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003
研究内容及方法……………………………………………………………………006
第二章 实践探索
立足保障激励,构建研训机制……………………………………………………………017
立足现实问题,决定研训内容……………………………………………………………023
立足共同研讨,形成研训策略……………………………………………………………030
区域性幼儿教师研训一体化的资源建构…………………………………………………048
第三章 研训方式
“主题菜单式”研训 ………………………………………………………………………063
“分层联动式”研训 ………………………………………………………………………071
“专长带动式” 研训………………………………………………………………………084
“互动体验式” 研训………………………………………………………………………103
“前移后续式” 研训………………………………………………………………………113
“自主管理式” 研训………………………………………………………………………126
第四章 研训案例
班组三人同行——教师保育员和谐配班研训案例………………………………………143
连环研训——跟着母鸡萝丝去散步…………………………………………………………151
结对研讨——乡土材料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有效运用的探索………………………………158
立足关键点,轻松抓常规——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的园本研训案例 ……………………166
第五章 附录
附录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表…………………………………………………………177
附录二:保障激励机制…………………………………………………………………………182
附录三:相城区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导手册……………………………………………………195
参考文献……………………………………………………………………………………… 212
后记………………………………………………………………………………………………115
本书主要由“研究综述 ”“实践探索”“研训方式”“研训案例”“附录”五个篇章组成。第yi篇章是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等。第二篇章是实践探索,立足保障激励,构建了研训机制;立足现实问题,来决定研训内容;立足共同研讨,形成了研训策略,立足交流共享,进行了资源建构。第三篇章是研训方式,主要选取了主题菜单式、分层联动式、专长带动式、互动体验式、前移后续式、自主管理式,分别介绍了这六种方式的研训是如何组织开展的、有些什么特点和成效。第四篇章是研训案例,分别实录了区级层面和园级层面开展的研训活动,展示了该区是如何根据区域和园所实际,挖掘、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开展研训活动的,这个过程,是保教人员全面卷入的过程,是思想和智慧展示的过程。第五篇章是附录部分,有本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本区域不同老师的专业状况;有课题研究过程中构建了的区域性研训制度和各类实施方案,是研训工作的规范、持续开展的保障;还有一份“相城区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导手册”,以“试着这样做”和“温馨小贴士”的形式对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和班级管理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体化”概念的解构和重塑。过去我们谈研训分离、谈区域发展滞后,往往陷入指责体系的怪圈。然而,这本书巧妙地跳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它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示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机制设计,让教研活动不再是孤立的、临时的“灌输”,而是内嵌于日常教学管理之中的“内生动力”。比如,书中对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行动研究的推崇,以及如何将区域内优秀教师的经验标准化、模块化,形成可复制的培训资源包,这些设计思路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先进理念是如何在复杂的区域环境中被成功“本土化”和“工程化”的。这种务实到近乎工程学的态度,为我们这些渴望提升专业质量的园所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信心和操作性指导。
评分我过去接触过不少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它们大多侧重于宏观的教育哲学探讨,读完后总感觉离自己的日常工作有那么一层的距离感。但这一本则完全不同,它像是直接将研训的“操作手册”呈现在眼前。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从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实施反馈到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尤其是关于如何平衡“区域共性需求”和“个体差异化发展”的策略部分,处理得非常细腻。它并没有强求所有教师都朝着一个“完美模型”靠拢,而是鼓励在统一的框架下,允许并支持教师根据自己园所和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这种“在规范中求自由”的指导思想,对于一个充满个性的教育群体来说,是极其人性化和高效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培训模式,意识到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支持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实在是太新颖了,它没有落入那种空泛地谈论教育理念的窠臼,而是紧紧抓住了“区域性”这个关键点。我作为一个常年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的老师,深切体会到不同区域在资源配置、文化背景、幼儿发展阶段认知上的巨大差异。这本书似乎正是针对这种现实困境开出了一剂良方。它详细描绘了一套如何将“研”与“训”紧密结合,并且让这种结合真正扎根于特定“区域”土壤中的操作流程。尤其是关于如何建立跨园区的协作网络,以及如何利用本地化的案例来驱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细节的阐述非常扎实。我感觉作者群对一线教师的痛点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们提供的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蓝图,而是可以一步步落地实施的路线图。读完后,我不再觉得教师培训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任务,而更像是一个由内而外、基于实践反馈的持续改进过程。这对于我们这种地处非核心城市、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幼儿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宝贵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深厚的关怀和责任感,这绝不是那种纯粹的学术论文所能比拟的。作者们似乎是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心情来撰写这份成果的。在论述区域间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时,那种对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的强烈愿望跃然纸上。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构建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即“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共同进步”。书中对于如何设计跨区域的“影子跟岗”项目,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地理限制进行实时教研的讨论,都展现了高度的技术敏感性和教育情怀的结合。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未来的幼儿教师培训不再是疲于奔命的单向输入,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助的、基于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正在努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指引着我们向着更协同、更高效的专业发展方向迈进。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它的行文风格严谨、逻辑缜密,每一个章节的递进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不留一丝松懈。尤其是在探讨区域性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时,作者们没有停留在描述“美好愿景”,而是深入剖析了体制机制的障碍、文化壁垒的消除路径,甚至是绩效评估体系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研训一体化体系,绝不仅仅是几个骨干教师的努力,它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自洽的组织生态系统来支撑。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区域性”的认知——区域性不再是短板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独特性的研究场域。如何激活这个场域的潜力,如何将不同区域的独特需求转化为统一的专业发展目标,这本书给出了极其详尽的思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