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弘《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9787512707023赵丽荣著

正版弘《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9787512707023赵丽荣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丽荣著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自律培养
  • 德国教育
  • 家庭教育
  • 育儿经验
  • 赵丽荣
  • 正版图书
  • 儿童教育
  • 行为习惯
  • 成长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07023
商品编码:2952671943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

定价:32.00元

作者:赵丽荣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2707023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风靡台湾的华人亲子家教经典之作!★诚品书店2012年度名★金石堂2012年度TOP10★台湾何嘉仁、纪伊国屋畅销榜在台湾每一辆捷运巴士上,都能看到这本书的身影!洪兰、李伟文、小熊妈……每一位活跃在一线的台湾教育家与亲子作家都倾心折服!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如此强大的民族性,从何而来?答案是:教育。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教!看62条德式自律教养,如何教出自律好孩子!

内容提要


62条德式教养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
自律规则1: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
自律规则2:学习如何争辩,是成长的步
自律规则3:学习爱与被爱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自律规则4: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
自律规则5:教育孩子:社会没有*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


你头大的教养问题,德国妈妈这样教: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德国妈妈教养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孩子花钱如流水?
→给孩子的耶诞礼物——对账本!多花的钱,就扣回来!教会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

★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
→说定时间,绝不妥协!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我的孩子恋爱了?
→德国妈妈尊重孩子的爱情,因为学习爱与被爱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

目录


PART 1能力大于成绩——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

01学着探索、闯荡的孩子才会坚强 / 2
溺爱不是爱,要让孩子健康成长
德式自律教养1:孩子像花也像大树,需要呵护更要历练
02成绩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6
死知识和活能力,都是学习
德式自律教养2:既要学业好,更要能力强
03宠物是好的老师 ——教会孩子热爱生命、付出爱心 / 11
和动物相处,就是一种学习
德式自律教养3:从小能和动物相处,长久就能和他人相处
04拥有柔软的心——关怀弱势,善良比金子更可贵 / 15
照顾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德式自律教养4:让孩子从小有颗金子般的爱心
05为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训练孩子的逻辑思辨能力 / 20
动脑筋想想,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德式自律教养4: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
06在餐桌上学礼貌——让孩子自己吃饭 / 24
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培养孩子的礼仪
德式自律教养6: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为成功奠定基础
07试着放手——学习独立的堂课 / 29
自己能够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帮助
德式自律教养7: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08环保,不只是口号!——就从生活中做起 / 33
让孩子从小知道爱护环境、保护自然
德式自律教养8:环保教育,从日常生活做起
09相信孩子的感受与判断力——让孩子自己做主 / 37
为什么要替孩子做主?孩子说不冷就不冷
德式自律教养9: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PART 2身教重于言教——德国父母教养铁律
01孩子花钱如流水?——教育孩子:不必要的花费,就是浪费 / 42
几块钱也是浪费!
德式自律教养10:再怎么富裕,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02培养阅读习惯——就从出生开始 / 46
认识世界的块基石,就靠阅读
德式自律教养11:阅读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
03负责的步——告诉孩子,这是你的责任 / 50
孩子出了问题,自己要负责
德式自律教养12:跌倒了自己站起来
04以身作则——“守规矩”从过马路做起 / 54
闯红灯是小事吗?再小的事也要以身作则
德式自律教养13: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05德国妈妈这样教守时——一分或一秒都算迟到 / 58
迟到一分钟,也要向孩子道歉
德式自律教养14:为了孩子,父母必须学会守时
06说到做到!——对孩子守信,可不是随便说说 / 62
妈妈,你说话不算话……
德式自律教养15:父母说话算数,孩子才会守信
07成为图书馆常客——阅读是浪漫的教养 / 66
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
德式自律教养16: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感受乐趣
08音乐是好的情绪稳定剂 / 70
家里弥漫美妙的音乐,是让孩子喜欢音乐的好方式
德式自律教养17: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父母喜欢,孩子就会喜欢
09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 / 74
孩子的教育,成也家长、败也家长
德式自律教养18:不要在孩子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

PART 3尊重优于——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
01“爱”无敌!——爱孩子,就让他知道 / 80
“我不是捡来的……”妈妈爱我吗
德式自律教养19:爱要大声说出来,让孩子知道
02父母不是 / 85
居高临下、大声训斥、缺乏耐心,只会让孩子充满压力
德式自律教养20: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相互尊重
03自主学习——让创造力、思考力、想象力一次到位 / 89
替孩子制订学习计划,也犯法吗
德式自律教养21:不干涉,多鼓励,让孩子自主学习
04孩子也有尊严——不是孩子不成器,是教育出问题 / 93
德式自律教养22: 即使孩子犯错,也不能随便训斥
05孩子成长的步——学习如何争辩 / 97
顶嘴是孩子走向成人的重要一步
德式自律教养23: 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
06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的发言权 / 101
对孩子说话时,要半蹲,眼睛对视
德式自律教养24: 尊重孩子的发言权,理解孩子的想法
07没有天生的父母——学习向孩子认错 / 104
父母写悔过书向孩子道歉
德式自律教养25:应该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伤害
08爱与被爱是可贵的能力 / 108
在德国,孩子谈恋爱是一件好事
德式自律教养26:尊重孩子的“爱情”
09孩子犯错,应该体罚吗 / 113
孩子犯错绝不纵容
德式自律教养27:缺少体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PART 4吃苦好过吃补——适度“磨难”是对孩子好的锻炼
01魔鬼教育的真谛——磨炼孩子的勇气 / 118
磨炼孩子非凡的勇气和胆量,才能保护自己
德式自律教养28: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
02做家务赚零用钱——体会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 122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从六岁开始做家事?
德式自律教养29:不让孩子做家务,是害孩子而不是爱孩子
03能吃苦的孩子幸福——能吃苦,才有本事享受幸福! / 126
德式自律教养30: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黑暗面,学会自我保护
04体验饥饿——孩子才懂得“珍惜” / 130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德式自律教养31:德国人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
05再试一下——多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 / 134
给孩子的成人礼:尝试一个人旅行
德式自律教养32:次做不好,就多试几次
06肯定孩子的优点——也别忘了检讨缺点 / 138
父母先检讨,才能引导孩子自行检讨
德式自律教养33: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
07从错误中学习——让孩子记取教训 / 142
孩子丢三落四?德国妈妈教养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德式自律教养34: 让孩子多吃点苦,长大后就不会受苦
08多动一点,少穿一点——健康宝宝是这么养来的 / 146
衣服穿少一点不容易感冒
德式自律教养35:少量的衣物能保暖,大量的衣物是负担

PART 5规则大于宠爱——宽容而不纵容,建立规则比说教更有效
01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宽容而不纵容 / 152
让孩子按照协议行事,才是关键
德式自律教养36:订了规则,就要坚持遵守
02让孩子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 / 156
在德国,崇尚自己动手
德式自律教养37: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长不要帮忙
03坚守原则——约法三章,毫不妥协 / 160
对待孩子,有两个原则:事先约法三章,事后毫不妥协
德式自律教养38: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会遵守规则
04理性的行为——从建立孩子的规矩做起 / 164
亲爱的孩子,不按照规则,就得承担责任
德式自律教养39:建立“能与不能、可以与不可以”的概念
05凡事都有“先来后到”——教出守秩序、懂礼貌的孩子 / 168
小孩抢玩具,怎么办?
德式自律教养40:社会上没有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06晚上八点半上床睡觉——良好的睡眠习惯养出健康好孩子 / 171
父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妥协
德式自律教养41: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07学敲门——生活礼仪的堂课 / 174
没有人会因为表现得有礼貌而出错
德式自律教养42:礼貌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

PART 6放养优于圈养——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怎么教出好孩子
01独立,从小教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 180
依赖母亲是一个错误
德式自律教养43: 教育孩子独立,不能舍不得
02从小教起,从小事入手——培养性格好的孩子这样教 / 185
培养性格,从两“小”开始
德式自律教养44:培养好习惯,就能培养好性格
03宽容待人——教孩子学会原谅 / 189
到底谁对谁错呢?“原谅”就是解答
德式自律教养45:告诉孩子,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
04孩子要多鼓励,不要常训斥 / 192
孩子,你不笨,只是还没有学会而已
德式自律教养46:十分是进步,一分也是进步
05成长的心灵肥料——鼓励会让孩子勇于战胜挫折 / 196
跑倒数第五名已经很不错了
德式自律教养47:鼓励和肯定是成长必需的雨露和阳光
06培养自我意识——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 200
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拒绝大人的要求
德式自律教养48:如果孩子大声说“不”,应该为他开心
07让孩子学会表现自我、传达热情 / 204
教孩子敢于站出来、敢于唱出来、敢于说出来
德式自律教养49:不要将谦虚与表现自我混为一谈

PART 7自由大于限制——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发展才会无限大
01“妈妈,我不要跟别人比较!”——切记!每个孩子都是的 / 210
将两个孩子的优缺点做比较,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德式自律教养50:看到自己孩子的特点,也要看到别人孩子的特点
02贬低孩子,会让孩子的自信归零 / 214
不要贬低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
德式自律教养51:不要把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
03顺着个性养——孩子也要因材施教 / 217
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德式自律教养52:避开“父母主导”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较式”的教育方法
04给孩子空间——学习成长、对自己负责 / 220
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于侵犯孩子的自由
德式自律教养53:多给孩子自由空间,让其学会对自己负责
05亲近大自然——放养的孩子,眼界更开阔 / 223
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德式自律教养54: 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
06让孩子做决定——学会自己负责 / 226
让孩子自己做主,培养主见
德式自律教养55: 做决定前要思考,做决定后要负责

PART 8自制甚于控制——从小建立理财观,教会孩子存到桶金
01不给孩子太多零用钱——教育孩子富而不奢 / 232
让孩子从小学会管理零用钱,长大才会支配自己赚来的钱
德式自律教养56:与其多给钱,不如教孩子学会如何用钱
02二手市集体验——让孩子学习交易常识 / 235
举办儿童旧货市集,让孩子体验买卖过程
德式自律教养57:重要的不是能赚多少,而是学到多少
03游戏中,也能学习节约 / 238
德式自律教养58:在游戏时浪费,现实生活中也会浪费
04为孩子开立银行账户——从小学会金钱规划 / 241
两岁就帮孩子开户?储蓄要从小开始
德式自律教养59: 拥有自己的账户,存自己的零用钱
05发红包VS对账本的理财观——教育孩子“记账力量大” / 244
孩子的圣诞礼物:对账时间到了,把你的账本拿出来吧
德式自律教养60:让孩子知道,多花的钱是属于父母的
06学习控制欲望——告诉孩子:花每一分钱都要考虑 / 249
德式自律教养61:告诉孩子:乱花钱是欲望的放纵
买东西前要想清楚,钱花完了不能再要
07带孩子去银行存钱——感受储蓄的氛围 / 252
带孩子去银行,关键不是存多少钱,而是培养储蓄意识
德式自律教养62:小时候乱花钱,长大就不懂得节俭

作者介绍


赵丽荣
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在海内外多家专业媒体发表多篇论文。

爱立方专家顾问团
王涛: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规矩和爱》作者
叶舟: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孙玉梅:亲子作家 《再忙也要做个好妈妈》作者

文摘


序言



《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一份关于成长,关于责任,关于爱与自由的探索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当信息爆炸、诱惑丛生,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格,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负责任、内心丰盈的人?《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冰冷刻板的育儿手册,而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一次关于“如何真正地教育孩子”的温情对话。它不仅仅关乎“自律”这两个字,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德国妈妈们在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人文关怀。 本书以一位中国妈妈的视角,记录了她在德国生活期间,观察并学习德国妈妈们育儿的点滴。这些记录并非流水账式的堆砌,而是带着审视和思考,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提炼出其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德国教育的观察报告,更是一本关于爱与责任的深度剖析,一本关于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与规则中找到平衡的实践指南。 自律的真谛:不是压抑,而是赋能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自律”常常与“克制”、“严苛”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一种剥夺孩子快乐的手段。然而,《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所呈现的德国妈妈们的教育方式,却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她们眼中的自律,并非是强制的压抑,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一种赋能孩子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 书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主动收拾玩具,在用餐时安静等待,在学习时专注投入,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折射出深厚的教育功底。德国妈妈们并不总是事事亲力亲为,她们更倾向于给孩子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界限,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这种“放手”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而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如,关于“收拾玩具”这一日常小事,德国妈妈们并非强迫孩子一次性将所有玩具收好,而是会引导孩子认识到“玩”与“收拾”是游戏的一部分。她们可能会与孩子一起,设定一个“收拾时间”,或者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收拾过程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她们会尊重孩子在收拾过程中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完美,也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收拾玩具并非是一种惩罚,而是对自己的游戏空间负责,也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表现。 书中还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德国的家庭,规则往往清晰而具体,例如“吃饭时不能玩玩具”、“睡觉前要刷牙”等等。这些规则并非僵化的命令,而是经过家庭成员共同讨论,甚至由孩子参与制定的。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德国妈妈们不会进行无休止的责骂,而是会平静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例如,如果孩子因为贪玩而错过吃饭时间,那么他们可能就需要等待下一餐。这种“后果承担”,是孩子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联系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责任感的关键。 独立与自由:在边界中生长 德国教育理念中,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尤为重视。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德国妈妈们如何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早期的“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独立性的培养会延伸到学习、社交、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德国的父母会鼓励孩子自己规划学习时间,自己管理零花钱,甚至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独自出门探索。这种“信任”,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和独立人格的基石。 然而,独立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德国妈妈们深知,真正的自由,是在规则和边界内的自由。她们不会为了所谓的“自由”而牺牲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也不会允许孩子因为“自由”而侵犯他人的权益。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妈妈们在孩子表达不同意见时,会认真倾听,给予尊重,但当涉及到原则性问题时,她们会坚定地维护家庭的规则和界限。 例如,当孩子想要做某件父母认为不合适的事情时,德国妈妈们不会简单地否定,而是会引导孩子思考这样做的后果,与孩子一起商量可行的替代方案。这种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学会在约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她们明白,过度的限制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欲,而完全的放纵则可能让孩子迷失方向。 责任感: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责任感,是自律的升华,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深入探讨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更体现在对家庭、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 书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到参与家庭的决策,孩子们逐渐学会为家庭做出贡献,理解“家”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德国妈妈们也常常引导孩子关注更广泛的世界。她们可能会带孩子参观公共设施,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活动,或者与孩子一起讨论社会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公共意识”,理解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并学会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尽一份力。 书中提到的一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德国的父母很少会直接给孩子“奖励”,而是更倾向于强调“努力”和“付出”的价值。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会夸奖孩子的努力和坚持,而不是直接用物质奖励来激励。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行动的意义在于过程和收获,而不是外部的诱惑。 细节中的智慧:耐心、尊重与爱 《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它渗透在德国妈妈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她们的耐心,是在孩子反复尝试却屡屡失败时的不放弃;她们的尊重,是在孩子表达不满时的认真倾听;她们的爱,是在给予孩子独立空间的同时,始终存在的温暖的目光。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德国妈妈”的育儿观,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中国父母们去思考,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汲取这些普适性的教育智慧。它提醒我们,教育并非一场追逐分数和名次的竞赛,而是一场陪伴孩子成长,塑造品格,点亮心灵的旅程。 阅读《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你会发现,教育孩子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多么昂贵的物质投入。最关键的,是父母能否以一颗开放的心,去观察,去学习,去实践,并且,最重要的,是用爱去浇灌。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懂孩子,也更懂自己的教育世界。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德国妈妈”,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爱与教育的父母。它所倡导的自律,并非冰冷的纪律,而是温暖的引导,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坚实的内在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规则”和“界限”的重新定义。很多家长都头疼于孩子没有规矩,但我们自己往往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规则立得太多、太死板,或者说,规则的执行者——也就是我们自己——总是在情绪上来时打破自己设定的框架。这本书非常犀利地指出了这一点,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人,而是教我们如何在保持爱意的同时,坚定地维护那些必要的底线。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后果承担”的部分,作者用很多德国家庭的真实案例来佐证,什么叫“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比如,如果孩子选择不穿外套出门,那么他自然会感受到寒冷,这就是最直接的教育。相比之下,我们过去总喜欢把“不穿外套就不许看电视”这种不相干的惩罚堆砌在一起,反而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只知道害怕,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清晰、透明的因果关系,对于培养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预见性,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学习是刻在骨子里的,比死记硬背管用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感觉,作者没有用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来压人,而是从非常日常的场景入手,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氛围里。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关于“收拾玩具”的例子,当时我简直拍案叫绝。我家那位小祖宗,玩具散落一地比打完仗还惨烈,我每次吼叫着让她收拾,结果往往是以我气喘吁吁地收场。这本书里讲的那个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而是设计了一套“小任务”和“小奖励”的机制,让我茅塞顿开。它强调的不是“必须服从”,而是“自愿参与”,这中间的微妙差别,却是塑造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所在。我尝试着用了书里提到的那个“三分钟游戏法”,效果立竿见影,虽然不是一下子就完美了,但孩子的眼神里明显多了些主动性,而不是应付差事的那种敷衍。这种从微小处着手,逐步建立起孩子责任感的教育理念,比我过去那些“一言不合就罚站”的土法子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感觉手里的这本书真是一本“实操手册”,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评分

这本书对于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和责任感有着非常系统和务实的指导,尤其体现在对“我的事情我自己负责”这一理念的贯彻上。很多欧洲家庭的教育理念都强调孩子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而这本书把这种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它不是简单地给孩子列一个时刻表,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比如使用颜色编码的日历、分阶段的任务卡片等等。我尤其喜欢它对“拖延症”的分析,指出拖延往往源于对任务的不清晰和对完成后的自我奖励机制缺失。我们家过去的做法是,只要孩子没完成,家长就接手,或者用物质奖励来“贿赂”他。这本书则鼓励我们和孩子一起“可视化”任务的完成路径,并且奖励的重心要放在“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完美的结局”。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不再感觉自己像一个时刻紧盯孩子的“监工”,而是转变成了一个更有条理的“项目经理”,帮助孩子管理好他自己的“人生项目”。这本书的厚度,与其说是文字的堆砌,不如说是经验的沉淀,它真的改变了我对“自律”这个词的理解。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都在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那么这本德国家庭教育理念的书,则是在教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管理我们作为父母的焦虑和控制欲。书中多次提到“放手”的重要性,这对我这个控制欲比较强的妈妈来说,简直像一记警钟。作者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错误是学习的门票”,我过去总是想方设法帮孩子扫清所有障碍,生怕他摔跤、生怕他搞砸了考试。结果,孩子在遇到真正有挑战性的事情时,表现出的不是努力,而是退缩和逃避,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反正妈妈会来帮我搞定。”这本书引导我把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从“替他做”转移到“陪着他试”。我开始允许他在做手工时把胶水涂得到处都是,允许他在搭积木时让它瞬间崩塌,然后引导他分析哪里出了问题。这种“容错率”的提高,不仅让孩子变得更勇敢,也大大减轻了我自身的精神内耗,真可谓是双赢的策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注重“长期主义”的培养,这和我过去只盯着眼前小问题的教育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承认,在孩子半夜哭闹、不肯睡觉的时候,我最想要的解决方案是“立刻马上安静下来”。但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去探讨睡眠仪式的重要性,它把睡前的那半小时描述成了一天中最重要的“情感联结时间”。它强调的不是强行压制孩子的玩闹心,而是通过建立一套稳定、可预测的睡前程序,让孩子的大脑提前进入休息模式。我尝试着把原来那种“催促、不耐烦、强行抱睡”的方式,换成了书里建议的“固定的音乐、轻柔的阅读、固定的拥抱次数”。刚开始的几天,孩子明显不适应,甚至还有些抗拒,但我坚持了下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大约在一周后,他开始主动要求“进入程序”,甚至会提醒我:“妈妈,该听故事了。”这种从“被要求”到“主动需求”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律不是压出来的,而是“被需要”出来的,它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感被激活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