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
定价:35.0元
作者:王春永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5325606
字数:25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也是容易犯错的老师
引自香港三联的口碑好书
心理学经典案例+成长中实际问题
超实用、不枯燥的科学教子宝典
亲爱的父母,请记住:“儿童需要的**不只是吃的东西而已。——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
内容提要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很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但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就给孩子贴上成人世界的标签。要帮助孩子,家长不能从人品、从思想去看待孩子的心理脆弱问题,首先必须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先去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难关。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王春永,男,畅销书作家。70年代出生,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现居深圳。在海外和大陆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博弈论的诡计》《图说三国演义100名言》《图说庄子100名言》《原来如此:问题背后的心理学》等。
序言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在重复一些老生常谈的“好习惯养成”或“积极引导”,但王春永的这部作品,明显高出了一个层次。它更关注的是亲子关系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力学,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行为的矫正上。它深刻地探讨了父母投射的阴影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这一点非常震撼。作者并没有指责父母,而是以一种理解的姿态,邀请我们正视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卸下不必要的道德包袱。例如,书中分析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孩子发火”,并将其归因于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无疑是为无数感到内疚的家长提供了心理上的出口。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疗愈和升级。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坚韧、更有同理心的内在自我,这个自我,才是能给予孩子最稳定力量的源泉。它像是一次深呼吸,让我从日复一日的琐碎和疲惫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这场为人父母的旅程,并更加珍视其中的每一个互动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层次感,它没有一股脑地抛出所有复杂的心理学名词,而是循序渐进,从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入手,逐步过渡到实际的日常互动技巧。这种由内而外的解析逻辑,让人感到非常受用和信服。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批判性聆听”对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我常常只是在“听”孩子说了什么,但从未真正“听见”他们没有说出口的需求和恐惧。作者建议我们练习“复述式倾听”,即用自己的话反馈给孩子,确认我们理解无误,这小小的一个动作,极大地增强了沟通的质量。我尝试在孩子表达委屈时,先停顿,然后说:“所以你的意思是,你觉得很不公平,对吗?”孩子瞬间就放松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是真正试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更重要的是,它教我们如何更好地“成为”一个能被孩子信任和依赖的成年人。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让你在面对各种育儿难题时,不再慌乱失措,而是能从容不迫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着实让我在育儿的路上收获颇丰,它仿佛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许多我过去模糊不清的角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这一点上,给出了许多极具操作性的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情绪接纳”的章节,过去我总习惯性地压制孩子的不满,认为“大哭大闹”是不懂事的表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情绪本身都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和处理。我开始尝试去描述和命名孩子的情绪,比如告诉他们:“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这种简单的承认,似乎瞬间就软化了原本紧张的对抗氛围。书里提出的很多小技巧,比如“停顿三秒再回应”,极大地改善了我与孩子沟通时的冲动性,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吵。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父母自身的心理调适,提醒我们,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才能真正做到平和地面对孩子的“熊孩子”时刻。这本书并非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工具箱,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家长,而是拥有了一个可靠的智囊团在身边指导。读完后,我明显感觉到家庭氛围变得更加松弛和理解,亲子关系中的“火药味”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厚的连接感。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全是掏心窝子的话。它大胆地揭示了许多为人父母者心照不宣的“育儿陷阱”,比如过度保护如何扼杀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完美主义”父母如何将自身的未竟之梦强加给下一代。书中关于“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那部分,尤其触动了我。我一直以为,包办一切就是爱,但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说明,当我们剥夺了孩子体验失败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培养一个未来更无助的人。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手,哪怕孩子把牛奶洒了一地,我也强忍住立刻去擦拭的冲动,引导他自己拿抹布。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当孩子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骄傲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夹杂着一些幽默的自嘲,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放松心情,意识到做父母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成长的过程,不必苛求自己成为什么“超人父母”。这种松弛感,恰恰是当代高压育儿环境下最稀缺的养分。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颠覆性重塑”。它挑战了我过去根深蒂固的一些固有观念,特别是关于“奖惩机制”的讨论。我过去深信不疑的“做好了奖励,做不好惩罚”的二元对立模式,在这本书里被系统地解构了。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外部奖励如何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并提出了用“自然后果”和“修复性沟通”来取代单纯的奖惩。举个例子,孩子因为不好好写作业而被禁止看电视,这属于外部惩罚;而这本书引导我思考,如果因为不写作业导致作业被老师批评,这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学习反馈,家长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理解这个“后果”,而不是加上一个额外的、人为设置的“惩罚”。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从一个“执法者”的角色,慢慢转变为一个“教练”和“引导者”。此外,书中对于“界限设定”的论述也极其精妙,它强调界限不是限制,而是爱的容器,是给孩子安全感的锚点。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反思和家庭情境的对应,这本书已经成了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可以翻阅,寻找应对当下困境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