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定价:28.00元
作者: 张剑萍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6040112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不只是在物质上花点钱这么简单。很多家长拼命挣钱让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情感、智慧、时间、精力却都远远不够。爱的形式重要,内容更重要,对许多人来说形式居多,但内容不够。 教育是一种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穷养富养的意图都是爱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无原则的营造成长的条件。穷养不能抹?孩子的自信,养窄了孩子的胸怀;富养也不能无限扩大孩子的欲望,让他忘了量入为主的基本,重要的是富养其精神。归根结底,穷养富养不如用心养,用爱养。
内容提要
穷养不能抹掉孩子的自信,养窄了孩子的胸怀;富养不能让孩子的欲望无限扩大,忘了量入为主的基本。重要的是富养其精神。
城市里条件好的家庭,没必要让孩子天天晴窝窝头;农村里条件不好的家庭,更没必要不惜血本让孩子天天山珍海味。
在穷养中磨炼男孩的品性,而女孩的品质培养也要穷养;在富养中丰富女孩的情感,而男孩的内心也需要精神食粮。
沐浴着父母爱心浸润的智慧,孩子的内心必将开出幸福的花朵,终将在未来世界里展示美好心灵的一扇扇窗户。
不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翔龙、飞凤,让孩子做个在草原奔驰的驯鹿、活泼快乐的猕猴、威武而善良的大象,不也很好吗?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剑萍(Naomi Zhang),美籍华人,现居纽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任美国岛公立学校汉语教师、美国外国语委员会会员、美国大学部会员、中文教师协会会员、长岛外语教师协会会员。曾供职于世界500强企业IBM,对女性的职场生存哲学有深刻感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对当代女性的母亲角色、孩子教育更有亲身体验。著有《幸福女人不抱怨》《女人要对幸福建立产权》等作品。
文摘
我之所以引用这个故事,实是缘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已经异化,正误导着众多家长。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家长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越来越丰裕的物质生活,加之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诸多“4-2-1”的独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宝贝,受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共同关爱,集6位长辈万般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于当年生活困难,觉得子女受了苦,心中总是怀着愧疚之情,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孙辈进行物质补偿,千方百计地宠爱甚至溺爱孙辈,无原则地满足其物质需求。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欧外溺爱造成的苦果。由于长辈的溺爱,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理念。他们追求、不珍惜金钱、不懂得节俭、不尊重长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
成千上万的“森茉莉”们,如果离开了长辈的呵护,是否还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实在令人担心。千万不要“富养”孩子,溺爱儿女,而要教会他们做人、生活,照顾自己及他人。否则,爱他就变成了害他。
在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所要表达的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在探讨“界限”的设立上非常有见地。很多人一提到“爱养”,就容易滑向溺爱的误区,但作者似乎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区分。她没有提倡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强调了“有边界的自由”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她关于“尊重差异”的论述,现代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总想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却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本书鼓励我们去观察,去倾听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声音,而不是用成人的价值观去套用和裁剪。这种尊重,在我看来,正是“爱养”最核心的体现——爱他们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爱我们期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后续内容更加期待,希望它能提供更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在驱动力的实用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亲子互动中的那些微妙瞬间时,让人感同身受。比如书中提及的关于“有效倾听”的技巧,它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话”,更是要穿透语言背后的情绪和未表达的需求。我发现自己过去在跟孩子交流时,常常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真正地停下来感受他们的世界。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这些做家长的盲点和惯性思维。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马上跳出来的救火队员,而是一个能够安静地陪着他一起面对困难的盟友。这种强调“在场感”和“情感连接”的理念,对于那些忙碌于工作、常常感觉与孩子渐行渐远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高质量陪伴”的真正含义,并非时间长度,而是心意是否相通。
评分拿到书后,我首先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数据和专家语录,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分享她的心路历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自己过去的一些育儿习惯,那些无意识的焦虑和控制欲,其实很多时候是源于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把焦点从“如何改造孩子”转移到了“如何完善我们自己”上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作者并未鼓吹“做情绪稳定的父母”,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父母在面对挫折时的真实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自我觉察来修复亲子关系中的裂痕。这种真实感,让书中的建议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感觉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死板的流程图,而是一个可以随时调整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正确的方向。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但文字的冲击力却不小,光是书名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在琢磨育儿这件事,市面上各种“宝典”看得我眼花缭乱,什么科学喂养、精英教育,听起来都像是要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把我塑造成完美的父母。然而,这本书的标题却像一股清流,直接点出了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本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更温暖、更人性化的视角,而不是那种冰冷的、指标化的育儿指南。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放手”与“引导”的智慧,毕竟,养育孩子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陪伴,而不是一场短期的冲刺赛。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在物质条件和知识积累之外,真正能滋养孩子心灵的是什么。我比较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的。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不会教我如何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但或许能教我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丰盈的内心世界,这比任何名校录取通知书都来得珍贵。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松弛感”。在充斥着各种“内卷”育儿焦虑的当下,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休憩之所。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想去制定更严格的计划、更精细的日程表的书,而是让你愿意放慢脚步,深呼吸,重新校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作者的观点非常成熟和圆融,她平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操作的差距。例如,她会坦诚地谈论父母的疲惫和限制,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完美。这使得书中的建议更具可信度和可持续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去除了不必要的外部压力,把关注点拉回到最核心的家庭动力学上来——那就是父母是否能够以一种健康、充满接纳感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心中的那根紧绷的弦,放松了不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也多了一份平和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