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看见自己看见爱
定价:29.80元
作者:谭耀淳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48139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教育*线工作十五年,作者亲身目睹了很多妈妈焦虑、孩子受苦的案例。妈妈自身不成长,孩子就会沦为妈情绪垃圾桶。这是一本写给妈妈们的书。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妈妈们面对孩子的校园困扰如何解答为孩子分忧;二是妈妈如何调整心态把亲子关系处理、陪伴孩子成长;三是妈妈在育儿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的成长,使自己成为更自由更美好的女人。爱和自由我们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是人生必修课。育儿也是育己,妈妈成长了,孩子也会受益。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小淳,广州市市第六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求上”公众号联合创办人,小淳悦读坊创始人,自由撰稿人,心理学爱好者,爱与自由的信徒。1997~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2004年~2007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创办小淳悦读坊,著有自编教材《小淳悦读教程一》《小淳悦读教程二》。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气质。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啃完第一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平时我们羞于启齿、不愿深究的内心困境,以一种既温和又犀利的方式剖析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探讨“接纳不完美”的那几章,那种笔触的细腻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怔怔地望着窗外良久。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成功学手册,反而是更像一位年长智者,在你迷茫时,递过来一杯热茶,不催促你马上饮尽,而是静静地陪着你,等你准备好,再慢慢引导你品味其中的滋味。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主题的散点透视,每一章都能独立成篇,但串联起来,又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精神地图。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它们精准地命中了某些难以言说的心理状态,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不太适应作者那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叙述方式。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那些快节奏的心灵鸡汤,读完能立刻给你打一剂兴奋剂。这本书需要的耐心和沉浸感是极高的,如果你是抱着“十分钟解决人生困惑”的心态去翻阅,大概率会感到枯燥甚至晦涩。但当我真正沉下心,允许自己的思绪跟着作者的笔触蜿蜒前行时,我发现了一种久违的阅读乐趣——那种智力上被挑战,同时精神上被滋养的感觉。作者在论述“边界感”和“自我价值”时,引用了许多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心理学都有涉猎,这让整个论证过程显得极其扎实可靠,而不是空穴来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布置精美的图书馆里漫步,每一次驻足,都能从不同书架上找到与我当前心境相呼应的知识碎片,并将它们拼凑起来,形成新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刻刀,它在你人生的木胚上,细细地雕琢出原本就存在,但被尘封的纹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痛苦”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很多关于成长的书,总是试图教你如何规避痛苦,如何快速“治愈”创伤,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直视痛苦的本质,甚至赞美了痛苦在塑造完整人格中的不可替代性。作者的语气里没有廉价的同情,只有一种近乎严苛的尊重。他笔下的“爱”,也绝非是浪漫小说里那种非黑即白的美好幻象,而是一种需要持续努力、不断修正,且常常伴随着误解和挣扎的动态过程。这种现实主义的基调,反而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因为它承认了生命本身的复杂性。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依恋模式”的文字,简直像是一个清晰的侧写,精准地捕捉到了我过去在亲密关系中反复陷入的怪圈。读完后,我没有立刻感到“解脱”,而是获得了一种清晰的洞察力,这比暂时的解脱更有价值,因为它赋予了我改变的工具和理解的框架。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我必须给出一个五星好评。要知道,内容再精彩,如果外在呈现过于粗糙,也会大大影响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白色的、吸光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字体排版也十分讲究,行距和字距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大段的文字流淌起来非常顺畅,几乎没有阅读上的阻碍感。更赞的是,它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只有干巴巴的文字,书的某些关键概念部分,作者运用了非常优美的、类似散文诗的语言进行总结和升华,这些小小的“留白”和“提炼”,为艰涩的理论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个人习惯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这本书的边距留得足够宽敞,让我能随心所欲地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和疑问。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被珍藏、反复翻阅,并愿意与人分享的“实体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或许不在于我突然学会了什么具体的技巧,而在于我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次微妙的校准。过去,我可能更倾向于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看待事物,非好即坏,非对即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那些模糊的灰色地带,开始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作者通过大量生活化的案例,展示了“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我们如何常常被自己脑海中构建的“剧本”所奴役。这种视角的转变,让我在处理日常冲突,尤其是在家庭内部的沟通时,明显感到了松动和耐心。我不再急于下定论,而是更愿意停留在“观察”和“好奇”的状态。这本“工具书”,与其说是教我如何“做”,不如说是教我如何“存在”——一种更开放、更少评判性的存在状态,而这种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