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故事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9787519413040

中国礼仪故事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97875194130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礼仪
  • 传统文化
  • 民俗文化
  • 礼仪故事
  • 文化部
  • 民族民间文艺
  • 社会风俗
  • 行为规范
  • 文化传承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13040
商品编码:294964762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礼仪故事

定价:26.00元

作者: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94130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中国故事数据库”中精选,送给中国孩子的厚礼。

内容提要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曾陪伴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它们如同空气,与我们同在。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曾托着稚嫩的下巴,眨巴着清澈的眼睛,坐在任何一个能够驻足的地方,倾听这些故事,幻想他们的世界。

目录


第 1 篇 百善孝为先袁肖救爷爷…………………………………………………………………2张县令审不孝子……………………………………………………………5虐待老母,活人变驴(蒙古族)……………………………………………8有孝感动天,无孝遭雷打…………………………………………………12一母二子(门巴族)…………………………………………………………18两兄弟卖爹(佤族)…………………………………………………………21三个光棍认母(藏族)………………………………………………………25孙思邈的药引………………………………………………………………29丁兰刻母……………………………………………………………………32佛爷和母亲(蒙古族)………………………………………………………35第 2 篇 敬人者,人恒敬之劈山救母……………………………………………………………………40国王与瓜农(维吾尔族)……………………………………………………46客人(乌孜别克族)……………………………………………………49马四赔礼(回族)……………………………………………………………51鲁班帮徒……………………………………………………………………57孔夫子向范丹借粮…………………………………………………………60谢玄投师……………………………………………………………………64燕王问路……………………………………………………………………67不忘恩师……………………………………………………………………70马娘娘寻舅舅………………………………………………………………72千里送鹅毛…………………………………………………………………78一家和睦值万金(土家族)…………………………………………………81第 3 篇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尧王传舜……………………………………………………………………86孔子识人……………………………………………………………………89颜回烧粥……………………………………………………………………92先贤燕子……………………………………………………………………96扁鹊拜师……………………………………………………………………98鲁班拜师…………………………………………………………………101陈振东收奇徒……………………………………………………………107孔子师项橐………………………………………………………………110父子比高下(门巴族)……………………………………………………114石葫芦……………………………………………………………………116宰相的度量………………………………………………………………119爷孙情……………………………………………………………………122王状元移地教子…………………………………………………………125树要从小扶,人要从小教………………………………………………129第 4 篇 忠诚敦厚,秉政清廉晏殊伴读…………………………………………………………………134王尔烈教太子……………………………………………………………137不事二主…………………………………………………………………140洪母斥子…………………………………………………………………143唐太宗认错奖敬德………………………………………………………147与皇上下棋………………………………………………………………149李侗智警张三府…………………………………………………………152海瑞母亲六十大寿………………………………………………………155海瑞罢官归田……………………………………………………………157一瓤橘子望丈母,礼轻情意重…………………………………………160后记………………………………………………………………………163

作者介绍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民族民间文艺遗产,发掘民族民间文艺资源,全面承担中国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工作。他们为大家带来一个更加丰满的中国。

文摘


序言



《中华风雅:文明的传承与东方智慧》 探寻历史深处的璀璨,品味中华礼仪的千年韵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以其博大精深的文明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享誉世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礼仪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规范,更是贯穿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乃至艺术审美的核心要素,它如同无形的丝线,将中华民族的情感、道德、智慧以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 woven into one, forming a magnificent tapestry of civilization. 《中华风雅:文明的传承与东方智慧》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中华礼仪文化精髓的著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古老的规章制度,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追溯礼仪思想的源起,考察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创新,并深刻阐释礼仪所承载的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以及哲学智慧。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感受中国古代先贤们对“礼”的深刻理解与实践,领略中华民族温文尔雅、谦逊包容、和谐共处的民族精神。 第一章:礼之源起——礼仪思想的曙光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华礼仪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发展。我们将从原始社会人类的社群组织与初步的社会规范入手,探究早期社会中“礼”的雏形。接着,重点将放在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爆发的时代,也是礼仪思想形成并系统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详细梳理“礼”在《尚书》、《诗经》、《易经》等早期经典中的早期论述,分析其与宗教、祭祀、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关系。 氏族社会的“规矩”与“仪式”: 探讨早期人类在集体生活中为保障生存与繁衍而形成的初步行为准则与集体活动中的固定模式。 夏商周的“礼制”初探: 分析夏商周时期,随着国家形态的出现,“礼”逐渐上升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规范,与统治阶级的权力、等级制度紧密相连。重点介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代礼制,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方面的作用。 早期经典的“礼”的表述: 研读《尚书》中关于夏商周时期政治生活中的“礼”,《诗经》中描绘的日常生活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以及《易经》中蕴含的关于事物发展变化之道的“礼”。 第二章:儒家之“礼”——仁与秩序的统一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对礼仪的阐释尤为深刻和系统。本章将聚焦于孔子及其后学,深入解析儒家“仁”与“礼”的内在联系,以及“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克己复礼为仁”的内涵,分析“礼”作为外在行为规范如何引导个体实现内在的道德修养,并最终达到“仁”的境界。同时,本章也将梳理儒家学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礼仪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孔子的“礼”之精义: 详细解读孔子关于“礼”的论述,包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德要求,以及“礼”在人伦关系(如五伦)中的具体体现。 “仁”与“礼”的辩证统一: 阐释“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在精神实质。没有“仁”的“礼”是虚伪的,没有“礼”的“仁”则难以实践。 孟子、荀子对“礼”的补充与发展: 分析孟子“性善论”背景下的“礼”的理解,以及荀子“性恶论”背景下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中的“礼”的论述: 结合原始文本,具体分析这些经典中关于礼仪的深刻见解。 第三章:礼仪的实践——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礼仪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宏观的政治制度到微观的日常生活,都留下了其深刻的印记。本章将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具体生活场景出发,生动展现中华礼仪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细节。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例的剖析,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礼”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服饰之礼: 探讨古代服饰的等级制度、场合区分与象征意义,以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风貌。 饮食之礼: 分析古代宴饮的规矩、餐桌礼仪以及与节庆、祭祀相关的饮食文化,体现的尊重与和谐。 居处之礼: 考察古代建筑的布局、室内陈设以及待客之道,反映的家庭伦理与社会交往的规范。 出行之礼: 了解古代的交通礼仪、拜访规矩以及车马随从的讲究,体现的社会等级与尊重。 婚丧嫁娶之礼: 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婚礼的繁复仪式与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以及丧葬礼仪中表达的哀思与尊重死者。 祭祀庆典之礼: 探讨古代祭祀天地、祖先的庄严仪式,以及重要的节日庆典活动,展现的敬畏自然、感恩祖先的文化传统。 第四章:礼仪的演变与地域差异 中华礼仪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受到社会变迁、民族融合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章将梳理礼仪制度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分析其作为统治工具的功能,以及民间礼俗的发展。同时,也将关注不同地域的礼仪特色,展示中华礼仪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汉唐盛世的礼仪气象: 分析汉代“大一统”思想下的礼仪构建,以及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背景下礼仪的融合与创新。 宋明理学的兴盛与礼仪的内化: 探讨宋明理学对礼仪的进一步哲学化和伦理化,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礼仪实践的影响。 民间礼俗的生命力: 观察明清时期民间节庆、习俗中蕴含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礼仪,以及它们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传承。 南北地域礼仪的比较: 探究不同地域在婚俗、祭祀、待客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 第五章:礼仪精神的当代价值——传承与创新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礼仪是否已然过时?本章将探讨中华礼仪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我们将分析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国际交流中依然存在的“礼”的精神,并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教育和文化传播,将中华礼仪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礼”的精神内核的永恒性: 论述中华礼仪所倡导的尊重、谦逊、诚信、和谐、感恩等精神,是超越时代、具有普遍价值的。 礼仪在现代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分析现代社会中,良好的沟通方式、得体的举止、对他人的尊重,依然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国际交往中的中华礼仪智慧: 探讨中华礼仪在对外交流中展现的独特魅力,以及其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对促进世界和平与理解的意义。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与创新礼仪: 提出具体的建议,如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活动中,如何生动地教授与践行传统礼仪,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适度的创新。 礼仪作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阐释传承和弘扬中华礼仪,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风雅:文明的传承与东方智慧》是一部集学术性、故事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华礼仪文化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引导我们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加温润、有礼、和谐的方式生活,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为中华文明的辉煌贡献力量。本书将是所有对中华文化、历史、哲学以及生活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邀请函,让我瞬间沉浸到了一个充满古韵与智慧的世界。 它的叙事风格极为细腻,仿佛每一页都散发着历史的尘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性格时的那种入木三分,即便是寥寥数语,也能勾勒出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古代人物形象。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枯燥说教的感觉,反而是像听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家族的往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比如书中关于待客之道的描绘,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谦逊,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这种将文化精髓融入日常情境的叙事手法,高明之处在于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那些潜移默化的传统价值观。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沉静了许多,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细微之处有了全新的体悟。 这种内化于心的学习过程,远比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每一个渴望寻找内心宁静、提升自身修养的现代人的良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非常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舒适。 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庄重感,这很符合它所承载的文化厚度。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插图部分,虽然我不能具体描述它们描绘的内容,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些配图与文字的契合度极高,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起到了一种深化主题、辅助理解的作用。 它们往往出现在某个关键情节或思想转折点之后,像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让读者有机会消化刚刚吸收的信息。 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奥妙。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那些印刷工艺的细节,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性极强,它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微妙的编排顺序,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或主题的简单罗列。 这种结构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引导着读者的思维逐步深入。每当我认为自己掌握了某个章节的核心要义时,下一章总能以一种更宏大或者更微观的视角来拓展和深化这个认知。 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需要系统性理解某一领域知识的读者。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条理性和极强的概括能力。 尽管题材可能涉及历史的久远和习俗的繁复,但作者总能用一种极其凝练、精确的语言将它们准确地传达出来,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读完后,我感觉脑海中关于这个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清晰、立体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 这种知识构建的完整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学术腔调,反而融入了大量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 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作者对这片土地和这片文化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比如,在描述某些传统仪式的场景时,作者的用词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的香火味,听到远处的丝竹声。 这种文学性的提升,使得原本可能有些严肃的题材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很多句子都值得被摘录下来,反复品味,它们不仅是叙述,更是富有哲理的格言。 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措辞和比喻,它们像闪光的宝石一样点缀在文字之间。 这种高水准的文字功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文学作品,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在这个越来越强调“效率”和“自我”的时代,书中那些关于“集体”、“礼敬他人”的观念,显得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它并没有要求我们完全复古,而是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思路,教我们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如何表达恰到好处的尊重和界限感。 我觉得它对“边界感”的探讨尤其到位,那种既不谄媚又不失礼节的拿捏分寸,是现代人急需学习的功课。 它不是一本教条主义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个智慧的观察者,展示了古人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网络中游刃有余的。 这种基于历史沉淀的智慧,穿越时空的限制,依然能为我们处理当下的情感困境和社交挑战提供坚实的支撑。 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加审慎地思考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每一个微小动作和言语背后的意图,收获良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