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扇谱 9787540134020

名公扇谱 97875401340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剑侠 著
图书标签:
  • 扇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鉴赏
  • 名家作品
  • 扇谱
  • 收藏
  • 工艺美术
  • 文房四宝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4020
商品编码:2966658093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名公扇谱 作者 袁剑侠
定价 20.00元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40134020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名公扇谱》之外的扇艺世界:清代文人与日用之美 《名公扇谱》作为一部经典的扇子艺术汇编,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折扇这一精美载体的痴迷与创造力。然而,在浩瀚的扇艺长河中,除了收录于这部重要著作中的精品之外,清代及更早时期,还有无数反映时代风貌、体现实用功能与审美趣味的扇子作品,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元的中国扇文化图景。 我们在此探讨的,正是那些游离于《名公扇谱》精选之外的扇子艺术,它们可能散见于各类笔记、地方志、私人藏家目录,或是那些以实用性为主要诉求的民间扇品,同样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信息和工艺光芒。 一、 文人扇的另一面:题材的广博与技法的延伸 《名公扇谱》多倾向于收录那些由著名画家、书法家题咏的精品,这些扇子无疑代表了文人艺术的巅峰。但事实上,文人扇的创作远不止于此。 1. 地方题材与风俗写生: 除了山水花鸟等传统主题外,许多文人墨客也热衷于记录当时地方的风土人情。例如,在江南地区的文人扇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对水乡日常劳作、节庆习俗的写生。这些作品虽不如庙堂之作那般气势恢宏,却以其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一角。这些扇页上的小品画,可能是朋友间的戏谑之作,或是对某一特定场景的瞬间捕捉,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文人士大夫日常审美情趣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名公”名录的追逐上。 2. 诗词联句的趣味性表达: 名家题咏固然重要,但许多流传下来的扇面上,留存的是文人之间唱和的诗句或戏语。这些文字往往更具生活气息,可能涉及对时局的隐晦评论,或是对友人相聚的即兴感慨。这些作品,更侧重于社交礼仪和情感交流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其“即时性”和“人情味”,而非仅仅是艺术家的名头。例如,一些受冷落的诗人,其墨宝可能未被《扇谱》青睐,但其所书的诗句恰恰能反映出当时文坛生态的复杂性。 3. 扇骨工艺的独立价值: 《名公扇谱》着重于扇面,但清代的扇骨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许多不事雕琢的素面或仅有简单题字的扇子,却配有极其精美的象牙、玉石、湘妃竹甚至金银错丝的扇骨。这些扇骨往往由专业作坊承制,如苏州的潘氏、北京的朱氏等。单论其竹刻、浮雕、镶嵌的工艺,这些扇骨本身就是独立的工艺美术品。有些扇骨上雕刻的题材,如“西厢记”故事、历史典故,其精细程度远超普通扇面所能承载的范畴,它们的存在,提示着我们扇子艺术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仅仅是纸绢书画的附属品。 二、 日用扇的辉煌:民间工艺与实用美学 扇子在清代并非纯粹的案头清玩,它是社会各个阶层通用的日常用品。这些“日用扇”在数量上远超文人雅玩,它们是民间工艺和实用美学的集中体现。 1. 广式扇与外销扇的繁荣: 清代中后期,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区,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广式扇”工艺。广式扇的特点是制作精良、装饰繁复,大量使用通花骨、通花绫面,并融入了西洋绘画的元素,色彩艳丽,极富异域情调。这类扇子很多是为满足外销市场需求而制造的,题材上常出现中西合璧的图案,例如欧洲人物、异域风景,它们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和工艺交流的实物证据。 此外,用于宫廷或地方官吏的“官扇”,虽然工艺要求极高,但其形制和图案往往受到严格的等级限制,它们体现的是一种制度化的美学,与文人基于个人喜好的创作有着显著的区别。 2. 绢扇与蒲扇的实用性艺术: 虽然折扇占据了文人关注的焦点,但以绢布或纸张制成的圆扇(团扇)和以蒲草、竹篾编织的蒲扇,在女性和劳动阶层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团扇的绢面上,往往采用织金、刺绣、缂丝等技术,其图案多为吉祥纹样、寓意美好的花卉(如牡丹、萱草)。这些扇面的制作,常常依赖于专业的织绣作坊,而不是文人画家的个人创作。其价值在于织物的细腻和刺绣的针法,而非书法题跋。 蒲扇虽然材料简朴,但精细的编织技法也能形成独特的几何图案和纹理,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对日常用品的审美要求。例如,一些特定区域的蒲扇会采用特殊的纹路编织,以示身份或地域特点。 三、 扇子的材料学:稀有与地方特色 扇子的价值也体现在其材料的选择上。非主流的扇骨材料和扇面辅料,构成了扇艺研究中容易被忽略但极为重要的领域。 1. 非主流扇骨材料的探索: 除了象牙、竹子之外,清代制扇匠人还广泛使用了一些地方性或稀有的材料。例如,云南等地出产的某些硬木(如黄花梨的边角料),或某些海岛特有的贝壳、玳瑁边角料,都被用于制作扇骨的边夹或扇钉。这些材料的使用,往往受限于材料的可获得性,具有明确的地域指向性,为研究清代物产分布和贸易网络提供了线索。 2. 扇套与配件的附属美学: 一把完整的名扇,必然有精美的扇套(锦囊)相配。这些扇套通常由上好的绸缎(如杭绸、漳绒)制成,并以精美的盘扣、绣工装饰。扇套的风格往往与扇子的使用场合相匹配,反映了使用者对整体形象的考究。此外,扇坠、流苏等配件,如使用特殊的玉石、玛瑙、甚至鼻烟壶上的小件改造而成,也极大地丰富了扇子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结语 《名公扇谱》如同一部精选的艺术画廊目录,聚焦于时代精英的署名之作。然而,一个完整的扇艺史诗,必须包含那些用于日常交流、记录地方风俗、服务于不同阶层和外销市场的扇子。它们或隐藏于民间收藏,或散落于历史的角落,共同证明了中国扇文化“雅”与“俗”、“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的深厚底蕴。研究这些未被名录青睐的扇子,能让我们更全面、更立体地触摸到清代社会生活的温度与工艺的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工艺品情有独钟,《名公扇谱》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精美器物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扇子的图鉴,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审美艺术的深度探索。书中对扇子制作工艺的考究,从选材到打磨,再到最后的装饰,都展现了古代匠人令人难以置信的耐心和技艺。扇面上的题跋和绘画,更是精美绝伦,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扇子作品的分类和解读,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扇子艺术的发展脉络。它让我了解到,一把扇子,不仅是纳凉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品味的体现,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与那些“名公”们面对面,感受他们的生活,体味他们的情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视野,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

《名公扇谱》给我的感觉,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之中。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扇子材质和工艺的讲解,从轻柔的纨扇,到坚韧的折扇,再到精雕细琢的骨扇,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工艺美学。而扇面上的题跋和绘画,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才情。那些笔墨之间流露出的意境,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千言万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扇子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和社交工具的阐述。一把扇子,可以寄托思念,可以传达情谊,甚至可以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这种多重的功能性,让扇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交流,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品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名公扇谱》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会比较枯燥,毕竟是讲扇子的,而且还是古代的。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片面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扇子的书,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文人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扇子背后故事的介绍所打动。比如,某位名臣在朝堂之上,如何用一把扇子传递信息,或是某位才女在闺阁之中,如何以扇寄情,挥洒才思。这些生动的小故事,让原本静态的物件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情味。书中的插图更是精美绝伦,色彩搭配和构图都极具匠心,仿佛能触摸到扇面的丝滑,闻到墨香。我发现,中国古代的扇子,早已超越了其实用功能,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是一种社交的媒介。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将扇子融入他们的生活,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古人的生活细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评分

说实话,《名公扇谱》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去审视一个我们可能认为司空见惯的物品——扇子。我之前从未想过,一把小小的扇子,竟然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信息和故事。书中对扇子形制、材质、工艺的细致描述,让我了解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更引人入胜的是,它将这些扇子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联系起来,通过扇面上的题诗、绘画,甚至是款识,窥探到那些“名公”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扇子作为文人雅集、诗歌创作载体的部分。想象一下,在夏日的午后,几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吟诗作对,将灵感挥洒在扇面上,这画面该是多么的诗意盎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品,都折射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扇子的画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生动教材,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初次翻开《名公扇谱》,就被那扑面而来的古韵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那些文人雅士的风采。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图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深处的窗口。每一页都精心编排,从扇子的材质、工艺,到扇面上的题跋、绘画,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扇骨的雕刻纹样,还是扇页上水墨晕染的层次感,都力求还原其真实的神韵。那些流传至今的名家扇作,每一把都诉说着一段故事,或抒发家国情怀,或寄托离愁别绪,或赞美山河美景,或描摹仕女的婀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作者在挥毫泼墨时,心中所思所想,那些笔触背后蕴含的情感,以及收到这把扇子的人,会是怎样的心情。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古朴的字体,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营造出一种沉静而雅致的阅读氛围。对于我这样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来说,《名公扇谱》无疑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它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精致与博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