑的平衡点,而不是因为执行标准不一而互相指责。读着那些关于如何处理日常小摩擦的案例,我能感觉到作者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切共情,她笔下的孩子不是被动接受管教的机器人,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独立意志的小小个体。这种尊重感,是任何教育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基石。
评分老实说,育儿这件事,最大的挑战永远是时间成本和即时反馈的缺失。你用了某种方法,可能要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看到对孩子性格产生的影响。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在“日常化操作”上的落地性。我需要的不是晦涩的心理学理论,而是那些我可以在明天早上出门前、在准备午餐时、在孩子写作业走神时,就能立刻套用的“微调”技巧。我特别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如何设计家庭环境来促进自主学习,如何用非语言信号来传达权威和爱意,以及如何巧妙地将日常家务变成一种合作与成长的机会。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如果发生A,你可以尝试B或C”的决策树,那它的实用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在忙乱中保持清醒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本放在床头作为精神慰藉的哲学读物,尽管后者也有其必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