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50种方法
定价:18.00元
作者:崔华芳,李云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63917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为人木讷,不管他人怎样谈论,总喜欢封闭自己;思维不活跃,不善于回答问题,更不知道怎样提问;对新事物缺乏敏感性,也不关心新奇的事物,好像与世隔绝一样;做事过于循规蹈矩,一旦出现一点意外情况,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动手能力差,照着示范都做不好一件事情,更别说做一件新奇的东西……为什么你的孩子创造力这么差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不是凭空得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引导和实践。其实每个儿童都有创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每个孩子身上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内容提要
本书分析了孩子创造力的特点,提供了50种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简单、实用、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创造力。
为人木讷,不管他人怎样谈论,总喜欢封闭自己;思维不活跃,不善于回答问题,更不知道怎样提问;对新事物缺乏敏感性,也不关心新奇的事物,好像与世隔绝一样;做事过于循规蹈矩,一旦出现一点意外情况,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动手能力差,照着示范都做不好一件事情,更别说做一件新奇的东西……为什么你的孩子创造力这么差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不是凭空得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引导和实践。其实每个儿童都有创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每个孩子身上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创意枯竭”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指南!我记得有一次,孩子非要用积木搭一个“会飞的城堡”,我当时脑子里只有“这怎么可能”的念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引导。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们大人常常不自觉地给自己和孩子设限。书中关于“提问的力量”那一部分特别打动我,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多问问题”,而是教你如何用开放式的、激发想象力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解决方案。比如,书中提到,与其说“你这个搭得不对”,不如问“如果城堡想要飞起来,它还需要增加什么特别的结构呢?”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孩子从“被告知者”变成了“探索者”。我尝试着用书里提到的一种“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孩子扮演“发明家”,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比如如何让玩具小汽车跑得更快。效果立竿见影,孩子那种全身心投入、眼神里闪烁着光芒的样子,是我在其他任何教育方式中都没怎么见过的。它让我明白,创造力不是天赋,而是一种需要精心呵护和正确引导的思维习惯。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不像有些理论书读起来晦涩难懂,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解锁”孩子的无限潜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跳跃,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充满奇思妙想的游记。尤其喜欢它穿插的一些“世界各地培养创造力的小故事”。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北欧的幼儿园,他们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不使用说明书”的建筑挑战赛,让孩子们完全依靠自己的直觉去组装大型木制教具。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巧妙地印证了书中的核心观点:创造力是内生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被现代教育和固化的生活模式压抑了。更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感官刺激”的重视。它强调了听觉、嗅觉、触觉在激发大脑连接中的作用。我以前总以为“看”和“听”是最重要的,但这本书引导我去关注孩子闻到泥土芬芳时的表情,或者触摸到不同质地布料时的细微反应。我们开始增加户外活动和一些简单的烹饪体验,目的不是为了做出一顿大餐,而是为了让孩子去感受食材在手中、在火上的变化。这种多维度的感官输入,确实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他们描述事物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生动了。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逻辑和步骤的家长,所以对于那些过于抽象的“创意激发”理论不太感冒。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可操作的“创意环境构建指南”。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家中布置一个“鼓励探索的工作空间”,从光线、收纳方式到材料的选取,都有具体建议。比如,书中提到要准备一些“非结构化材料”,像废旧纸板、各色瓶盖、天然的树枝和石头,而不是只堆满昂贵的、功能固定的玩具。我按照书中的建议,清理出了一个角落,专门用来放这些“杂物”,并告诉孩子,这里是“你可以随便弄乱、随便改造的地方”。结果,孩子自己用这些材料搭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型”,里面有河流、山脉,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创造力”这个宏大的概念,拆解成了家庭日常中一个个可以执行的小任务。它教会我如何观察孩子在不同材料下的反应,如何适时地退后一步,给予空间。这种“环境先于教育”的理念,对我这个习惯于“填鸭式教育”的家长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认知重塑。
评分从我个人体验来看,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好的亲子互动”。很多时候,我们陪孩子玩,其实是在“监督”他们按我们的意愿玩。这本书则强烈主张“共同参与的无目的游戏”。它提出了一种“陪玩者不设限”的原则,即家长在孩子进行创意活动时,要尽量放下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预设目标,只是作为一个“热情的伙伴”加入进去。我曾尝试过一次,孩子要用橡皮泥做“外星生物的午餐”,我本来想教他怎么捏出对称的眼睛,但强行忍住了,转而问他:“这个生物喜欢什么口味的食物呀?这个紫色的是不是有点辣?”这种放手的、充满好奇的参与,让孩子瞬间兴奋起来,开始为他的“外星午餐”编造出一整套复杂的背景故事。这种互动带来的连接感和信任感,远远超过了我们以往“教他做对”的成就感。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教孩子”,而是教你“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如何在你和孩子之间搭建一座通往无限可能的桥梁,这种双向奔赴的感觉,是这本书最让我珍视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怀疑的。市面上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只是老生常谈,换个包装而已。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深挖了创造力的底层逻辑——也就是“如何看待失败”和“如何拥抱不确定性”。有一章专门讲了“失败的价值重估”,这对我触动非常大。我过去总是希望孩子把事情做到完美,一旦出错就容易沮丧。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家或艺术家是如何将“失败”视为“必要的数据反馈”。比如,书中描述了一个“粘土实验”,鼓励孩子故意把作品做砸,然后观察“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责怪孩子。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是否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尝试新事物的勇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像聊天一样,但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扎实的教育理念支撑。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说教,而是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智慧总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错误”的容忍度提高了,对孩子那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多了一份敬畏,不再急于用成人的逻辑去裁剪他们的想象翅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