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让爱成恨:读懂孩子再谈爱孩子
定价:29.80元
售价:19.1元,便宜10.7元,折扣64
作者:武斌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8076670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真正教会你了解孩子心理的育儿书!一本让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亲子书!让初为人父母的你,更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让我们一起抵制——“爱爆力”!
内容提要
身为家长,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爱”越来越无力?
是否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是否觉得孩子根本不体谅你的劳累和爱他的心?
其实,你错了——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心的一个小小的世界,它需要被尊重、需要被保护,他的每一个小举动、小表情你都看懂了吗?你是否看到他内心那份小小的骄傲?
别让你的爱变成了孩子的恨,只有读懂孩子才能更好地去爱孩子!
今天起,用心贴近孩子吧,别让爱成为另一种暴力!
目录
别让爱成恨 目录
章 读懂孩子内心情绪表达方式
特殊的呼救方式——心情不好哭给你看
NO.2 夜晚闹一闹——读懂孩子独特的睡眠规律
NO.3 睡觉缩成团——恐惧心理的表现
NO.4 只让妈妈抱——宝宝的自我防御
NO.5 爱在地上滚——倔强的心理坚持
第二章 读懂孩子的行为意识
不愿分享——独占心理的集中反应
NO.2 孩子好动——特殊的探索方式
NO.3 爱用牙齿咬——表达情绪的简单方式
NO.4 模仿行为——学习的初方式
NO.5 棉花糖一样黏人——分离焦虑症的突出表现
NO.6 能做的不愿做——依赖心理的典型行为
NO.7 不如意时发脾气——反抗期的到来
第三章 探索孩子的懵懂心理
我是女孩——性别意识的建立
NO.2 破坏大王——认识事物的特殊方式
NO.3 学会推己及人——培养呵护孩子的同情心
NO.4 看到更多彩的世界——呵护宝宝的想象力
NO.5 爱玩垃圾——发展创造力的独特方式
第四章 塑造孩子的性格养成
事事争——好胜心的典型表现
NO.2 虐待小动物——纠正孩子的残忍行为
NO.3 赢得起输不起——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NO.4 杜绝孩子说脏话——净化孩子的语言
NO.5 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NO.6 孩子爱撒谎——分析孩子爱说谎的心理需求
NO.7 孩子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恒心
第五章 优化孩子的交往机制
拒绝成人化——呵护孩子的童心
NO.2 难融入群体——正确引导孩子的沟通欲
NO.3 适当展现自我——提高孩子的表现欲
NO.4 十万个为什么——正确对待问题型宝宝
NO.5 不喜欢幼儿园——淡化孩子的心理压抑
NO.6 孤僻沉默型宝宝——如何让孩子远离“选择性缄默”
第六章 解密典型的效应心理学
电脑“游戏迷”——如何帮孩子走出禁果效应
NO.2 第二名总是我——让“鲶鱼效应”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NO.3 孩子学习爱走神——诱导和鼓励让孩子精神几种
NO.4 孩子厌烦文化课——“感官协同效应”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NO.5 看到书本就耍脾气——“倒U型说”给孩子的压力要适当
NO.6 孩子总爱丢三落四——如何让马大哈宝宝细心点
作者介绍
武斌,曾用笔名狂歌,85后作家,籍贯陕西,出生于一个美丽的小城汉中。创作出长篇小说《玛雅谜域》等系列,其网络点击超过千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玛雅谜域系之加拉斯古城》畅销内陆及港澳台等地。毕业后曾从事过编辑、社科书籍编撰工作,现工作主要以自由撰稿,书籍编撰、组稿等为主。
文摘
序言
我以前读过一些育儿经,大多都是手把手教你怎么做,比如几点几分该做什么,孩子哭闹了怎么办,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但这本不同,它更像是哲学思辨,它逼着你思考“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扭曲了这份爱的形状。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界限”的讨论。我一直认为爱是无条件的,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模糊的,好像爱了就应该包容一切。但书里阐述了,没有清晰的界限,爱反而会变成一种窒息,孩子会失去对自我的认知,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父母的期待。那种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无数家庭中那种“好心办坏事”的场景,让人读来心惊肉跳,因为你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孩子考试失利,我们第一反应是安慰,但安慰的同时是不是夹杂着我们对“失败”的恐惧,所以我们的安慰其实是希望他们快点好起来,好让我们自己别担心。这种对内在动机的深挖,让我对自己的许多“本能反应”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供提问的深度和角度,让你从根本上重塑你对“亲子关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之前总觉得养孩子就是把他们照顾好,吃饱穿暖,教育好规矩就行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爱”常常是带着我们自己过去经历的影子在投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为孩子好,其实可能只是在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或者恐惧。特别是关于沟通的部分,作者提到了很多看似寻常的对话场景,但我反思自己和孩子交流时,有多少次是真正地在“听”他们说话,而不是忙着打断、纠正或者下定义。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和伴侣情投意合,到头来才发现你们用的语言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书中对于“控制欲”和“过度保护”的剖析特别到位,它没有简单地批判父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焦虑源头。我开始学着后退一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们体验不舒服的情绪,而不是急吼吼地去“拯救”他们。这种转变对我来说太不容易了,但只要看到孩子眼神里多了一点自信和自主,那种踏实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比不上的。这本书不是鸡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不得不直面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那些盲点和惯性思维。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自我疗愈”的工具书。它将亲子问题视为家庭系统中的一个症状,而父母自身未解决的情感创伤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才是那个真正的病灶。武斌老师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洞察力,他总能精准地戳破那些我们用来粉饰太平的“爱”的外衣。比如,我们常说的“为你好”,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代表完全不同的动机——它可以是真诚的关怀,也可以是带有胁迫性的控制。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去分辨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并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处理自己的“不舒服”。当孩子反抗我时,我不再急于用权威去压制,而是去探究:我的不舒服来自哪里?是因为我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还是我真的担心他会受伤?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对话,极大地缓解了我为人父母的焦虑感。它让我明白,一个内心安定的父母,才能养育出一个内心稳定的孩子。这本书真的值得所有在爱与被爱中感到困惑的成年人反复研读。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但“酣畅”之余也伴随着强烈的自我审视带来的不适感。它没有用那种温柔和煦的语气来劝导你,反而带着一种近乎严厉的清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恨”这个字眼时的坦诚。我们都知道爱与恨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但很少有人敢于直面自己的“恨意”——那些在孩子挑战你的权威、消耗你的耐心、或者仅仅是表现出你无法接受的特质时,在你内心深处闪现的烦躁、厌弃甚至怨怼。这本书没有让你去压抑它,而是让你去剖析它产生的土壤。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脾气很好的父母,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只是在“扮演”一个好脾气的父母,一旦触及我的核心价值(比如秩序、成绩、体面),我的反应会瞬间变得很激烈。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式去处理这些负面情绪,让我们明白,承认自己有不完美的部分,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它不是教你如何做个“完美”的父母,而是教你如何做一个“真实”的父母,而真实,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强有力地指出了“爱”的盲区——常常是“自恋式”的投射。我常常告诉自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牺牲了多少自己的兴趣和自由。以前,这种牺牲感让我觉得有资格要求孩子回报我的爱,或者至少要活成我期望的样子,不然我的付出就“不值”。读到书中关于“放下期待”的部分,我简直醍醐灌顶。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使命不是来实现父母未竟的梦想,更不是成为我们情绪价值的供应商。作者用了很多案例说明,当父母停止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一个延伸项目时,亲子关系才会真正地回归到“人与人”的连接上。这种连接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的,而不是基于血缘和养育的单向付出。我开始尝试着去了解我的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我希望他喜欢什么”,这种区别看似微小,实践起来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我的沟通变得更有效,冲突也明显减少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