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庭中的蒙特梭利教育:感官系统训练
定价:18.00元
作者:梁志燊
出版社: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810602563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由意大利女医学博士玛利娅?装特梭利所创。蒙特梭利教育法在20世纪影响了整个世界,在不同的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和推崇。在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时,蒙特梭利教育仍极具活力,它不仅在一百多个国家依然存在,而且在更广泛的教育领域中得到发展,它的传播给整个教育界带来新的提升。
蒙特梭利充分研究了儿童,强调生命的*初几年,即0~6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儿童是带着巨大的潜能降生的,出生后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吸收环境中的-切,自己建构自己的心理,渐渐走向独立。她还发现许多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如语言、动作、感知、关注细小事物、秩序感、社会化等相继出现在六岁前,敏感期是发展的**时期,因而是儿童学习的机会之窗。
掌握宝宝身体健康状况
把握宝宝智力发育水平
获得个性专业课程指导
发掘宝宝优势智慧潜能
我们对于世界的一切认知均来自于感官,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是孩子与环境接触的桥梁。让孩子尽早享受到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熏陶,使他们的感受型更加敏锐、准确、精炼。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吸收并融合流行的蒙氏教育理念与感觉统合理论等先进的早期教育思想,并尽可能在翔实、通俗的文字解答年轻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提供全面、科学的育儿知识。
目录
视觉训练
认气球
找光
认衣服
色水游戏
印手印
滚球
认识色板
找不足
剪小蛇
观察蝴蝶
观察自行车
开状不同的扇子
找相同点
找不同点
蔬菜配对
图形接龙
七巧板游戏
触觉训练
抓悬玩具
摸球
摸水果
触觉板
玩水
图形分类
玩积木
感觉软硬
折方巾
配对练习
摸布料
水的温度
摸纸棒
感觉轻重
听觉训练
听音瓶
猜动物
倒水听音
什么乐器在歌唱
找声音
猜歌名
听音乐做动作
分辨快和慢
猜猜他是谁
听声配对
我的感觉
猜身体乐器
音乐盒
打电话
好听的声音
味觉训练
尝味游戏
尝菜汁
猜蔬菜
吃饼干
认蛋游戏
鉴定饮料
糖的味道
认识干果
品尝凉菜
品尝八宝粥
品尝肠的味道
找食物
海鲜拼盘
好吃的豆制品
盐水和糖水
嗅觉训练
分类游戏
闻水果
嗅觉游戏一
嗅觉游戏二
辨认调料
闻花
闻蔬菜
水果与字卡
香与臭
香皂和肥皂
拔牙膏
附录
中国早教网简介
中国早教网“成长监测”
简介
作者介绍
梁志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会主任。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1990~1995年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中国社区儿童教育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追求快速见效的“秘籍”,而是更注重长期、稳定的发展。作者在论述中始终保持着对儿童心智发展的深切敬畏,这一点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听觉辨别力”的训练部分,书中推荐的自制“声音瓶”,成本极低,但孩子在尝试分辨里面是米粒还是豆子时,那种高度集中的神情,让我印象深刻。这种通过细微差别来训练大脑的工作方式,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具箱”,让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节奏和兴趣,灵活地搭建出最适合他的感官学习路径。它不是一个僵硬的模板,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指导方针,指导我们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探索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耐心”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哲学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将蒙特梭利教育精髓融入日常家庭生活方面,做到了极高的水准。它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而是将“预备好的环境”这个核心概念,巧妙地嫁接到了充满烟火气的家庭场景中。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接地气,每一个场景都像是我自己家里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关于“味觉与嗅觉的敏感期”,书中提供的“香料探索游戏”真是太棒了,我用了厨房里现有的八角、桂皮、柠檬皮,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而且学会了区分不同的气味。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做什么”,更是在培养我们作为父母的“观察力”。它教会我如何慢下来,真正地去“看见”孩子正在经历的内在成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他外在的表现是否“听话”或“优秀”。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理念,让人读完后心胸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解决诸多育儿难题的钥匙。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育儿书,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得令人赞叹,它不是一堆零散观点的堆砌,而是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家庭感官训练体系。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父母的焦虑点,从感官系统的基础构建开始,一步步深入到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感官需求。我最喜欢它在描述理论时所采用的那种严谨又不失亲切的语气,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细语。特别是关于“视觉与运动协调”那一章,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乱涂乱画是浪费纸张,读完后才明白,那其实是他们小手肌肉和眼睛在进行精密协作的练习。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每一次看似无聊的重复动作,都蕴含着他们自我构建的巨大努力。它引导我们家长放下评判,转而去观察和支持,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亲子关系的改善都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我一直对如何在家中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感到困惑,尤其是在早期感官教育方面。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那些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而是直接落到了实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把复杂的感官发展理论,转化成了我们可以轻松理解并付诸实践的具体活动。比如,书中对于“触觉敏感期”的描述,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对某种特定材质的布料表现出强烈的喜爱或排斥。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怎么办”。我尝试了书里建议的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比如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一个“盲盒”,让孩子通过触摸来识别物品,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变得更加专注,对周围环境的探索欲望也大大增强了。这本书让我这个新手妈妈,充满了信心,觉得育儿不再是一门玄学,而是一门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艺术。它强调的不是购买昂贵的教具,而是如何利用身边最普通的东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这点非常贴合我们普通家庭的实际情况。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效率和系统性的人,因此,我对那些结构松散、理论混乱的书籍深恶痛绝。幸运的是,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基础的生命体征(如触觉、平衡感)到更高阶的感觉统合,都有详尽的说明和可操作的步骤。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阐述每一个感官训练法时,都会附带简短的、基于神经科学或儿童心理学的解释,这让所有的建议都有了坚实的理论后盾,而非空穴来风的经验之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执行这些方法的信心。我不再是盲目地模仿网上的教程,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活动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有益。例如,书中对于前庭觉和本体觉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地明白了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跑、跳、攀爬——那都是他们在自我校准和构建空间感的重要方式。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感官世界的合格向导,而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监管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