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大坂之阵 9787538753950

图说大坂之阵 9787538753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褚以炜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历史
  • 大坂之阵
  • 德川家康
  • 丰臣秀赖
  • 战国时代
  • 军事历史
  • 历史故事
  • 图文并茂
  • 历史人物
  • 日本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8753950
商品编码:2974157691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图说大坂之阵 作者 褚以炜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8753950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关原决战之后的政治格局究竟如何?德川家康是否蓄意灭亡丰臣血脉?两者的矛盾是否有可能调和?方广寺钟铭事件是德川家康的捏造吗?大坂城壕的填埋是不是一个“阴谋”?真田信繁的决死一搏究竟有几成胜算?本书将用日本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尽可能给以上历史谜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作者简介

褚以炜,80后日本史研究者,曾在知兵堂杂志社出任文字编辑。近年为《战争事典》、《铁血文库》和《战争特典》等知名军事Mook发表过多篇日本史主题文章。2015年10月,与张捷闻联合署名撰写《战争特典003?幕末维新2》一书。


   目录


关原之战的战后处理以及各方势力的动向 001

二 德川“公仪”的成立 017

三 庆长十六年二条城会见

——没有刀光剑影的较量 039

四 “君臣丰乐,国家安康”

——方广寺钟铭事件的发酵 061

五 七将星汇聚大坂城

——大坂方的招兵买马 081

六 冬之阵交锋始末 097

七 和战之间 133

八 人运天算道明寺 151

九 大坂方后的希望 167

十 功败垂成的天王寺-冈山决战 177

十一 烧为灰烬的山里丸库房 203

后记 215

参考文献 219


   编辑推荐

讲述日本江户幕府与丰臣家的激烈争斗

大量历史绘画、实物图片还原大坂冬之阵与夏之阵的历史细节

铁血文库系列特刊,军事历史作家宋毅主编


   文摘




   序言

幕府的黄昏:德川家康与战国乱世的终结 一本关于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特别是关原之战后,德川幕府建立初期,权力格局变迁的深度历史著作。 本书聚焦于日本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之一——江户幕府初期的巩固与扩张,深入剖析了奠定未来两百六十年太平盛世的复杂政治、军事和社会图景。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旨在揭示在德川家康这位“天下人”的领导下,如何从一个战国时代的枭雄,转变为一个开创全新时代秩序的幕府之主。 第一部分:关原的余晖与天下人的布局 本书开篇即设定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之战落幕之后。胜利的喜悦转瞬即逝,如何“安定天下”才是德川家康面临的真正挑战。 一、战后权力重构的艺术: 德川家康并非简单地屠戮或削藩,而是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我们将详细探讨“改易”与“减封”的具体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重点分析了针对西军残余势力,尤其是丰臣家残余势力的微妙处理,这既是展示权威,也是避免全面冲突的必要之举。书中将详细梳理德川家对重要藩国如加贺前田家、仙台伊达家等大名的奖赏与牵制策略,揭示了幕府初期“恩赏与制约”并行的统治方针。 二、幕府的雏形与制度设计: 江户幕府的建立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更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创新。本书详述了幕府初期在江户设立的中央官僚机构的初步形态,如老中、若年寄、勘定奉行等职位的设立背景与职权范围的界定。这些制度如何从战国时代过渡而来,又如何被塑造成一个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复杂系统,是本书着墨的重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武家诸法度”初版的解读,分析其如何开始规范大名行为,为后续的“文武两全”方针埋下伏笔。 三、新时代的经济基础: 和平的到来带来了经济秩序的重建。本书探讨了幕府如何着手统一全国的货币制度,以及对重要港口和交通要道的控制。通过对初期“藏入地”(幕府直辖领地)的经济运作分析,揭示了德川家如何通过直接控制富庶的土地和商业中心,为幕府的财政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丰臣遗业的阴影与和平的代价 尽管关原之战已定,但丰臣秀赖及其在大阪的势力仍是悬在德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书深入剖析了“大坂之阵”前夜,德川家如何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政治、外交与军事准备。 一、外交与内政的双重博弈: 在正式发动对丰臣家的军事行动之前,德川家通过外交手段孤立大阪方,并利用法律和舆论进行舆论战,是历史少有的政治操作。本书详细分析了对秀赖的嗣子问题、寺社领地诉讼等一系列“借口”的精心布局,展现了德川家“师出有名”的政治需要。 二、军事力量的现代化与威慑: 我们将对比分析德川军与丰臣军的兵力结构、火器使用以及战略部署的差异。虽然德川家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对大阪城坚固防御的评估,以及对诸多曾经效忠丰臣家的旧大名(如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的动员与依赖程度,都体现了战争准备的复杂性。 三、对旧武士阶层的整合与安置: 战国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大量职业武士失去了用武之地。本书探讨了德川幕府为解决“失业武士”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将部分武士编入幕府的直属役职,或鼓励他们回归土地成为基层管理者。这种对“武士阶层”的精细化管理,是确保战后社会稳定的关键。 第三部分:幕府的巩固与初期挑战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大坂之阵”之后,德川家康如何面对并巩固他所建立的新秩序,以及他身后继承者们所面临的初期危机。 一、幕府的统治哲学:儒家思想的引入: 随着战火的平息,精神层面的统治需求日益凸显。本书详细考察了儒学,特别是朱子学,是如何被幕府提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这不仅是对统治合法性的加固,也是对武士阶层行为准则的重塑,标志着日本政治思想从单纯的武力至上向“文武并用”的微妙转变。 二、对地方藩国的持续控制机制: “大坂之阵”终结了外部威胁,但内部的平衡仍需维护。书中将专门分析“参勤交代”制度在初期的酝酿与试行,阐明其如何从最初的临时性要求,逐步演化为一种强大的经济与政治控制工具,有效削弱大名的财力与地方影响力。 三、家康的晚年智慧与权力交接: 德川家康在晚年对幕府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是本书的又一高光点。分析他如何辅佐后继者,在政治斗争中保持超然的权威,以及在外交上处理与周边国家(如朝鲜、琉球)的关系,确保新政权的平稳过渡。 结论:开创太平的时代巨擘 本书力图描绘出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史诗,它解释了德川家康是如何终结长达百年的战乱,并用近乎完美的制度设计,为日本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胜利的记载,更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制度构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度研究。通过对这个关键时期的细致梳理,读者将能深刻理解江户时代两百六十年“大和平”的基石是如何被奠定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个人吧,一向对那些过度浪漫化的历史叙事抱有很深的警惕。总觉得,一旦沾染了太多的“史诗感”和“宿命论”,历史的真相就会被一层厚厚的糖衣包裹起来,变得甜腻而失真。翻开这本书时,我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它的客观性,能否公正地对待各个阵营的人物和他们的动机。我很欣慰地发现,作者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他并没有把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正义”化身或“邪恶”符号。相反,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人性的灰色地带,那些光彩照人的英雄背后,可能隐藏着政治上的权谋和私心;而那些看似铁腕的对手,也可能因为一时的犹豫或错误的判断而功亏一篑。这种处理手法,让整个故事的张力更加真实可信。它不是在讲述一个“谁赢谁输”的故事,而是在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复杂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引用了多方史料进行交叉比对的那种严谨劲儿,即便是同一个事件,不同角度的记载,他都会一一列举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去形成判断。这对我来说,是阅读历史著作最大的享受——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而是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探究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说实话,刚开始让我有些许的失望,那种感觉就像是期待了一场盛大的烟火,结果只看到了一小撮零星的火花。我总觉得,既然是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至少在视觉呈现上也要匹配那种磅礴的气势才行。然而,它似乎更偏向于朴实无华的风格,插图的运用也相对克制,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堆砌大量的彩绘和地图。不过,当我深入阅读后,才明白这种“朴实”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克制的专业态度。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文字的力量,他用极其精准和凝练的语言,构建起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事件链条。比如,在分析某次关键战役的战术部署时,他没有过多渲染英雄主义色彩,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地理优势、兵力对比以及指挥官临场应变的优劣。读这种书,你得时不时地停下来,捋一捋思绪,甚至需要拿张白纸画个草图来辅助理解。它不提供即时的视觉满足,而是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构建自己的“脑内剧场”。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历史基础,追求深度分析而非表面介绍的读者来说,这种“返璞归真”的叙事方式,反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不受干扰的思考空间,让人能够专注于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

评分

说真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古朴典雅”,但又带着一股子精炼的现代气息,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作者却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常常在阅读中被一些精准而有力的词语组合所吸引,它们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是用现代汉语的结构,去承载了历史场景的厚重感。举个例子,作者描述某个决策层的会议氛围时,用的词语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和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通过文字的雕琢,跃然纸上。我甚至会为了回味某一个描述性的句子,而特地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信息传递。它更像是一次语言艺术的展示,告诉我们如何用文字的“刻刀”,去雕刻出历史的纹理和温度。对于那些对写作、对叙事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只是一次历史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对优秀中文表达的绝佳范本。读完合上书本时,那种满足感,不仅仅来自于知识的充实,更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审美愉悦。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看那个厚度就有点心里打鼓,感觉像是捧着一块砖头。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那种枯燥乏味、堆砌史料的学术著作,里面全是拗口的年代和人名,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块又干又硬的石头。我抱着“为了学习,忍了”的心态翻开了第一页,结果,哎哟,这感觉完全不一样。作者的叙事手法简直像是个高明的说书人,他没有直接把时间线扔过来让你硬背,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把当时的社会背景、那些大名头领的性格特点,还有他们背后的盘算给揭示出来。特别是关于后勤补给的那一段,我以前看其他书都一带而过,觉得那是次要的,但这本书里写得细致入微,从粮食的筹集、运输路线的选择,到士兵的军饷发放,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战争的残酷和组织者的智慧。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那股子硝烟味,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战鼓的擂动。这哪里是历史书,分明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战争悬疑小说,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页,这些风云人物又会做出怎样惊天动地的抉择。光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就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让一个对宏大叙事感到疲倦的读者,重新找回了对历史细节的激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一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理解。在很多大众历史读物中,往往聚焦于那些惊心动魄的决战时刻,比如攻城、野战,那些场面宏大,读起来过瘾。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幕后工作中。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写了关于信息传递的系统,在那个年代,没有现代通讯手段,一个口信、一份密报的传递速度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几十万人的生死存亡。作者详细描绘了信使的选拔标准、暗语的使用规则,甚至包括了驿站的维护和伪装技巧。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一场看似辉煌的胜利背后,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基层人员在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这让整个战争图景一下子变得立体和丰满起来,不再只是将军和士兵之间的事。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上的所有冲突——信息、资源、士气管理,这些“软实力”往往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最终筹码。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一场战役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古代组织管理和危机公关的教科书,非常具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