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万种美白方法
定价:29.90元
作者:莫秀梅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9630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莫秀梅 皮肤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编号:141440000302273)。 ◆适合不同肤质、不同习惯、不同环境的科学美容美白大全。 ◆皮肤博士验证,科学、安全、有效! ◆从根本上消除黑色素、消灭皮肤黑、皮肤暗淡、没有光泽等皮肤问题。 ◆一万种美白方法,总有一种*你! ◆每一种方法都经过医学验证,安全有效; ◆每一种方法都选自天然食材,便宜好用; ◆每一种方法都为你量身定制,温和舒适。 ◆日常美白指导书! ◆适合你随身携带,随时美白。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畅销书读客·家庭健康书《一万种补水方法》
内容提要
不是所有的美白方法都适合你,但总有一种*你!
本书由皮肤博士为不同肤质、不同习惯、不同环境的你量身打造,悉心介绍各种科学、安全、有效的美白方法,通过日常防晒、消除黑色素产品的使用、中医食疗调理等多环节的系统配合,帮助你从根本上减少黑色素,增白肌肤,让你的皮肤白里透红,光泽亮丽。
针对不同肤质:干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敏感性皮肤……
针对不同习惯:加班、吃辣、不按时作息、忙碌没有时间……
针对不同环境:南北城市、辐射、紫外线……
皮肤博士都给出了对应的美白方法。每一种方法都经过医学验证,安全有效;每一种方法都选自天然食材,便宜好用;每一种方法都为你量身定制,温和舒适。是你日常美白指导书,适合你随身携带,随时美白。
翻开本书,发现*自己的美白方法,让皮肤从此真正白起来!
目录
作者介绍
皮肤博士莫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编号:141440000302273)
皮肤博士,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执业医师。致力于皮肤科治疗和科研工作十余年,积累大量皮肤病的临床诊治经验,对皮肤日常护理、女性健康美容、排毒养颜、、皮肤病的预防等,均深有研究。在学习和工作期间,参与特应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各项皮肤病专项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各种医学论文十余篇。著有超级畅销书《一万种补水方法》,占据各大图书畅销榜。
文摘
序言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光是翻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关于“变美”的执念。我一直对护肤和自我提升有着持续的好奇心,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然而,读完前几章,我不得不说,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详尽的、百科全书式的“皮肤生理学导论”,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可以直接套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大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皮肤细胞的结构、黑色素生成机制的复杂生化路径,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在皮肤屏障修复中的作用。比如,有一章专门讲解了维生素C在不同pH值环境下如何与自由基反应,并详细列出了不同衍生物的渗透率对比图表。这种深度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或许是福音,但对于我这种只想知道“晚上该用哪种精华”的普通消费者而言,阅读体验稍显晦涩和枯燥。我期待的是那种步骤清晰、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而不是需要查阅好几遍专业词典才能理解的学术论述。虽然知识的密度极高,但我更需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执行的步骤,这一点上,这本书显得有些“高高在上”了。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参考,而非一本轻松的美容秘籍。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带着哑光质感的封面,配上一些古典的衬线字体,给人一种非常“高端”、“专业”的错觉,仿佛里面记载着什么失传已久的美肤秘方。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翻阅,期待着那些流传于民间或者高端沙龙里的独家技巧。但翻开后,发现内容走向完全出乎意料。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一系列关于“环境因素与皮肤状态的相互影响”的深度观察报告。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对不同地理气候区域的皮肤样本进行长期追踪的数据分析,比如高海拔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如何影响基底层细胞的代谢速度,或者潮湿热带地区空气中的特定污染物对皮脂分泌的影响曲线。这些宏观的、社会学层面的观察很有趣,拓展了我对皮肤护理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皮肤问题绝非单靠涂抹就能解决的。但问题是,这些数据分析虽然详尽,却极少提供具体的、可复制的“干预措施”。我读完后,能总结出的结论是“环境很重要”,但具体到我每天出门前该增加哪一步防护,或者如何针对我所在城市特有的空气污染进行调理,书里却避而不谈,留下了巨大的实践真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跳跃,时而极其理性,时而又突然转向一种充满哲思的抒情笔调,这种切换让我阅读起来精神高度紧张,难以沉浸。其中有一部分篇幅,作者似乎完全抛弃了护肤的主题,转而去探讨“美学标准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引用了大量古代绘画和哲学著作中的段落来佐证观点,比如探讨中国古代“玉肌”概念与现代“无瑕”追求的本质区别。我承认,这些跨学科的论述无疑提升了本书的“文化厚度”,让它看起来像是一本跨领域的通识读物。然而,对于一个主要目的是寻找有效护肤技巧的读者来说,这就像是在一本菜谱里读到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虽然优美,但与我做饭的初衷相去甚远。我需要的是清晰的步骤和对比测试,而不是对“何为美”的深刻反思。这种过于发散的思维导向,使得核心的“方法”部分被稀释得几乎难以捕捉,每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似乎是技巧的描述,很快又被拉入到更抽象的哲学思辨中去了。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饮食与皮肤健康”的部分,因为我深信“内调外养”的重要性。我原以为这里会提供详尽的食谱建议,或者至少会有一份“应避免”和“应多摄入”的营养素清单。结果,这部分内容更像是对近年来所有主流营养学研究的综述性梳理,引用了大量不同研究机构的论文摘要,讨论了欧米伽脂肪酸与细胞膜流动性的关系,以及糖化反应对胶原蛋白的影响。信息量巨大到让人望而生畏,每一个段落后都跟着一长串的脚注和参考文献编号。最让我感到挫败的是,作者似乎故意保持着一种中立的、不带个人倾向的立场,对任何具体的“网红食物”或“排毒疗法”都采取了谨慎的、持保留态度的分析。这固然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但作为消费者,我希望得到的指导是:鉴于现有研究,针对改善暗沉,我今天应该多吃点什么?这本书给了我一图书馆的资料,却没给我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读完后,我的厨房和冰箱和读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是其最大的败笔,也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我理解内容严肃,但图示的质量实在过于工业化和缺乏美感。大量的流程图和化学结构式,全都是标准的黑白线条图,缺乏色彩和三维立体感,使得那些原本就复杂的生物过程变得更加难以想象和记忆。例如,描述细胞间隙质如何被外源性分子渗透的图例,如果能用清晰的颜色区分亲水性和亲脂性区域,效果会好得多。更别提那些所谓的“使用前后对比图”,不仅光线、角度不一致,而且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差异巨大,根本无法作为有效的证据。这让我对其所有文字描述的可信度都产生了微妙的动摇——如果连最基础的视觉辅助都如此敷衍,那么那些艰涩难懂的理论数据,我是否应该完全盲目相信呢?我期待的是一本既有深度又兼具可读性的书,但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的失分,使得原本就沉重的学术性内容更加压抑,让人提不起精神去深入挖掘那些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正“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