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小屁孩,大挑战:熊孩子管教手册 | 作者 | 雅各布·阿博特,郭丽莉,刘国荣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 ISBN | 9787548435990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页码 | 22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小屁孩·大挑战:熊孩子管教手册》是一部流传百年的西方教育经典,是教育家雅各布·阿博特一部论述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是家庭教育的必读书,曾再版多次,一直经久不衰。书中的道理和教育方法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难觅的瑰宝。 |
| 作者简介 | |
| 雅各布·阿博特(Jacob Abbott),美国作家和教育家,创作范围广泛,作品涉及青少年文学、简史、传记、宗教普及和少量的科普读物;著有一百八十多本图书,代表作有《罗洛在工作》《罗洛在游戏》等“罗洛系列丛书”。 |
| 目录 | |
| 第01章教育孩子,首先要选对方法 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1.耍小伎俩、小把戏的教育方式 2.循循善诱,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爱 3.用父母的使孩子服从教育 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 第02章无能的父母才会选择暴力 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体罚 第二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恐吓 1.恐吓只是保姆与用人的教育方式 2.恐吓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第三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严厉地斥责 抛弃暴力,用“怀柔”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教实例】——再好的方法,也要选对时机 第03章父母必须要有 父母应该承担的两个重要责任 父母如何发挥自己的 1.优柔寡断可能招致孩子的憎恨 2.给孩子自由,但决不放任自流 【家教实例I】——自由和的配合,使孩子更容易听话 【家教实例II】——压制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无法教育 第04章教孩子听话的种方法:有错必惩 谁该对孩子不听话负责 让孩子听话的三种方法 1.对孩子要有错必惩 2.决不要出于爱心原谅孩子的错误 3.让惩罚变得既柔和又具实效 一旦开始就要执行 【家教实例】——乔治与埃格伯特 第05章惩罚孩子的基本原则 惩罚的性质与做法 【家教实例】——玛丽散步 惩罚的目的是告诉孩子:有错必惩 争取得到孩子的合作,这会让孩子热心于改错 惩罚也可以充满乐趣 惩罚也要讲究方法 第06章教孩子听话的第二种方法:学会奖赏 孩子的顺从不能是“买”来的 不妨间接给予孩子奖赏 奖赏的原则:把孩子正确的行为与获奖的快乐联系起来 不能让孩子从听话变成盲从 1.父母不能用压制孩子 2.多给孩子一点儿缓冲时间 3.千万不要弱化父母的 第07章培养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培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家教实例】——玛丽的教育 给父母的三条指南 第08章教孩子听话的第三种方法:了解孩子 认清什么才是正确的 褒扬正确,但决不能忽视错误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家教实例I】——詹姆斯与他的弟弟妹妹们 【家教实例II】——德拉与玩具娃娃的故事 第09章情感共鸣导致的认同感:孩子之于父母 情感共鸣的力量 从情感共鸣中产生的认同感在儿童时期的作用 【家教实例】——学会关爱 孩子为什么会恐惧 0章 情感共鸣导致的认同感:父母之于孩子 蹲下来,与孩子分享快乐 走进属于孩子的世界 与孩子形成共鸣必须要凭借真切的情感 适应孩子的观点 孩子的“傻瓜式恐惧” 当孩子犯了错 1章 对孩子要多关注,少挑剔 表扬总比惩罚好 让孩子形成习惯 孩子为什么会犯错 表扬与惩罚的分寸 1.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父母所采取表扬手法是正确的 2.小学生次习作,千万别令他感到沮丧 3.如何纠正孩子在拼写上的错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2章 孩子犯错并非故意 【家教实例】——爱吹牛的孩子 孩子犯错,在于他还无知 人人都会犯错,因而不能揪住孩子的错不放 【家教实例】——儿童学习拼写真的很困难 千万不要嘲笑孩子 3章 孩子本性就好动 孩子好动是有道理的 孩子蹦蹦跳跳不是坏事 引导孩子行为的实用原则 4章 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要努力使孩子的想象力之树茁壮成长 父母促进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几种方法 1.将无生命物体拟人化 2.玩具: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之桥 【家教实例I】——用篮球来培养孩子的细心 【家教实例II】——老师与难劈的木头 心理的活动可以缓和疲劳的肌肉 5章 话与假话 让孩子讲真话是父母的责任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孩子真的不明白 孩子很难区分想象和记忆 父母如何教孩子区别真和假 6章 孩子的判断和理智 心理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重要问题上,切莫信赖孩子的理智 对待孩子理智的处理方式 用柔和的方法启发孩子的智慧 一般的原则 7章 认真对待孩子的愿望和要求 在一些关于孩子的重要事情上,父母要保持的 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在事前而不是事后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教实例】——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 要这样对待孩子的愿望 8章 珍视孩子的发问 好奇心强烈的孩子聪明 不要将孩子的发问看作自己烦恼的源泉 对待孩子的发问,回答宜简短 回答应该是沟通式的,而不是说教式的 一个即使没有什么新信息的回答也是适宜的 要时刻准备说“我不知道” 9章 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 不正确的做法会造成终生的伤害 定期给孩子一些零用钱,让他们学会管理金钱 指导孩子理财的两种方法 金钱的使用:学会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金钱的使用:让孩子懂得义务 不妨与孩子进行一些小小的交易 不正确的做法会导致的苦果 第20章 体罚并不是好方法 《圣经》的训导 何时会用到体罚 1.“老师”实在太无能 2.因父母的疏忽和教育不善而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固执地与父母持久对抗怎么办 躯体的疼痛会很快过去,心灵的创伤会停留很久 第21章 让孩子知道对父母感恩 爱的两种形式:获得爱,给予爱 孩子情感发展的顺序 感恩教育的培养 第22章 结语 人生早期留下的印象影响深远 童年时形成的基本概念贯穿终生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
| 编辑推荐 | |
| 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和老师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小屁孩·大挑战:熊孩子管教手册》以教育为出发点,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用怀柔的手段培养孩子,旨在帮助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树立全方位,进而通过教育树立孩子的服从意识。 |
| 文摘 | |
| 下面,我们再看看汉娜的母亲如何教育汉娜的例子,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就算母亲将孩子的自由空间限制得极为狭窄,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刚开始的情形与路易莎的例子相似,母亲问汉娜是否想一起穿过田野去某个村庄。不同的是,母亲的真正用意在于让汉娜在自己的身边帮忙拿包裹。 “好的,妈妈,”汉娜爽快地接受了妈建议,“但是我想问一下表妹莎拉去不去。” “不要叫她一起去,为什么你要叫莎拉一起去呢?她只会给我们增添麻烦。” “她不会的,妈妈。我现在就去叫她。”汉娜一边说一边戴好了帽子,走出了家门。 “汉娜,不要去!”妈妈坚持道,“你决不能去,今天我不想让莎拉和我们一起去。” 汉娜对此却毫不理会,径直跑去找莎拉。几分钟之后,她回来了,原来莎拉不在家。 “很高兴她不在家,我已经叫你不要去找她了,你总是不听话,一会儿在路上你不要到处乱跑。” 但汉娜根本没有把妈话放在心上,因为她知道妈话都只不过是放空炮而已。在穿过田野时,汉娜仍然不断地到处乱跑。 妈妈渐渐跟上了她,当她们经过牧场时,汉娜又开始在草地上狂奔。 “汉娜——”妈妈用一种严厉的语气责备道,“过来跟妈妈一起好好地走,为什么你要不停地跑呢?在到达村庄前,你会觉得很累的。然后,你就又得让我停下来和你一起休息。” 无论妈妈怎么说,汉娜就是不理不睬。她在一块石头和树丛之间来回穿梭,不时地把她采集到的一些新鲜玩意儿送给妈妈。 “我的孩子,你找到的这些东西毫无用处。”妈妈说,“它们要么是一些很普通的野草,要么是一些垃圾。还有,我告诉过你很多次了,不要到处乱跑。为什么你就不能安安静静地回到妈妈身边,像正常人一样慢慢地走路呢?” 汉娜对妈“三令五申”不以为意,仍然到处闲逛。 “汉娜,”妈妈又一次发话,“回到路上来,我已经跟你说了好几次了,快点儿回来跟我一起走,你一点儿都不把我的话放在心上。过不了多久。你说不定就会掉进一个小洞,或者被树枝弄破衣服,或者被一些荆棘划伤。汉娜,你不能再走那么远了。” 汉娜全然不把妈话当一回事,她继续走着,寻找花朵与新奇的东西,离大路也越来越远,只是偶尔才随自己的意愿返回妈身边。 “汉娜——”妈妈说,“你不能离开大路太远,决不能走近那棵树,那里有一个黄蜂窝,不要靠近那棵树。如果你非要走到那里,就会被蜇到。” 汉娜继续前行,在寻找花朵时,不知不觉地就靠近了那棵树。 “汉娜——”妈妈声嘶力竭地喊道,“我告诉过你不要靠近那棵树,你会被蜇到的。” 汉娜此时有点儿犹豫,但是在树下面,她并没有发现黄蜂窝。于是,她走进树丛继续采集花朵。 “汉娜——”妈妈大喊着,“你会被蜇到的。” 汉娜却说:“我不认为这里有黄蜂窝。” “那里有黄蜂窝,有黄蜂窝!” “也许没有呢。” “那里有的,一个男孩子告诉我的。” “这里什么都没有。男孩子们经常会认为一些没有黄蜂窝的地方有黄蜂窝。” 过了一段时间,汉娜采集了足够的花朵,才慢悠悠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母亲用严厉的口吻责备道:“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走近那棵树。” “可是你说如果我走近那棵树,就会被黄蜂蜇到,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被蜇到啊。”汉娜反驳道。 ’ “是的,你没有被蜇到,不过那只是你幸运而已。”然后,母亲继续前进。 没过多久,汉娜就说自己累得走不动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下。 “不行,我之前就跟你说过,如果到处乱跑,你很快就会觉得疲惫。但你却一直不听我的话。现在,我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 汉娜说不管怎样,她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于是,她就坐在路边的一块小石头上休息。母亲则继续向前走,只留下汉娜一人。但是在往前走的时候,母亲不时地回头张望,并叫汉娜快点儿跟上来。汉娜仍然在那里休息,一点儿也没有要跟上来的迹象。后,母亲不得不找个地方坐下来,等着汉娜跟上来。 从这个例子里,许多母亲或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她们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前面的一个例子表明,给孩子大限度的自由和对孩子施加的,这两者相互配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是这个例子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可怕的现实:如果母亲一味地拒绝和压制孩子心中的冲动及欲望,就会导致孩子变得无法教育。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鲜艳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育儿话题很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面对那些精力旺盛、常常挑战规则的孩子,我总是在寻找一些既实用又充满人情味的指导。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翻开后才发现,作者的文笔非常风趣幽默,读起来毫不费力。她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教育理念,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聊天一样。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同情。我特别喜欢作者分享的那些自己亲身经历的“翻车现场”,这让我觉得很真实,也更有共鸣。很多育儿书读起来会让人焦虑,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对,但这本书却给人一种“没关系,我们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安慰感。我感觉作者不仅是在教我如何管教孩子,更是在引导我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平和、更智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非常亲切,仿佛作者特意为那些感到疲惫和迷茫的父母们量身打造了一份“心理急救包”。其中关于如何处理亲子冲突后“修复关系”的篇幅,对我触动极大。通常我们处理完冲突,事情就翻篇了,但作者强调了冲突后修复的重要性,就像情感账户的存款一样。她提供了一套“五分钟和解仪式”,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却蕴含着修复信任的强大力量。我试着在一次争吵后,依照书中的指引,完成了一次快速但真诚的拥抱和道歉(是的,家长也需要道歉)。那一刻,我们之间紧张的气氛瞬间瓦解了。这本书教我的最重要一课是: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但愿意学习和修正的父母,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并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新感悟的育儿宝典。
评分与其他市面上常见的育儿指南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去精英化”和“接地气”。它没有要求家长牺牲所有个人时间去陪伴孩子,也没有推崇昂贵且复杂的教具或课程。相反,作者非常推崇利用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进行高质量的互动。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无聊也是一种创造力培养”的章节。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一说无聊,我就得赶紧找个活动填补,生怕耽误了学习。看完这一段,我明白了,允许孩子经历短暂的无聊,是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时刻。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孩子日程的安排,把主动权还给他们。结果是,我的周末压力小了,孩子的想象力却在悄悄地爆发。这种解放了家长也解放了孩子的方式,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教育之道。
评分我最近几年读了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晦涩难懂。然而,这本读物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可读性。特别是书中关于“规则建立与灵活性的平衡”那一章,简直是为我这种“老好人”型家长量身定做的。我总是害怕因为严格要求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在执行规则时摇摆不定。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给予孩子选择权,从而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书中有一个关于“零花钱管理”的实践案例,我立刻拿来和正在上小学的儿子进行了深度沟通。通过书中的引导,我们共同制定了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不仅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争执点,还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规划能力。这种“共同解决问题”的模式,比单方面的“命令与服从”有效太多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简单地罗列“怎么办”的清单,而是循序渐进地带你深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开篇部分对于“熊孩子”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这个家长第一次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捣乱”的行为。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孩子需求未被满足时的表达方式。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哭闹,书中提供了一套“三步观察法”,这个方法非常具体,操作性极强。我尝试在超市里应用了一次,效果立竿见影,至少我自己的情绪稳定住了。我以前总是急于制止行为,现在学会了先观察、再共情,最后才引导。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获。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工具书,它提升了我作为家长的观察力和共情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