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 9787535563019

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 97875355630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非 著
图书标签:
  • 特殊教育
  • 残疾人教育
  • 教育史
  • 社会发展
  • 共和国
  • 报告
  • 阳光
  • 教育政策
  • 中国教育
  • 公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63019
商品编码:296914669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

定价:35.00元

作者:肖非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355630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举国迎接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之际,在刚开过的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展示进一步加快发展前景的时候,由肖非教授主编的介绍新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的专著《共享阳光》出版了。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岁生日的一个献礼和祝福,也是落实国家进一步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决定的实际行动。我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对肖非教授等人表示感谢。他们作了一件很好的工作,添补了特殊教育事业和学科中的一个空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先人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过贡献。在认识残疾和对待残疾人问题上也有过先进的思想、论述和事例。过去很少有人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肖非教授的这本书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选出重要资料,用了两章的篇幅较系统地、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相关情况,并加以研究论述,这使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而不必“言必称古希腊、罗马”,使我们不用陷人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沼,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目录


编 发展报告特殊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章 先哲夙愿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教育
一、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残疾人
二、中国古代的特殊教育
三、总结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
一、太平天国的特殊教育——《资政新篇)
二、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北京瞽叟通文馆
三、米尔斯夫妇开创中国近代聋哑教育史——登州启喑学馆
四、我国早关于建立特殊学校的法律性规定——《小学校令》
五、中国人创办的所特殊教育学校——湖南导盲学校
六、中国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立盲哑学校
七、总结
第三章 同沐春风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被纳入新中国教育体系之中
二、全方位、多层次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
五、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的演进
六、总结
第四章 知行合一 特殊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殊教育概念体系
二、重要的特殊教育理念
三、中国特殊教育学科体系
四、总结
第五章 邦家之光特殊教育发展中典型案例的介绍
一、成就斐然的身残志坚者
二、发展迅速的特殊教育学校——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
三、成长壮大的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四、默默耕耘的特殊教育教师
五、总结
第二编 研究报告特殊教育的人本关注
第六章 依法治教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逐渐形成
一、国家根本法的规定
二、国家专项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国家教育行政等部门有关特殊教育的规章
四、地方性特殊教育法规
五、我国特殊教育立法之路
六、总结
第七章 政通事旺 党和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的财政投入
二、残疾人抽样调查
三、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四、总结
第八章 众擎易举非组织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一、民间机构的发展历程
二、服务类型和内容
……
第九章 爱心善行 大众慈善行为对特殊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编 展望报告 特殊教育的宏伟愿景
第十章 中国特色 特殊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第十一章 他山之石 特殊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星辉轨迹: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卷》 卷首语 当我们回首共和国走过的辉煌历程,教育,始终是那条贯穿始终、熠熠生辉的星辉轨迹。它如同播撒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孕育出参天大树,荫蔽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缩影,更是国家复兴的基石。《星辉轨迹: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卷》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梳理、研究和呈现新中国教育事业波澜壮阔发展画卷的史书。它不只是记录数字的堆砌,更是对思想的传承、智慧的凝结、梦想的飞扬的深刻描摹。 第一章 筚路蓝缕,奠基启程(1949-1957) 新中国的成立,为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党和政府将恢复国民教育、扫除文盲、培养建设人才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教育体系的构建,从零开始,却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 教育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核心。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都在探索中逐步成型。 扫盲运动的伟大胜利: 识字率的提升,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解放思想、提高国民素质的壮举。无数贫苦人民通过识字,第一次看到了知识的光芒。 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借鉴前苏联经验,但又结合中国国情,一批新型高等院校应运而生,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网络逐步覆盖城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课堂,接受基础教育。 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 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问题,教育界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和实践。 第二章 探索与调整:建设时期教育的曲折前行(1957-196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教育事业同样经历了探索与调整。既有前进的动力,也面临着挑战。 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动: 教育的改革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力图培养更多技术型人才。 “又红又专”的育人目标: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并重,努力培养既有坚定政治信念,又有过硬专业本领的建设者。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成为重要的课题。 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与精细化: 针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高等教育开始进行更细致的专业划分,培养专门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的初步发展: 为适应工业化进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受到重视,为基层建设输送了大量技能工人。 第三章 走出阴霾,重振旗鼓:文化大革命后的教育复苏(1977-1985)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将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 高考制度的恢复: 这一历史性的决定,为千万学子打开了重返校园、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门,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秩序的重建: 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整顿师风师德,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思想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反对“唯成分论”等错误观点,强调教育的规律性。 教育投入的增加: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对外教育交流的恢复: 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章 改革开放:教育的全面深化与现代化(1985-2001)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深远影响: 这一纲领性文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巩固: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全面推行,为亿万儿童提供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质量提升: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设置更加多元,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践: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起步: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开始受到关注,为未来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化: 吸引了大量国际教育资源,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第五章 跨越式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2001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公平的推进: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援助政策的实施,让更多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孩子能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 大学生入学比例大幅提高,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教育担当: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世界教育走进中国,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线教育、智慧校园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引导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特殊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此处为提及,但作为历史一部分,其发展值得关注) 结语 《星辉轨迹: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卷》不仅是一部教育史,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奋斗与希望的史诗。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展现了教育如何改变人生、塑造国家、引领未来的力量。从扫盲运动到普及高等教育,从传统教学到智慧教育,共和国教育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都闪耀着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征程中,中国教育将继续沿着既定的方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坚实的步伐,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这条星辉轨迹,将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永不停歇。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捧此书,一股温和而坚韧的力量扑面而来,仿佛能透过厚重的纸张,感受到那份历经风雨却愈发璀璨的生命光芒。我向来对那些触及社会深层脉络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聚焦于“边缘”群体,试图描摹出他们如何在不被完全理解的语境中,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的叙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它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刻意的悲情色彩,而是用“共享”和“阳光”这样的词汇,构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基调。这让我期待作者能在平实的叙述中,挖掘出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性光辉的瞬间。我尤其好奇,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是如何因应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的,以及那些身处一线的教育者,他们肩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支撑与尊严的维护。好的社会报告,绝不只是数据的堆砌,它需要有温度的笔触,能够捕捉到个体生命的细微颤动,将抽象的政策语言转化为具象的人间故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似乎在努力实现这种平衡,既有宏观的洞察力,又不失对微观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看待社会责任的全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翻阅的第一页起,就展现出一种精心打磨过的逻辑性和节奏感,这比很多同类题材的报告文学要高明得多。它仿佛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复杂的议题。开篇部分对历史脉络的回溯,非常到位,它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争论,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关键的历史节点,解释了当前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种历史感的构建,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读者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历史进程中复杂博弈的结果。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叙事手法上的转换,时而冷静客观,如同一个严谨的学者在进行观察记录;时而又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诗意的白描,描绘出那些在困境中绽放出的坚韧灵魂。这种文风的跳跃,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不会因为主题的沉重而产生阅读疲劳。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包装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之下,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迅速被其强大的感染力所吸引。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细节捕捉上的功力令人印象深刻,这绝非一般媒体人能够企及的深度。很多社会观察类书籍,往往停留在对现象的表面描述,给出的结论也常常是老生常谈。然而,这本书却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到教育实践的肌理之中,挖掘出那些不为人注意的“临界点”和“灰色地带”。比如,它对于资源分配不均的描写,不是简单地指责制度的缺陷,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为了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所付出的差异化努力和牺牲。这种对个体“能动性”和“结构性限制”之间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深刻和立体。此外,书中对于特定教学方法和康复技术的介绍,也做到了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使得其专业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难得的平衡。它成功地让读者理解到,每一次微小的教学进步,背后可能都凝聚着无数研究人员和一线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这份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地域和文化的普世价值关怀。尽管它聚焦于特定国家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中探讨的核心问题——关于接纳、融合与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道德考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其他国家在类似议题上的实践和争论,而这本书提供的本土视角和解决方案,显示出一种立足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创新性。它没有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而是展现了中国语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转化为现代化的、可操作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在探讨家庭支持系统和社区参与度时,那种强调集体主义下个体力量的聚合效应,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将责任完全推给政府或学校,而是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邻里、亲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善意互动,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帮扶网络。这种对“社会合力”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报告的厚度和人情味。

评分

说实话,一本关于严肃议题的书,能让人读到最后还意犹未尽,是相当难得的体验。这本书在收尾的处理上,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掌控力。它没有选择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这很明智,因为现实的挑战远未结束。相反,它以一种充满希望但又保持清醒的姿态收尾,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提问方式,邀请读者继续参与到这场漫长的社会完善进程中来。那些被记录下的成功案例,不是终点,而是激励;那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也不是绝望的信号,而是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收尾,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口号都更有力量。它让人合上书本后,不是立刻投入到其他娱乐活动中去,而是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应该如何行动,如何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对待周围的世界。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人心,激发行动力的优秀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