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决战库尔斯克 | 作者 |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
| 定价 | 26.00元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ISBN | 9787113216689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用纪实的笔法、以全景扫描的方式对库尔斯克会战进行了介绍。不仅展现了苏德战场及其库尔斯克会战的壮阔画卷,而且也提供了库尔斯克会战前后双方决策的细节;不仅汇集了大量散见于各国军事档案中的珍贵史料,而且也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 |
| 作者简介 | |
|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
| 目录 | |
| 章 大战来临 斯大林格勒一役后,德军不仅损失惨重,而且丧失了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面临政治和军事双重压力的希特勒渴望一场胜利,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哈尔科夫战役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堡垒”计划正式出台。一时间,库尔斯克突出部上空战云开始集结…… No.1失败的两线作战/11 No.2“星”行动的失利/20 No.3“堡垒”作战计划/25 第二章 策划“堡垒”行动 “堡垒”计划制订以后,天气情况和德军高层内部的分歧,使计划的实施一拖再拖。希特勒深知“堡垒”作战计划的重要性,在失去突袭时机的情况下,他要求德军上下做好充分准备。于是,在下达“保卫帝国总动员令”的同时,希特勒甩出了手中的后几张——“豹”式、“虎”式坦克和“斐迪南”战车。在库尔斯克,希特勒投下了大的赌注…… No.1一再延期的进攻计划/32 No.2希特勒的两张/38 No.3希特勒的“总动员令”/43 第三章 苏军的非常谋略 在德军秘密备战“堡垒”计划之时,“战场救火员”朱可夫元帅奔赴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战争史上,军事实力占优势的部队主动进行防御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联军事家们却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战法。同时,德军一再推迟“堡垒”作战计划更是让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与此同时,斯大林的第95号命令使整个苏联的国家机器加大马力开动起来,围绕即将来临的战争,双方展开了军事经济生产竞赛…… No.1“战场救火员”朱可夫/52 No.2以退为进的作战计划/60 No.3斯大林有力的战前动员/63 第四章 抢夺制空权 为了“堡垒”计划,希特勒放弃了欣赏音乐的爱好,然而,战事的发展与他的身体状况一起恶化。与斯大林一样,希特勒意识到夺取空中优势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双方围绕战略制空权展开了一系列地争夺。然而,在空中较量中,希特勒又一次落了下风。不过,空中的激战并没有使双方放慢陆上大战的准备,味已经隐约可闻…… No.1希特勒寝食难安/70 No.2苏联空军的两次战役/77 No.3德军以牙还牙/84 第五章 德国人开动了 经过几个月的推迟,希特勒终于将美国独立日定为发动“堡垒”计划的日子。与希特勒的信心十足不同,其激昂的战前训导却让克卢格和曼施坦因产生了“将要带领德国士兵赴死”的感觉。果不其然,苏联先发制人的火力反准备让德军吃尽了苦头。更令人失望的是,损失了大量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坦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德军仍然不能突破苏军的防线,莫德尔第9集团军被勒住了缰绳…… No.1希特勒下定决心/90 No.2先下手为强/96 no.3德军的企图失败/102 第六章 德军之“花” 与北部战线相比,德军之“花”在南部钳形攻势过程中似乎所向披靡。装备了大量新式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党卫军坦克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艰难地突破了苏军的重重防线。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成为德军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随着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决战的失败,德军苦心经营数月的“堡垒”进攻战役,破产了…… No.1难缠的对手/110 No.2形势逆转/118 No.3坦克大战/124 第七章 左右为难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以及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考虑下一步的军事部署。希特勒错误地认为,“奄奄一息”的苏联无法在短时间内发动反击,在保持东线稳定的同时,他必须去支援那里已经左右摇摆的盟友。预备兵力告罄,希特勒不得不抽调与政治血缘为密切的3个党卫军装甲师…… No.1错误的结论/130 No.2继续发动攻势/135 No.3 墨索里尼下台/143 第八章 苏军发动反攻 7月12日,苏军发动了旨在夺取奥廖尔登陆场、摧毁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库图佐夫”反攻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苏联投入了5个方面军。经过37天的激战,莫斯科鸣响了庆功的礼炮。奥廖尔登陆场被戈培尔比做是刺向苏联心脏的匕首,在苏军毁灭性的打击下,这把匕首被击落了…… No.1血战开始了/150 No.2周密的战前准备/156 No.3争夺奥廖尔/159 第九章 德军溃败 在“库图佐夫”战役打响的同时,朱可夫又在策划另一场大的反攻——“鲁缅采夫统帅”行动,可以预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登陆场上将发生空前激烈的战斗。尽管苏军兵力上占有优势,但狡猾的曼施坦因还是让苏联坦克部队吃尽了苦头。不过,哈尔科夫终还是被收复了,这也是自“巴巴罗萨”行动以来,该城市第4次也是后一次易手。当晚,莫斯科响起了庆祝的礼炮…… No.1“鲁缅采夫统帅”行动/166 No.2攻占别尔哥罗德/171 No.3解放哈尔科夫/179 |
| 编辑推荐 | |
| 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13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爆发了一场会战。参战双方共投入了400多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12000余架,创下了史上规模*的坦克会战和*规模单日空战的记录······成千上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汇集成钢铁巨流,展开了一场撼天动地的金属大撞击。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履带的流动声令人心惊胆战,、炸弹的爆炸和坦克的吼叫使大地流血······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它摆脱了许多军事题材作品常有的那种干瘪、冰冷的说教腔调。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充满诗意的冷静,时而又带着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激情。我尤其欣赏他对自然环境的描绘,那些对严寒、泥泞、天空颜色的细致刻画,与前线人员的困境形成了强烈的反衬,使得整个场景的氛围感达到了极致。读起来,你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浸透骨髓的寒冷,以及在被炮火洗礼后的寂静中,生命脆弱的挣扎。这种对氛围的营造,使得书中描绘的那些历史瞬间,拥有了超越纯粹史实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索“那是什么感觉”,这种对人类情感边界的探索,让这本书拥有了更广阔的读者群体,即使是对军事史不感兴趣的人,也会被其中蕴含的人性张力所吸引。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太让人着迷了,作者仿佛是一位身临其境的战地记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钢铁洪流下的个体命运。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战争残酷性的不加粉饰的展现,没有那种廉价的英雄主义光环,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挣扎的深入挖掘。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装甲师指挥官在决策边缘的内心独白,那种责任的重压和对前线伤亡的深切痛苦,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感觉就像你真的能闻到硝烟味,感受到装甲板被穿透时的震动。叙事节奏的把握也极为精妙,时而如暴风骤雨般的激烈交锋,时而又回归到漫长、压抑的等待与部署,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饱满。而且,作者对技术细节的考究也令人称道,那些关于火炮射程、装甲厚度和坦克机动性的描述,绝非泛泛之谈,而是带着历史和军事专业知识的厚度,让即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构建出那个时代战争的物理图景。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人类意志力的史诗。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或许是它对于“决策”的解构。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的棋手,而是着重展现了信息不对称、资源限制和政治干预对战场局势产生的扭曲效应。书中对后方高层指令如何被战场上的现实情况层层过滤和误解的描绘,揭示了战争的另一层悲剧性:很多时候,最糟糕的后果并非源于敌人的强大,而是源于沟通的失效和预期的偏差。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不同指挥系统冲突的方式,它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基于对当时通讯技术和信息传递速度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系统性失误的剖析,让全书的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促使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在重复着相似的认知陷阱。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满足军事迷的考据欲,又能引发社会学和心理学思考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成功地在保持历史准确性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处理时间线和信息流的方式。他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叙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穿插,比如在描述一次关键进攻失败后,立刻回溯到前几周双方的准备工作,这种对比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你不是在阅读一个已经写好的结局,而是在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事件的发生和演变。此外,地图和图表的质量也极其高,它们不仅仅是辅助性的插图,更是理解战场态势的关键工具。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对照地图来理解某些部队的调动和地形对战斗的影响,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可以反复研究的珍贵档案。对于那些希望全面理解那场战役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宏大叙事中对基层士兵视角关注不足的作品感到遗憾,但这一本完全弥补了我的这种感受。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战略层面的得失上,而是将镜头缓缓拉近,对准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书中对不同兵种之间的互动和摩擦,例如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时的不信任感,或是后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运送补给的艰辛,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士气描写的几个片段,那种从最初的狂热,到中期的迷茫,再到后期的麻木或绝望的转变过程,极其真实可信。作者似乎是花了大把时间去查阅了大量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才得以捕捉到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战术层面的描述,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将战术融入了具体的环境限制和人员能力之中,让你明白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战术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区别。这种深入骨髓的真实感,是任何肤浅的史料堆砌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