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上下册)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上下册)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小 著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
  • 二战
  • 苏联卫国战争
  • 历史军事
  • 战争纪实
  • 格兰茨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战争史
  • 军事历史
  • 终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4994
商品编码:2974186076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上下册)

定价:12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小小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68149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头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本书重点讲述了苏军的三个方面军在天王星行动中如何击败、消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并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半数部队。《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与重点描述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灾难的框架
第二章 苏军的战略策划:“天王星”计划之起源
第三章 集结部队:苏军作战序列和“天王星”计划
第四章 11月18日的双方兵力对比
第五章 突破,11月19日-20日
第六章 包围圈封闭,11月21日-23日
第七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构设合围对外正面,11月24日-27日
第八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合围对外正面和“土星”计划,11月28日-30日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史诗:深入解读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对决 本书聚焦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宏大叙事、关键转折点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深入剖析了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城市攻防战中,双方的战略决策、战术执行、后勤保障以及士兵与平民所承受的非人磨难。 斯大林格勒,这座伏尔加河畔的工业重镇,在1942年夏末至1943年初的数月间,成为了纳粹德国“巴巴罗萨行动”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试金石。对希特勒而言,夺取这座以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切断伏尔加河的航运,控制高加索油田的生命线——更承载着无可比拟的政治象征价值。而对于斯大林和苏联红军而言,保卫斯大林格勒则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殊死搏斗,是检验其民族意志和军事抵抗能力的终极考验。 第一部分:决战的序幕与初期鏖战(1942年夏季至秋季) 本书首先描绘了德军第六集团军群在曼施坦因和保卢斯元帅指挥下,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至斯大林格勒城下。我们详尽考察了德军在进攻中所依赖的装甲力量、空军优势(特别是“秃鹰”军团的战略轰炸)以及他们对快速穿插和城市包围的战术设想。 然而,斯大林格勒的地理特性——狭长的城市布局、密集的工厂区、残垣断壁构成的天然屏障——很快使得德军引以为傲的机动战术陷入泥潭。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塔夫卡)在朱可夫元帅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策划下,采取了“坚守,消耗,等待时机”的防御方针。 城市核心的白热化: 本书详细梳理了苏军第62集团军在崔可夫将军的坚决指挥下,如何在被炸成废墟的城市中构筑起层层叠叠、深入地下的防御体系。我们不再是讨论宏大的战线移动,而是聚焦于“老屋争夺战”、“拖拉机厂保卫战”、“红色十月工厂的巷战”等微观层面的残酷细节。这些战斗的特点是极近距离的接触,手榴弹、刺刀和工兵铲成为主要的杀敌工具,攻占一栋建筑可能需要付出数十甚至上百人的生命。德军的“城市战专家”们发现,他们的训练和经验在面对这种“老鼠巷战”时,优势正在迅速瓦解。 第二部分:战略僵持与后勤的较量 随着战役进入深秋,战线在伏尔加河西岸的几公里地域内被拉伸到极限。德军的进攻速度明显放缓,伤亡数字急剧攀升。本书深入分析了双方在后勤供给上的巨大差异: 德军的困境: 德军依赖一条狭窄且不断受到苏军炮火威胁的补给线。随着冬季的临近,燃料、弹药以及至关重要的冬季装备短缺开始暴露。保卢斯集团军群面临着“消耗战”的严峻挑战,他们没有预料到城市战会持续如此之久,而德军的后勤系统未能适应这种消耗速度。 苏军的韧性与伏尔加河的生命线: 尽管苏军承受了难以想象的损失,但伏尔加河夜间秘密的渡河行动,确保了前线部队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增援、弹药和食物。我们详细探讨了这些惊险的渡河行动,它们在严寒和德军密集的空中侦察下完成,是斯大林格勒防御的关键。 第三部分:天鹅绒下的反击:天王星行动的部署与执行 本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真正的转折点并非发生在城市的废墟之中,而是发生在冰封的北方和南方侧翼。在德军主力被牢牢钉在城市内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正在秘密筹划人类战争史上最为精妙的反攻行动之一——“天王星行动”(Operation Uranus)。 我们详细剖析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如何利用德军防线上最薄弱的环节——由装备较差的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防守的侧翼。 欺骗与集结: 详细描述了苏军如何利用假情报、隐蔽的兵力调动和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在德军眼皮底下集结起强大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 突破与合围: 1942年11月19日,红军发起了钳形攻势。本书生动再现了两个主要的突击集群如何以惊人的速度穿透轴心国侧翼,仅用四天时间,便在卡拉奇(Kalach-on-Don)完成了对第六集团军群共约30万大军的战略性包围。 第四部分:围城、绝望与最终的覆灭(1942年末至1943年初) 合围形成后,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对被困“锅炉”中德军的围歼。 希特勒的固执与“空中桥梁”的失败: 面对保卢斯发出的绝望呼救,希特勒拒绝了有计划的撤退,坚持通过空运补给第六集团军。本书严谨地评估了戈林空军的“空中桥梁”计划的灾难性失败,这使得被围部队在严寒中面临饥饿、冻伤和弹药耗尽的困境。 南部的突围尝试与“冬季风暴行动”: 我们仔细研究了曼施坦因元帅从外部对被围德军发起的救援行动——“冬季风暴行动”(Operation Winter Storm)。分析了该行动为何功亏一篑:救援部队与被围部队之间的距离、苏军坚决的阻击以及保卢斯未能按计划向外突围的犹豫。 最终的绞杀: 随着苏军向内推进,对被围德军的压力与日俱增。本书描绘了饥寒交迫的德军士兵在苏军的“小土星行动”和后续进攻下的崩溃过程。最终,在1943年2月初,保卢斯元帅(此时已被希特勒晋升为陆军元帅,意图迫使其自杀以保全荣誉)向苏军投降,标志着这场史诗级战役的终结。 历史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转折点的无可争议的地位。它不仅粉碎了纳粹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同盟国士气,更以其极端的残酷性,成为衡量人类意志与战争代价的永久标尺。这本书通过详实的资料、对战场微观环境的还原,带领读者直面这场吞噬了超过两百万生命的巨大漩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大气磅礴,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开。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不错,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累。特别是考虑到这套书的分量和篇幅,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确实值得称赞。从书脊的设计到章节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我喜欢那种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的感觉,仿佛捧着一段凝固的时光。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那种经典的、不花哨的排版,让我想起那些真正严肃的历史著作。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书,不仅是内容上的价值,单就它作为实体书的工艺水平,也足以让任何爱书之人驻足欣赏。希望内文的翻译也能和这精美的外表一样出色,毕竟,要驾驭如此宏大的史诗,译者的功力至关重要。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东线战场的宏大叙事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涉及战略决策和前线残酷现实的作品。市面上关于斯大林格勒的资料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将战役的全局观与士兵的个体体验完美融合的凤毛麟角。我期望这本作品能够超越传统的战史叙述,不仅仅是堆砌数据和地名,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复杂人性。我想看到的是,在那种极端的压力下,指挥官们是如何权衡利弊,普通士兵又是如何面对恐惧与绝望。优秀的战争史著作,其魅力往往在于它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冷和炮火的震慑。如果作者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时代情绪——无论是苏联人民的坚韧不拔,还是德军的傲慢与最终的崩溃——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而会成为一部真正震撼人心的史诗。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西方学者解读苏联历史,尤其是斯大林格勒这类具有极高政治敏感度的事件时,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历史的阐释从来都不是全然客观的,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倾向。我好奇的是,两位美国作者会如何平衡史料的采集与意识形态的滤镜。他们是否能跳脱出冷战思维的惯性,真正去探究交战双方战略意图的演变,以及这场战役对后续全球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更关注的是细节考证的严谨性,那些未经充分证实的小道消息和带有明显偏见的描述,是此类作品的大忌。如果能通过扎实的第一手资料,还原出那个铁与血交织的熔炉内部的真实面貌,即便观点上有所保留,其史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毕竟,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被反复提及和被刻意忽略的交界线上。

评分

购买这类厚重的历史著作,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消化其中的海量信息。我期待的阅读体验,是那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结构,而不是让人迷失在庞杂的军事术语和时间轴中的混乱感。好的作者应该具备高超的叙事技巧,能够巧妙地穿插背景介绍、人物侧写和主要战役的推演,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积累的同时,不至于感到枯燥。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那样,有清晰的主线,有张弛有度的节奏,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特别是对于“终局”这个宏大命题,如何铺陈战役的转折点,如何展现其对整个二战进程的决定性意义,是对作者组织能力最大的考验。如果叙事结构松散,再好的资料也会大打折扣,真正能留住读者的,是那种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似乎是整个系列的高潮部分,承载了读者对整个斯大林格勒事件最终定论的期待。这种期待,不仅仅是关于谁赢了、谁输了,更关乎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战役的教训。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这场胜利背后的代价,以及它对苏联国内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的长期效应,这些往往是纯粹的战役记录中容易被轻描淡写的部分。战争的“终局”并不仅仅是某一天某一个地点的投降,而是更广义的、对人类集体记忆和道德观的重塑。我期待看到一种成熟的反思,一种超越胜利者姿态的审视,探讨这场胜利是否真正带来了持久的和平愿景,或者仅仅是为下一场冲突埋下了更深的伏笔。只有包含了这种对历史深层意义的挖掘,这部作品才能真正配得上“史诗”二字的分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