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陪孩子一起成长:CCTV首席心理专家为万千父母量身打造的亲子教育读本 |
| 作者 | 李子勋 |
| 定价 | 32.80元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83706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李子勋为中国父母量身打造的亲子教育读本。 本书从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告知读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里发生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如何去解决。本书讲解了大量的个案,涉及了一些后现代的家庭育儿与社会育儿的思想,并增加了对儿童智力培养的新观点;同时设计了一些漫画,使本书通俗幽默,增强读者的记忆与阅读的快乐。 一本书读懂孩子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长。 |
| 作者简介 | |
| 李子勋,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心理专家。《心理月刊》《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杂志专栏作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较早将心理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心理学家。是受读者、观众关注的心理学专家。 著作包括:《陪孩子长大》《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心灵飞舞》《幸福从心开始》《问问李子勋》,作品累计超过100万册。 |
| 目录 | |
| 章读懂孩子的内心 1给孩子荫蔽,也要给孩子自由 / 003 2容忍孩子输在起跑线 / 007 3让孩子自然长大 / 012 4过度保护让孩子陷入成长困境 / 016 5教育之前先建立良好关系 / 020 6有效互动比正确的教育更重要 / 025 7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 029 8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犯合适的错误 / 034 9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 / 039 10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 044 11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 / 051 12给孩子三个美好的假定 / 056 第二章营造成长的环境 1强弱 ——母亲更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 063 2倾斜 ——平衡是家庭关系原则,倾斜也是一种平衡 / 065 3平衡 ——“母子同盟”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 / 067 4恋母 ——绕过“母子同盟”读懂家庭关系 / 069 5分裂 ——儿童神经症的诱因之一 / 071 6获益 ——情绪障碍是孩子内心对家庭对立的一种逃避 / 073 7成长 ——别让家庭的期望成为孩子的负荷 / 075 8交流 ——无效的交流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却带给孩子压抑 / 077 9矛盾 ——寻找隐藏的和谐,把教育隐藏在爱的木马中 / 079 10束缚 ——父母的失望与抱怨,弱化了孩子成长的动力 / 081 11无奈 ——在心理学无法解决矛盾时,不妨引发家庭对未来的期待 / 083 12示弱 ——重建家庭的交流模式,转移孩子的情感需要 / 085 13竞争 ——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竞争,是两种家庭文化传承的竞争 / 087 14第三只眼 ——让父母从关心对错转向关注彼此间的共性 / 089 15关爱 ——以爱的名义压制孩子的天性 / 091 16禁忌 ——不守家庭规则的“捣蛋者” / 093 17依赖 ——孩子出现适应障碍,源于家庭功能失衡 / 095 18中立 ——每个家庭都是独一的,没模板可套 / 097 19期待 ——“望子成龙”何尝不是对父母的心理补偿 / 099 20化蝶 ——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 101 21学习 ——学习不是判断孩子的标准 / 103 22恐惧 ——忽视症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 / 105 23过渡期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 107 24逆反 ——冲突越厉害,其实对父母越依赖 / 109 25对策 ——给过渡期的孩子一些“行为紊乱”的权利 / 111 26盲人骑瞎马 ——陪孩子一起走出“过渡期” / 113 27对抗 ——自尊是孩子的灵魂之杯 / 115 28逃学 ——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孩子,他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 / 117 29强大 ——孩子用病症维持家庭假想的和平 / 119 30恻隐 ——以示弱获得父母之爱 / 121 31移情 ——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胜于理论或技术 / 123 32剥削 ——警惕心理医生的移情 / 125 33点金之语 / 127 第三章引导孩子的行为 1“打孩子”的学问 / 131 2方法好一切都好? / 135 3宽松教育是与非 / 139 4红脸与白脸 / 143 5一诺重于泰山 / 146 6教育也要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 150 7实践出真知 / 153 8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 156 9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 161 10有其父必有其子? / 166 第四章读心术实战技巧 1谁和谁坐 ——通过位置判断关系格局 / 173 2从家谱图中看问题的前因后果 / 178 3不要重复别人的治疗 / 183 4避免被家庭问题催眠 / 188 5心理医生的法宝——提问技术 / 192 6咨询中的技术——假设 / 197 7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父母的问题的再现 / 202 8身心症状有时只是为了安全 / 207 9关注是一种强化 / 211 10代币疗法 / 215 第五章经典重读 1重返童年,认识自我 ——解读《重返童年时光》 / 221 2接纳孩子,有如接纳婚姻 ——解读《不听话的女儿》 / 224 3父母关系稳定,才有孩子成长的平稳 ——解读《三角中的孩子》 / 226 4不要戴着“眼镜”找问题 ——解读《代罪羔羊》 / 228 5每个家庭都有多种可能性 ——解读《家庭的故事》 / 230 6问题构成的系统比问题是什么更重要 ——解读《不停洗手的孩子》 / 232 7有多少问题是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而产生 ——解读《现代家庭故事》 / 234 8夫妻间交流的方式比内容更重要 ——解读《家庭谈判》 / 236 9让孩子玩还是限制孩子玩 ——解读《谈“玩”的重要性》 / 238 10家庭是一首无言的歌 ——解读《无言之歌》 / 240 |
| 编辑推荐 | |
| 一本书读懂孩子的心,一起体验快乐成长 CCTV首席心理专家为万千父母量身打造的亲子教育读本 朱永新 周国平 孙云晓 李镇西 卢勤 联袂推荐 双色印刷,阅读体验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我感觉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地指引着父母如何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它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不会让你感到内容过于庞杂而无从下手。从基础的了解孩子心理的建立,到具体问题(比如情绪管理、学习习惯养成等)的拆解,每一步的推进都显得水到渠成,层层递进。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个重要观点后面,都会附带一些实用的操作清单或者思考题,这不仅仅是让你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强制性地引导你去思考:“我的情况如何应用这个原则?” 这种高度的互动性和实践导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它迫使我停下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将书中的理念与我自身的育儿实践进行对接和反思,让阅读变成了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评分坦白说,我最开始对这类“专家指导”的书籍是抱有一点保留态度的,总觉得高高在上的理论可能不适合我们家这种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然而,这本书的整体语调却出奇地接地气,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长辈在 মৃদু声细语地分享心得。它用非常平实、贴近生活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典型场景,读起来让人频频点头,仿佛作者就在我们身边,感同身受地理解着我们做父母时那些无助和困惑的瞬间。这种“同理心”的构建,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先让你感受到“我理解你的难处”,然后再循循善诱地给出建议,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们作为读者的抵触心理,更容易让人心甘情愿地去接纳和尝试新的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柔和又不失活力,那种温馨的氛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书店里随便翻阅,但光是看到封面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能给我带来慰藉和指引的书籍。书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品味,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让人觉得里面的内容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非常可靠的。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这对于一个喜欢沉浸在阅读中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我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快点翻开它,去探索封面所预示的那种关于亲子之间和谐与理解的旅程。那种期待感,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惊喜的礼盒,让人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好奇心。总而言之,从外观上看,这本书就已经成功地在第一时间建立起了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让人愿意走进它所构建的世界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种精细的打磨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对这本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排版布局,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我注意到有些章节的开头,会用一些特别设计的插画或者引文小标,这些小小的点缀,为相对严肃的教育主题增添了一丝灵动和趣味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装订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实,即便我经常带着它到处跑,翻阅得比较频繁,书本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让它非常耐用。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和重视,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侧面反映了内容的深度和价值,让人更加确信自己没有选错。
评分从内容传递的“感觉”上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和力量的结合。在这个信息爆炸、焦虑横行的时代,育儿的压力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总觉得自己在与看不见的“标准”赛跑。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它强调的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发展节奏”,倡导的是一种更为松弛、更注重内在连接的教育观。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灵丹妙药”,相反,它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命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读完之后,我不是感觉自己掌握了多少新的技巧,而是感觉自己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转变——那种因为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产生的紧绷感,被一种更具耐性和接纳态度的从容所取代。这种心性的成熟,比任何技巧都来得宝贵,它让整个育儿过程从一场战斗,慢慢变成了一场值得细细品味的陪伴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