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编者的话
预备课认识古筝
乐理知识:音域,音程
弹奏姿势
假指甲的戴法
古筝的调音
课 单指练习
一、食指抹“、”
练习1
练习2
乐理知识:音符,高音和低音,小节
小节线与终止线,节奏,拍子,拍号,调号
练习3
乐理知识:大谱表
练习4
二、中指勾“□”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练习4
三、大指托“L”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练习4
四、无名指打“^”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练习4
第二课 各指组合练习
一、大指托(L)和食指抹(、)的组合
练习1
练习2
乐理知识:4/4拍号,带框的指法符号,反复记号
练习3
练习4
练习5
练习6
二、大指托(L)、食指抹(、)和中指勾(□)的组合
练习1
练习2
乐理知识:3/4拍号
练习3
练习4
乐曲:新疆舞曲
三、大指托(L)、食指抹(、)、中指勾(□)和无名指打(^)的组合
练习1
练习2
乐曲:小白菜
乐理知识:八分音符
乐曲:花非花
第三课 和音(即双音)练习
一、小撮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练习4
练习5
练习6
乐曲:钟声
康定情歌
乐理知识:休止符,延长符号
二、大撮
练习1
练习2
……
第四课 颤音练习
第五课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练习
第六课 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和前十六分后八分音符的练习
第七课 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练习
第八课 “四点”练习
第九课 大指托与劈的练习
第十课 摇指的练习
第十一课 滑音练习
第十二课 双托、双抹和八度双托的练习
第十三课 按音练习
第十四课 连托、连抹、连勾的练习
第十五课 花指和刮奏的练习
第十六课 点弹的练习
第十七课 和弦、分解和弦的练习
第十八课 琶音的练习
第十九课 点音和泛音的练习
第二十课 G调练习
演奏曲目
内容介绍
由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今人常称之为“古筝”。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与当时的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技法和地方风格的古筝流派,其中主要的有河南筝、山东筝、客家筝、潮州筝和浙江筝等各大派别。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后,古筝的改革、演奏、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不断涌现,演奏技法也得到提高和日益完善,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使之更具魅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古筝以其独特的韵味,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乐器,得到国内外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近十多年来,国内更是掀起了学筝的热潮,不仅琴童增量加快,古筝爱好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人们逐渐认识到,经常欣赏优美、健康的音乐和掌握一、二门乐器,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气质,丰富和增添生活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为给古筝爱好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编者根据几十年来演奏和教学积累的经验写成这本初级实用教程,主要面向初学者。考虑到每位学习者的音乐基础、理解能力和练琴时间各有不同,本书是由简易的手指训练和乐理知识入门,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课程。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进度,但关键是应掌握好基本的弹奏要求。记住“业精于勤,贵在坚持”。
本教程既可通过自学,也可由老师指导,进而逐渐掌握古筝演奏的要点。
为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本教程的练习曲和乐曲,大都选用了传统乐曲、中外民歌和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
这本书的选曲风格非常考究,它没有一味地追求流行或过于艰涩的传统曲目,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平衡的策略。初期的练习曲目大多是根据手指的生理结构特点专门设计的,比如针对“摇指”的练习曲,它设计得既能锻炼手指的独立性,又不会在初期就对手腕造成过大的负担。等到进入到中级部分时,它开始引入一些改编自民歌或小调的片段,这些片段旋律优美,辨识度高,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的成就感。当我能流畅弹奏出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种兼顾趣味性和技术性的选曲安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初学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刺眼感。尤其是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典雅和专业的气息。我记得我当时在实体书店里挑了好久,很多教材的封面都设计得比较朴素,但这一本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心制作”。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发现排版也极为用心,大篇幅的五线谱和简谱对照清晰明了,关键是留白处理得当,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和压抑。这种对细节的注重,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也充满了信心,感觉作者和出版社真的在这本书的物化呈现上下了大工夫,绝不仅仅是随便印印了事的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从作者李贤德先生的署名来看,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在古筝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前辈的心血之作。书中的许多技巧讲解,尤其是关于运指时“气韵”的描述,非常精妙,是那种非科班出身的人很难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的感觉。比如,在讲解如何弹出“干净的泛音”时,他用了“如珠落玉盘”这样的比喻,并结合了力度和触弦角度的图解,让我瞬间领悟了那种微妙的差别。这种将抽象的艺术感受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工具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在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能更好听”,这种对音乐美学的引导,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期待和追求,绝非市面上那些只重“速成”而忽略了“艺术性”的教材可以比拟的。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学习路径的设置,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制的。虽然我手里只有实体书,但书里明确指引了如何获取配套的音频和视频示范,并且对不同练习曲目的学习进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时间参考和目标设定。很多自学教材往往只给谱子,让你自己去摸索节奏和音色,结果往往是越弹越跑偏。而这本书,它似乎能预判到初学者可能遇到的所有难点,并在相应的练习曲后直接附上了“常见错误分析及纠正”的小栏目。我按照它建议的“每日一小时,三周掌握基础和弦转换”的计划来执行,效果立竿见影,那种被系统引导的感觉,比我自己瞎琢磨要高效太多了,极大地增强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速成”定位。我原以为入门教材无非就是教几个最基础的指法和简单的曲子,但它在开篇就非常扎实地引入了乐理知识,而且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结合了古筝演奏的实际应用来讲解的。比如,它对“和声”在古筝上的应用讲解得极其透彻,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为什么某个音符的力度需要加强或减弱。更让我惊喜的是,教材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不同流派演奏风格的简要介绍,这让我在学习基础的同时,对古筝艺术的整体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会弹奏”这个层面。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音乐理解的大门,让我觉得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非常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