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定价: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潘鸿生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3949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心理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历程,依照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让家长更好地去理解——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教育你的孩子。
目录
章 打开心扉,在沟通中读懂孩子
孩子需要沟通3
孩子需要被赏识10
孩子需要父母的倾听16
父母要学会适当地闭嘴21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25
不要打断孩子说话31
孩子渴望平等的交流37
学会与孩子协商42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47
第二章 规范引导,消除孩子内心的阴影
纠正孩子的忌妒心理55
教孩子学会分享60
淡化孩子的虚荣心67
克服孩子骄傲自大的心理72
让孩子与抑郁隔离,快乐地成长77
克服自卑,培养孩子的自信心81
解除孩子的猜疑心理86
不忽视孩子的任性妄为91
别再让孩子孤独96
改变孩子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100
第三章 耐心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会孩子乐观处事107
培养孩子果断的性格113
教孩子宽以待人117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121
让孩子扛起责任的大旗126
给孩子上一堂挫折教育课132
培养诚实的孩子138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145
不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俘虏151
第四章 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烦恼
孩子的上学恐惧症从何而来159
纠正孩子学习粗心的坏习惯163
好成绩需要好计划168
让孩子集中精力听课174
让孩子爱上学习178
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182
培养并呵护孩子的好奇心186
警惕孩子的考试焦虑症191
让孩子爱上阅读194
第五章 关注行为,从生活细节上了解孩子
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203
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209
帮孩子摆脱不讲卫生的坏习惯215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222
培养热爱劳动的好孩子228
遵守公共秩序从小开始234
让孩子有节制地上网239
让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243
第六章 细心观察,解读孩子的青春疑惑
调节孩子的逆反心理251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254
尊重孩子的隐私257
调试孩子的早恋心理261
让孩子远离不健康内容265
调试孩子的追星心理268
让孩子远离烟酒272
作者介绍
潘鸿生,图书策划人、心灵成长导师,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我提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实用性强,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亲近的桥梁,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和支持。曾策划、撰写过《好家风成就好孩子》、《好父母给孩子好的教育》、《做人如水的哲学》、《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等图书。
文摘
序言
这本号称“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的书,坦白说,我翻完后感觉更像是“一本让你对孩子心理产生更多困惑的书”。内容上,它试图用一种非常宏大叙事的方式来涵盖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婴幼儿的依恋理论到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危机,恨不得把心理学的经典理论都塞进这区区几百页里。结果就是,每一部分都浅尝辄止,像是在一本教科书的目录上做了简单的标注,而没有提供任何深入的、可操作的见解。比如,当谈到如何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作者提出了几种流派的观点,A说要无条件接纳,B说要明确设立界限,看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更让人抓狂的是,书中引用的那些案例,都带着一种理想化的滤镜,仿佛每个孩子都完美地遵循了某种发展阶段的轨迹,这与我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那个爱发脾气、逻辑混乱、前一秒还在笑后一秒就哭闹的“熊孩子”完全搭不上边。这本书似乎更适合那些想在学术会议上谈笑风生,而非在哄睡失败的深夜里寻求一线生机的家长。它提供了一堆理论名词,却没能提供一个能让我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工具箱。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非常简单:我感到自己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之间出现了一道无形的墙,我想找到一把能打开那扇门的钥匙。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连接的解析,是关于叛逆背后的脆弱和渴望被理解的深层剖析。遗憾的是,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关于青春期生理和认知发展变化的时序报告,它详细描述了前额叶皮层如何重塑、荷尔蒙如何激增,这些科学事实固然重要,但它们终究是“是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当儿子紧闭房门,拒绝与我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时,书中关于“设定合理边界”的建议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需要的不是一篇关于青少年大脑结构演变的科普文,而是一套能够穿透他那层“坚硬外壳”直达内心的沟通策略。这本书像是送给我一张精确的地图,但它没有告诉我如何穿越迷雾重重的丛林,最终,我还是得靠自己的直觉和勇气,去摸索那条通往儿子内心的道路。
评分我是一个对育儿哲学抱有高度理想主义态度的家长,原本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视角,让我能像观察蝴蝶破茧一样,清晰地解析我那古灵精怪的女儿每一步成长的奥秘。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极度的“知识饱和”与“实践脱节”。书中大量运用了晦涩的学术术语,比如“客体恒存性”、“边缘自我”这类词汇,作者似乎认为读者都具备扎实的心理学背景,可以直接跳过基础概念直奔主题。这导致我必须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这些词汇的本意,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更关键的是,书中的叙述口吻过于权威和断言式,缺乏与现实生活中的家长进行共情和对话的姿态。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而不是一本贴近生活的育儿指南。我需要的是那种“我知道你很累,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办法靠不靠谱”的语气,而不是这种居高临下的“你必须理解这个原理”。读完后,我没有感到被赋能,反而有一种被学术标准筛选掉的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倒是做得挺精美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纸张质感也令人舒适,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充满了期待。然而,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很快就被内容上过于庞杂的信息量给冲淡了。它试图在一本书里解决所有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从营养、睡眠到学习习惯、社交障碍,简直是包罗万象。这种“大而全”的策略,最终导致了“精而无用”的结果。每一章都像是一份摘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宝库入口,但钥匙却不在你手里。比如,在谈论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时,它列举了十几种提问技巧,每一种都配上了复杂的心理学基础解释,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餐桌上,面对孩子“为什么我要做作业”的灵魂拷问时,我应该用哪种句式、带着何种情绪去回应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令人尊敬,但它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日常对话”这个关键环节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让人望洋兴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与其说是“读懂孩子心理”,不如说是“阅读一套被系统化整理过的儿童发展时间表”。它将孩子各个年龄段的表现描绘得井井有条,仿佛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精确绘制的S曲线。如果你家孩子正好完美地卡在这些时间节点上,表现出作者所描述的典型特征,那么你可能会感到豁然开朗。可惜,我的孩子显然是个“特例”,她的情绪爆发点、学习兴趣的激发点,都比书上描述的要早或晚得多,这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本书压根就没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巨大弹性。书中对于如何应对“不典型发展”的着墨非常少,仅仅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可能需要专业人士介入”,就将复杂的问题一笔带过。这种缺乏细致区分和灵活应对策略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本“标准模型”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处理“现实偏差”的维修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