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通山水 9787530541319

云通山水 97875305413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云通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水墨
  • 山水
  • 中国画
  • 艺术
  • 技法
  • 云通
  • 风景
  • 绘画技法
  • 艺术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41319
商品编码:296670829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云通山水

定价:42.0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李云通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530541319

字数

页码: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时惟三月,潍上煦阳,草长莺飞,柳绿鹅黄。承云通道人之雅,造访知松堂,相见如故,品茗谈玄,道法义理,灵妙有章。先生祖籍河北大城,地处要冲,京津咽喉,背京师而面燕赵,控太行则襟渤懈。自幼乡风包孕,聪颖冠绝地方。性如闲云野鹤,受祖教庭训,浸润子云诗日,通览诸子百家,寄情翰墨丹青。
n  少时性情独造,惟喜游历与画卷,心系旷茫,步履江天。常以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自勉,故而舟船江汉,采风建粤;车马河朔,拈诗塞外。拜访道场伽蓝,参悟高妙;云游名山大川,采撷精蕴;寄寓松下桐荫,栉风沐雨,虽困窘万状,然痴心而不悔。结缘古今名篇,得觏名家法墨,转益多师,手摹神画;得拈花之笑意,终升华则道成。
n  读其画作如入清虚之境,枯藤老树道之所存,木桥石阶皆有机缘,云水浩渺,气象氤氲。画面迎风舞动,翰墨自成玄妙,满目烟霞之气,令人心向往之。《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生当年健足天下,胸襟大开,目接万象,故笔墨风骨神俊,阳刚如铁。点线充盈,繁简有度;飞白如扫,苍痕老拙,观其画作彩墨,渲染有致,浓淡干湿;谋篇皴擦,计白当黑,给人以典雅曼妙之感。曾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生作画深怀对大自然之敬畏,摹画天地与山川万物,宗法古今大道,不受外界干扰,“不以毁赞挠怀”,自娱自适,无为有为,所以笔下能得逸品。宋元时期人以“逸品”为,足见先生宗法古人,得与古人性灵沟通之玄机。

目录


作者介绍

李云通,云通道人,1965年生于河北大城。自幼饱受家风熏陶,逐步走上艺术之路。
n  早年曾浪迹江南,浸润造物之灵秀。跋涉塞外,感受旷野之苍莽。扬子江头、长城脚下,所留雪泥爪痕,不以复数,虽万卷书未读,万里路行之有余。
n  近年居北京,有斋号日:问山草堂、颐山书房,潜心研习中国传统山水。浩瀚精深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诚谓我一生之良师也。

文摘


序言



《宋词的流变与审美:从婉约到豪放的文化转向》 作者: 林秉文 出版社: 东方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30541326 字数: 约 45 万字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宋词的流变与审美:从婉约到豪放的文化转向》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文学核心体裁——宋词——发展脉络、审美特征及其背后社会文化根源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对宋词的简单流派划分,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和宏观的历史语境考察,揭示宋词在北宋初年至南宋末年间所经历的深刻的艺术形式演变与精神气质更迭。 本书以时间为轴,结构清晰地划分了宋词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早期过渡与格局奠定期(主要涵盖五代残余影响与北宋初年的初步探索)、鼎盛与风格定型期(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崛起与婉约派的成熟并进)、以及衰微与嬗变期(南渡后词坛的转型与格律的固化)。 第一部分:格局的奠定与早期探索(约 1000-1070 年)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词体自晚唐五代继承而来的“艳科”底色,分析了柳永如何通过大量创作慢词,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能够承载更为复杂、世俗化的都市生活图景,并探讨了早期词作在声律运用和意象选择上的特点。重点分析了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士大夫词风”的兴起。他们如何将儒家的道德感和文人的闲适情怀融入词中,使得词的品格开始提升,逐渐摆脱单纯的宴饮娱宾的窠臼。 林秉文教授强调,这一时期的词,虽然尚未形成后世泾渭分明的流派,但其内部已孕育了两种潜在的张力:对精致、含蓄、幽微情感的执着(婉约的内核),与对政治抱负、家国情怀的含蓄表达(豪放的萌芽)。尤其对王安石等政治家文学创作的梳理,揭示了词在精英阶层内部的接受度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 第二部分:美学的高峰与双峰并峙(约 1070-1200 年) 这是全书论述的重点,聚焦于苏轼和李清照这两座不可逾越的文学高峰。 关于苏轼与豪放的“破格”: 本书认为,苏轼对词体的贡献不在于创造了新的格律,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彻底革新。他首次将诗歌的议论、哲理、宏大叙事和人格力量强行注入到原本以抒情为主的词体之中。林教授细致分析了苏轼词中对自然、历史、哲学命题的探讨,指出这种“以诗为词”的倾向,实质上是一种文学自觉,意在打破传统词体在题材和气度上的局限。重点剖析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中,如何通过历史人物的对照,完成自我精神的超拔,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面对内外困境时,寻求精神自由的文化诉求。 关于李清照与婉约的极致: 与苏轼形成鲜明对比,李清照代表了婉约美学的巅峰。本书认为,李清照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将传统婉约中那些感伤、细腻的笔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的词是对“闺情”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精微捕捉。通过对她早、中、晚期词作中意象(如“绿肥红瘦”“薄雾浓云”)的细致解读,本书展示了她在语言的锤炼、声律的把握上所达到的近乎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南渡后的作品,其“国破家亡”的背景下,个体的哀愁与历史的厚重感完美融合,使得她的婉约词具有了超越个人情感的崇高感。 此外,本章还详述了秦观、贺铸等词人对中调、慢词的结构性探索,以及周邦彦在格律上的集大成,为理解后来的词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第三部分:南渡后的沉郁与形式的固化(约 1200 年后) 南宋时期,词坛的氛围因朝廷偏安一隅而变得愈发沉郁。本书深入探讨了辛弃疾的“豪放”之名下所蕴含的复杂性。辛弃疾的词继承了苏轼的胸襟,但底色更为悲壮和激愤。他将大量的典故、兵事、政治批判融入词中,使得词的语言更加厚重、节奏更为急促。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贡献在于将“忠君爱国”的士大夫情怀,以最为直接、最富战斗性的方式,植入了词体结构。 然而,本书也指出,自辛弃疾之后,词体在形式上趋于僵化。姜夔、周密等“格律派”词人,将重点重新放回声律的精雕细琢和意境的清幽雅致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豪放之风泛滥的一种反拨,但也导致了词体在开拓性上的减弱。最终,词在元曲兴起之前,完成了其在传统文学体系中的历史使命,成为一种高度成熟且具有特定文化记忆的文学样式。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视角。林秉文教授不仅精通音韵学和文学史,更结合了宋代理学思想、市民文化的发展以及院体文学的影响,来阐释词风的变迁。全书论述逻辑严密,论据扎实,引用了大量珍稀的宋元抄本和刻本作为佐证。它并非简单地介绍词人词作,而是致力于揭示:宋词如何成为承载一个时代复杂精神结构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载体。 对于研究宋代文学、词学史、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人士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深度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精微、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宋词理解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云通山水”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极具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我联想到的是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早已构筑了一个关于“云通山水”的想象世界:它可能是一部描绘中国古典山水画意境的著作,用文字将那些留白处的悠远、皴染处的沉郁一一呈现;又或者,它是一部关于山水美学的散文集,探讨着山水之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影响,以及古人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带我走进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山水秘境,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传说和故事。它或许会讲述一些关于风水、关于养生、关于隐逸的智慧,将自然之道与人生之道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从山水中汲取力量,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它是一次心灵的远足,一次对生命本源的追寻。

评分

拿到“云通山水”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知识和思想的沉淀。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融为一体的作品情有独钟,而“云通山水”的名字,恰恰给我这样的预感。我设想着,它或许会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山川之雄奇,河流之奔腾,都将被赋予生命和灵魂。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深入到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讲述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故事,可能是文人墨客的游记,可能是隐士高人的传奇,也可能是普通百姓在山水间的辛勤劳作与质朴生活。我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验,让我足不出户,却能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可能包含着地理、历史、文化、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山水”这一核心展开。我渴望从中汲取养分,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认知,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评分

“云通山水”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种壮丽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象。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群山连绵,云雾蒸腾,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川之间,又是如何从中体悟人生的哲理。也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山水风光的名篇佳句,那些千古传颂的诗词歌赋,将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也想象着,它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古代地理、地质变迁的知识,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山水的形成,同时又不失其浪漫的色彩。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山水旅行的经验分享,那些古老的驿道,那些隐秘的村落,都可能在书中一一呈现,仿佛我正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踏上这趟奇妙的旅程。它就像一个宝藏,等待我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评分

初次接触“云通山水”,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那种意境悠远、包罗万象的感觉油然而生。拿到书的那一刻,厚实的手感,纸张散发的淡淡墨香,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云雾缭绕,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那份清冽的空气,溪流潺潺,涤荡着尘世的喧嚣。我想象着书中定然有关于山川河流的壮丽描绘,有隐士高人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怀,更有可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每一页的翻动,都是一次与自然对话的尝试,每一次的停留,都是一次心灵的沉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远离都市的繁华,沉浸在宁静致远的山水之间,感受那份与天地同寿的博大与深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通往一个我渴望已久的心灵归宿,一个可以让我暂时忘却烦恼,找回内心平静的理想之地。我期待着书中每一个字句都能唤醒我沉睡的感官,让我重新认识自然,重新认识生命。

评分

“云通山水”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将如何用文字勾勒出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画卷。我设想,书中可能包含了对中国名山大川的细致描绘,从巍峨的山峰到奔腾的江河,从幽深的峡谷到宁静的湖泊,都将被赋予鲜活的生命。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间的雅集,去聆听他们吟咏的诗篇,去体会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本书,或许还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的载体,它将如何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到对山水的解读中,又将如何展现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独特审美视角,都让我充满好奇。我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正身临其境,与那壮丽的山水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它是一次对中国山水文化的深度探索,一次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