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箭手的故事――不要忽视孩子的注意力
2 物理大师杨振宁的经验――提高注意力可以让孩子更认真投入
3 小鸡啄米的启示――提高注意力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4 会学也会玩的高考状元――提高注意力可以让孩子更有韧性
5 调皮大王的转变――提高注意力可以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6 捡“石头”的故事――提高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7 心理学家的实验――注意力必须靠平时不断培养
8 一起来改变孩子的注意力吧
孩子为什么总是漫不经心、不在意的样子?
1 太调皮,总是动个不停
2 走神儿,“身在曹营心在汉”
3 没耐心、爱玩,性格“不定性”
4 “我不喜欢,没兴趣”
5 还不能理解爸爸妈妈,不把爸爸妈妈的话往心里去
6 没有融入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与老师同学相处
7 缺乏自律性,没有形成好的习惯
8 身体素质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性
认真、严肃,从现在开始保持专注!
1 从生活中的每开始做起
2 关键是要用“心”
3 小事也要放在心上
4 每天十分钟,孩子变化大
5 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一个计划吧
6 上课很重要,紧跟住老师
7 课后多复习,掌握住关键
8 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别人“看着”也能投入
9 把父母和老师的话放在心上
10 坏情绪?――好心情
11 做游戏也能够提高注意力!
12 多读,会看才能会听
13 坚持过好每
有哪些办法能够改变孩子的注意力
1 坚持计划,有正确的时间观念
2 学会控制自己
3 吃饭等生活琐事也不能太随意
4 做好自己的事,不依赖别人
5 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收拾好
6 抓紧时间,提高效率!
7 不读“死”书
8 松懈是注意力的大敌
9 放松之后注意力可以更好
10 一些可以提高注意力的好习惯
11 让成功激励孩子
孩子害怕上学怎么办?
1 上学,别哭
2 别带坏情绪到学校
3 老师并不“可怕”,学会与老师沟通
4 让小伙伴们欢迎你
5 只有学习中才能成长
6 当老师告状时,要合理的与孩子沟通
7 消除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快快乐乐地上学
孩子上课时坐不住怎么办
1 心中有计划,学习有章法
2 认真听讲,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3 预习可以提高理解能力
4 课后复习
5 做好课堂笔记
6 及时完成作业,不留债到明天
7 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多讨论
8 定期复习,避免遗忘
9 全面学习,不偏科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1 孩子为什么不爱写作业?
2 孩子写作业偷懒怎么办?
3 先复习后写作业
4 马虎?这是一个大问题
5 不磨蹭拖拉
6 重视老师的批改
7 强调基础,少做课外习题
8 该花多少时间陪孩子写作业?
9 父母该怎样检查孩子的作业?
10 家长跟不上孩子的成长,不能辅导孩子功课怎么办?
不要对考试产生恐惧感
1 考试其实也可以是快乐的
2 分科复习,精心提炼
3 有计划的复习,才能有条不紊
4 学会审题
5 “临阵磨枪”要不得
6 “熟”不一定“生巧”,慎用“题海战术”
7 抓好基础知识,不要盲目“拔高”
8 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抠题”怎么办?
9 孩子考试总犯同样的错误怎么办?
10 紧跟老师的进度,不要另起炉灶
用家庭去改变孩子
1 相信孩子一定会发生改变
2 再坚持一下你就会成功
3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完全可以做到”
4 不要总是唠叨和责备孩子
5 父母的影响很重要
6 积极的面对生活
7 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想法
8 与孩子一起面对压力
9 父母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如何让孩子不拖拉”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是老生常谈,要么就是一套生硬的流程。然而,这本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的是它对“拖延症”根源的挖掘是如此细致和富有同理心。它没有将拖拉简单归咎于孩子“懒惰”或“缺乏自制力”,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任务难度过高、目标不清晰、害怕失败的恐惧感等诸多隐性因素。我尤其欣赏它提出的“任务拆解黄金比例”理论,这个概念非常实用,它教我们如何将一个庞大的、让孩子望而生畏的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容易完成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给予恰到好处的肯定,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激励循环。我试着用书中的方法来应对孩子不肯写作业的场景,效果立竿见影。那种过去拉锯战般的争吵场景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合作和清晰预期的良性互动。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而具有权威性,但又不失温暖,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思维升级,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也更加成熟和全面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对自身教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重塑。它不只是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我以前总是急于求成,恨不得孩子立刻就能展现出“优秀”的特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专注力”和“学习动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强迫来的专注往往是无效的,真正的持久力来源于内在的兴趣和对掌控感的体验。书中提到了好几个关于环境创设的建议,比如如何优化孩子的学习空间,使其成为一个“专注力磁场”,而不是一个充满干扰源的战场。这些细节的关注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育实践经验。每当我在实践中遇到困惑,翻开书的某一页,总能找到精准的答案和对应的解决方案。它给我提供了一种更长远、更具生态系统的育儿观,不再纠结于一时的分数或表现,而是着眼于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和心性。这种宏观的视野,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家长们量身定制的“救星”!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的,没想到它带来的改变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意力缺失”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追溯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和环境因素。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在耳边耐心指导。特别是其中关于如何识别孩子“假性分心”和“真性疲惫”的那几个章节,我茅塞顿开,以前总觉得孩子是故意的,现在才明白很多时候是我们误解了他们的信号。书中提供的那些操作性极强的日常小工具和游戏设计,简直是信手拈来就能用起来,比如那个“五分钟专注挑战”,我们家那个原本像个小旋风的孩子,竟然真的能安静地坚持下来,那种成就感,作为家长真的无与伦比。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让我们看到了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希望,不再是靠吼叫和惩罚,而是靠理解和巧妙的引导。这种基于积极心理学和儿童发展规律的建议,让整个育儿过程都变得更具掌控感和乐趣。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克制与力量感。它没有使用太多花哨的术语,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讲述那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育儿哲理。对于“让孩子做事不拖拉”这一主题,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创新的“时间感知训练法”,它不是机械地使用计时器,而是通过让孩子参与到“估算时间”和“回顾时间消耗”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他们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这一点,对于处于抽象思维发展初级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里程碑啊!我尝试着和孩子一起玩“猜猜这个活动需要几分钟”的游戏,结果他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活动顺序。这种从“被动服从”到“主动规划”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核心的收获。它教会我,最好的教育是隐形的,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优秀范本,逻辑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它不像一本零散的育儿笔记,而更像是一套完整、系统的能力培养课程。从最基础的生理基础分析(比如睡眠和营养对注意力的影响),到中级的技巧应用(如情绪调节与任务启动),再到高级的家庭氛围营造,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坚实可靠。对于那些追求科学、严谨育儿理念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书中引用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尽,每一个案例都仿佛能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这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实践的意愿。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路径图,告诉我们如何从“焦虑的旁观者”转变为“高效的引导者”。读完之后,我不再感到在应对孩子的各种小状况时手足无措,而是有了一套可以随时调用、并且经过验证的“工具箱”。这种知识体系带来的安全感和效能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