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1%的改变,孩子100%的:潜教育
定价:36.80元
作者:马利琴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2050875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育儿秘籍”太多了,很多都是华而不实。但这本书,它真的有种直击灵魂的力量,尤其是它对“潜能”的定义,非常颠覆我过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潜能是某种天赋异禀,需要被挖掘和训练的。但书里阐述的观点更像是,潜能就是孩子最本真的样子,我们父母的任务不是雕刻一座雕像,而是确保不把这块璞玉埋没或弄脏。其中关于“情绪管理”那一章,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承认,我是一个容易被孩子的小情绪点燃的母亲,一旦孩子哭闹或者不听话,我就会立马进入“战斗模式”。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教我如何在情绪爆发的当下,先处理自己的“应激反应”,而不是立刻去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这种延迟满足和自我觉察的训练,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极度考验耐心。我尝试着在孩子发脾气时,先深呼吸,数到十,然后用一种陈述事实而非指责的语气去沟通。这种微小的转变,让整个家庭的氛围都柔和了许多,孩子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安全感,他的反抗也减少了,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推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对于“沟通模式重塑”的价值。我们总以为自己会说话,但实际上,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充满了“你应该”、“你怎么又”这样的指令性语言。这本书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如何将“评判式语言”转化为“描述性语言”,这对我这种说话直来直去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比如,过去我会说:“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太不爱干净了!”看完书后,我学会了用:“我看到地板上有积木散落着,你能帮我一起收拾一下吗?”这种将观察和请求分开的句式,极大地减少了冲突的爆发点。这种具体的语言范例,配上作者分析的心理学原理,使得读者既能理解“为什么”,又能知道“怎么做”。它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的普及,更是一部实用的“亲密沟通手册”。读完后,我感觉我终于有了一套可以和孩子进行深度连接的工具箱,而不是仅凭本能和情绪来应付每天的挑战。这套工具的效力,远超我过去投入的所有昂贵课程和昂贵玩具的总和。
评分这书简直是本宝典,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摸索前行的父母来说。我得说,它给我的启发太大了,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观察”的那一部分,作者强调我们要放下自己的预设和焦虑,真正去“看见”孩子。我过去总觉得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总想纠正他,结果呢,只会让他越来越有抵触情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投射出来的期待。比如我儿子对画画不太感兴趣,我过去总逼他去上课,结果他越发抗拒。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试着去观察他真正喜欢什么,发现他对搭乐高模型特别有耐心。当我把这种观察深入到日常交流中,效果立竿见影。我不再急着插手,而是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提问,去引导他自己发现乐趣。这种“退后一步”的智慧,真的需要细细品味,它要求我们父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把焦点从“如何改变孩子”转移到“如何改变我们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教育”这个沉重的词,变得轻松而充满可能,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新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跟你分享她的“血泪史”和成功经验,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所展现的细腻和真诚。比如她提到如何应对孩子在学校受到挫折后的自我怀疑,那种具体到对话措辞的指导,比任何宏大的教育理论都来得实在。我过去总觉得,只要我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他的人生就不会有太大波折。这本书却让我猛然惊醒,真正的“贫瘠”在于精神世界的匮乏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不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问自己:“如果我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我过去会怎么做?按照这本书的建议,我该怎么做?”这种即时的对比和反思,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持续性的自我对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随时翻阅、随时实践的工具书。它教会我的核心理念是:教育是一场慢功夫,急不得,更不能用我们的焦虑去“催熟”孩子。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最大的突破点,在于它彻底解构了“完美父母”的神话。我们这个时代,社交媒体放大了太多“晒娃狂魔”的成功案例,让我们这些普通父母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总觉得只要不是100分的教育,就是失败。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坚定的口吻告诉我:我们不需要完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好”的父母。它巧妙地将“1%的改变”与“100%的成效”联系起来,这里的1%不是指微不足道的调整,而是指触及核心、具有杠杆效应的关键性转变。对我而言,这个关键点在于建立“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过去我关注孩子,往往附加了太多条件:“你考好了,妈妈就高兴”、“你听话了,妈妈才爱你”。这本书引导我,把爱和认可,从孩子的“表现”中剥离出来,变成一种恒定的背景。这种深刻的认识,让我学会了在孩子犯错时,先肯定他的感受,再处理他的行为。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不仅让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也极大地缓解了我自身的育儿焦虑。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思维中被禁锢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