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素养高级教程
定价:26.70元
售价:18.2元,便宜8.5元,折扣68
作者:孟兆怀
出版社:7-04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403258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教材:文化素养高级教程》坚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审美性与实践性为价值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借鉴和总结近年来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教材:文化素养高级教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美文欣赏,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并附以详略得当的导读性文字,重在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和欣赏能力。下篇是实训操作篇,着重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章后思考训练题设置新颖,富有启发性。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教材:文化素养高级教程》适合高等院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使用。
上编 文学素养篇
古代诗文阅读
采薇
咏史八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五)
清溪
春江花月夜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秋兴八首(其二)
李凭箜篌引
长恨歌
安定城楼
孔子论修身
孟子二章
秋水(节选)
橘颂
登楼赋
洛神赋(节选)
曲玉管·陇首云飞
法惠寺横翠阁
声声慢
西厢记·长亭送别
精卫填海
宝玉挨打
现代诗文阅读
在酒楼上
萧萧
北京的茶食
江南的冬景
独语
翡冷翠山居闲话
小狗包弟
给我的孩子们
我们准备着
停电之后
远和近
雷雨(节选)
外国诗文阅读
荷马史诗(节选)
致恰达耶夫
窗前晨景
哈姆莱特(节选)
巴尔扎克葬词
无知的乐趣
下编 应用与鉴赏篇
章 文学写作
节 文学写作基础知识
一、素材搜集与材料认知
二、确立鲜明的主题
三、优化行文结构
四、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第二节 诗歌写作
一、诗歌界说及特征
二、诗歌创作
三、诗歌鉴赏
第三节 散文写作
一、散文的分类
……
这本书的章节标题设计得非常精巧,每一个标题本身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哲学命题,引人深思。例如,“被遗忘的日常仪式”这一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现代社会是如何通过效率至上的原则,系统性地剥离了我们生活中的仪式感,从而导致意义感的流失。他没有将此简单归咎于“现代病”,而是追溯到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对主体世界的侵蚀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批判性分析的同时,也保持着一种温和的悲悯情怀。他并非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在当下的生活中重新“植入”那些被现代性剔除的、关乎精神滋养的元素。文字的节奏感处理得极佳,长句的铺陈与短句的强调交错使用,使得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绝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化是什么”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化如何塑造我们,以及我们如何能有意识地参与塑造文化”这一行动层面的问题。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度过每一个周日的早晨,这种由宏大理论导向个体实践的转化,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觉。我本来对这类理论性的著作不太抱有太大期望,总觉得会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但翻开扉页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文化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几个非常贴近生活却又极具启发性的案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理解复杂文化结构的基础框架。尤其是关于符号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隐性作用那一章,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从未意识到,我们每天接触的广告语、建筑风格乃至餐桌礼仪,背后都蕴含着一套深层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从宏观的历史演变到微观的个体感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忍不住一气呵成地读下去。文字的驾驭能力更是令人称赞,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般的韵味,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深度漫步。对于任何想超越表面理解,深入探究文化肌理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极其详尽和专业,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引用和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研究体系的精细构建和高度自信。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知识储备之广令人叹服,他能自如地在西方哲学经典、东方美学思想乃至当代社会学理论之间进行流畅的对话和交叉引用,却没有任何生硬的拼凑感。有一部分关于“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的分析,让我感到醍醐灌顶。它清晰地阐明了教育环境和家庭氛围如何无形中固化了阶层差异,而这种差异并非基于财富的直接继承,而是基于对特定文化符号的解读权和使用权。作者的论证过程,是那种教科书式的、逻辑无可指摘的演绎,充满了严密的因果链条,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扎实基础上。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内敛而强大的,它不需要花哨的修辞来吸引眼球,其深厚的内涵和清晰的洞察力,足以让真正有心求知的人为之倾倒。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和思想激发器。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数次“停笔沉思”的时刻。这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书,它像一个沉默的导师,在你合上书页后,仍旧在你脑海中回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媒介变迁与文化记忆”那部分论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拥有了无限的记录能力,但真正的记忆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浅薄。书中对比了口头文化、印刷文化和数字文化在信息承载和情感投射上的本质差异,这种对比极具冲击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传承”二字的理解。我过去总觉得只要把信息数字化保存下来就是万事大吉,但作者深入剖析了仪式感和现场感对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性,这观点非常深刻且切中时弊。行文风格上,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的叙事方式,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而是依靠严密的论证和恰到好处的引文支撑起自己的观点,这种沉稳的气度,让整本书的学术重量感倍增。它不是一本提供快餐式答案的读物,它提供的是一套思考工具,让你自己去拆解和重构你所处的文化场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厚实的铜版纸,油墨印刷的清晰度,即便是大段的引文和图表也清晰锐利,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但抛开这些外在的物理属性,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跨文化理解的困境”这一议题的深入挖掘。作者没有采取那种温和的、一味强调“求同存异”的学院派口吻,而是非常坦诚地揭示了文化冲突的结构性根源——即不同文化体系在底层逻辑和价值取向上有着不可调和的张力。这种直面矛盾的勇气,在如今追求和谐表象的语境下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不同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对比分析,尤其是在对待“时间观”和“个体/集体关系”的处理上,提供了非常精妙的对比框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一些历史轶事,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论点的活化石,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可感。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度思考的人来说,回报是巨大的。它让你意识到,真正的理解,往往源于对差异的深刻尊重,而非肤浅的模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