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著名主持人、畅销书作家王芳送给天下父母和孩子的高情商养育指南,完全原创,绝对好用。 20年节目主持生涯,一线知名主持人到资深制作人;深受家庭和孩子欢迎的“训练营”;百万册销量的亲子畅销书写作经验。
2. 这不仅仅是一本亲子教育书,还是一本让父母和孩子泪奔的书。对父母的孝顺中竟然也藏着孩子情商的智慧密码!
3. 读完这本书,不但可以提高孩子十大核心能力,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的情商完全在线!内附超级好玩的互动亲子游戏,还可以扫描二维码收听免费的情商课!
4. 著名心理学专家施钢、胡邓、王建一、王颖四位著名心理学专家鼎力推荐。
成功 = 15%智商+ 80%情商+5%逆商
智商使人发现机会,情商使人利用机会,逆商使人不轻易放弃机会。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情商养育之书。
著名主持人、畅销书作家王芳独创50个提高孩子情商的实用方法。她以异常敏锐的观察力,从千万个家庭教育个案中总结出培养儿童情商的系统解决方案。家长只需思维和行动上小小的改变,就能实现孩子人生大的转变。
也是一本写给孩子的情商养成之书。
书中充满了各种生动的来源于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小故事,以及超级有趣的情商小测试和真心话大冒险,让孩子能够在自主阅读和轻松互动中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送给孩子童年爱和智慧的礼物。
请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动手,立刻开始一场情商进阶之旅吧!
阅读完本书,你将发现自己的情商完全在线,
不但能够与人融洽相处,
还能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内心,塑造良好的品格,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芳
知名主持人,电视节目制作人,知名博主、畅销书作家,“训练营”创始人。
从事电视主持事业近20年,历经内蒙古卫视、山东卫视、北京卫视、湖北卫视、黑龙江卫视,每年主持各类节目超过1000期,从一线主持人过渡到知名节目制作人。
自2014年起,开始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亲子教育机构“训练营”,致力于提高中国孩子的整体素质,其独创的情商训练法、口才训练法和记忆训练法,在业内深受好评。曾创下国内微课三百万妈妈同时在线听课的记录。
微博:@主持人王芳
王芳这样一位勤奋、职业的主持人却以独特的视角加妈妈的情怀跨界做着教育。她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遗余力地传播着朴实的育儿理念和道理。读她的文字就如看她的节目一样,从不矫揉造作,循循善诱中透出的是清新自然、沁人心脾的道理!
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 施钢
情商修炼是我们每一个人重要的人生课程,而儿童期恰好是情商培养的关键期。在《给孩子的50堂情商课》这本书中,王芳通过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和经历,以独特的多维视角,用温柔朴素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些重要的人生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中心主任 胡邓博士
《给孩子的50堂情商课》由王芳执笔非常合适,因为她与女儿都是高情商的人,可以给读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实经验,以便大家在孩子情商培养上少走弯路,多得智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签约咨询师
全国妇联特邀心理专家王建一
情商的培养始于幼儿期,形成于儿童期、少年期,成熟于青年期并不断地提高。《给孩子的50堂情商课》像及时雨一样,给这些困惑的孩子、家长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专家 王颖
1. 丘比的心
2. 抱怨,都是废话!
3. 嘴甜的孩子更受欢迎
4. 高情商修炼法则
5. 相信的力量
6. 请别叫我“侦探王”
7. 举手之劳
8. 放大不幸,只会更加不幸
9.好运气都是怎么来的?
10.收到礼物之后
11.学会说句暖心话
12.我们公司的“奇葩”要求
13.中国家长最缺少的一种品质
14.办法总比困难多
15.小勤快,大智慧
16.情商低的六种表现,你中标了吗?
17.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18.找我有事吗?
19.自信的基础是实力
20.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21.测测你的AQ怎么样?
22.不让爸爸、妈妈担心
23.原谅,是让自己舒服
24.假如我是你
25.敦刻尔克的故事
26.假如李白听听情商课
27.输不起你就赢不了!
28.感恩的心
29.情分和本分
30.嗨,胆小鬼!
31.这块牛排有怪味!
32.亲爱的,哈!
33.大花鞋,对不起
34.原来这就叫情商高
35.“仙人球”们,醒醒啦!
36. 一盆冷水
37.小喇叭,休息会儿
38.孝顺的本质是爱
39.请等等我
40.心疼
41.夜来风雨声
42.爸妈救过我一命
43.奇迹总在风雨后
44.一米,远不远?
45.该说和不该说
46.老祖宗的情商
47.听人劝,才能吃饱饭
48.示弱重要吗?
49.21天,丢掉你的坏脾气!
50.我若芬芳,蝴蝶自来
21天,丢掉你的坏脾气!
谁家要是有个坏脾气的孩子,或者脾气大的爸妈,赶紧来看看这篇文章!
家庭成员中有人动不动就发脾气,把家里整得乌烟瘴气,这个家庭就很难说是幸福的;如果单位中,有个脾气大的同事,这日子也不太好过。
我见过的脾气最大的孩子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在我们的训练营。好几天我就没见她笑过一次,总是皱着眉头,几乎每一件不遂她心意的事,都会惹她发脾气。
我们在学魔方课,孩子们都是第一次接触魔方,不会拼是正常的。这个小宝贝两遍拼不出来,就直接当着老师的面把魔方扔到了地上,魔方碎了一地,同学们吓得慌作一团。
我们学写作文,她三年级了,担心自己写不好,每写一个字都要擦掉再来一遍,最后大家都写差不多了,她只写好了一个题目。我蹲下来问她:“宝贝,是不是没听懂,老师再给你讲一遍?”她一言不发,跟自己生闷气,最后还把作文纸全撕掉了。
我们排练汇报演出的节目,她觉得很难,直接发脾气说不练了,然后自己跑到教室里狂哭,谁也劝不住。
这个宝贝怎么了?有一天中午我把她找到房间,和她聊天。
一开始她不愿意说,后来渐渐地,她放下戒备,和我聊了很多。她说在家中妈妈脾气很大,经常莫名和她发火,甚至在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直接用鞋底抽她。最严重的一次还用一根钢筋打过她,打得她浑身青一块紫一块,但是她知道妈妈那是为她好。
我问她:“爸爸不管吗?”她说爸爸在南方工作,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家中主要是妈妈管她。
渐渐地,她长大了,妈妈和她发火,她也敢顶嘴了,于是家庭中经常爆发“母女战争”。每次遇到问题,她和妈妈几乎都是什么都不说,先发脾气。一个发火了,另外一个也不让步。现在每周都会吵几次。
听她讲了很久,哭了很久。
她说她知道自己扔魔方不对,撕作文纸不对,但是她控制不了自己。
我说:“宝贝,我可以抱抱你吗?”孩子扑到我的怀里,我紧紧地抱着她,抚摸着她的头发,告诉她,过几天我会给她一个神器,可以让她变成“好脾气公主”。
那天晚上,我联系了她的妈妈。我还没说什么事情,妈妈就说:“王芳老师,给您添麻烦了,这个孩子我没有教育好,一定是在训练营发脾气了吧?”
看来妈妈很了解自己的女儿。
我没说女儿的问题,先问妈妈:“您觉得您脾气怎么样?”
她沉默了一会儿,回答我:“还可以!”
我说:“亲爱的,其实特别理解你一个人带孩子的艰辛,压力大,有脾气也是难免的,但是你一定要记得我接下来这句话,你现在发在孩子身上的脾气,有一天他会原封不动地还给你!”
其实孩子就是这样,从父母那里习得了认识社会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很会处理问题的家长,孩子耳濡目染看到你的处事方法,自然会学习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什么方法的家长,一有问题就会发脾气,孩子自然也习得了这样的方法。
那位妈妈后来和我敞开心扉交流了很多,她说当女儿第一次爆发,反抗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明白“大事不好”,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事态越来越严重。
我告诉她,可以试试我的21天情绪表。
随后,我把表格送给了孩子。
这个表格其实特别简单,整个表格分为两大部分。一半是孩子给妈妈的评分,一半是妈妈给孩子的评分。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设计,一下子效果就好了很多。我们平时的各种表格主要是限制孩子的,但是孩子的习惯往往是家长教的。我们得公平,互相监督。哈哈!
每一天,妈妈的性格很好,情绪很好,没有发脾气,宝贝就给妈妈今天的格子里涂上“微笑的太阳”;如果有脾气不好的时候,就涂上第二种“发火的太阳”;如果暴怒了,就把“愤怒的太阳”涂上颜色。
同理,宝贝也一样。如果宝贝这一天都情绪很好,妈妈就把“向日葵”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如果有一点点情绪波动,就给“玫瑰”涂上颜色,因为玫瑰带刺,但是刺不是特别多;如果这一天宝贝脾气暴躁,妈妈就给宝贝涂上“仙人球”。
你可别小看这样的表格,七天下来,你就会发现,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当家长和颜悦色的时候,孩子往往比我们表现还好 ;家长脾气不好的时候,孩子也往往情绪不稳定。表格是最直观的,谁也别想“抵赖”。哈哈,有了这样的表格,大家都会收敛,每次想发火的时候,一想,哎呀,会不会给我记上一笔,算了,忍了。
这就是控制情绪的过程,如果爸妈和孩子都能坚持两个21天,你会发现,家里一片和谐。关键是我们教给了孩子方法,只有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一暴躁,就只会发火了,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我们的脾气就像野地里的一团小火,在最初期的时候,用脚踩一下就可以把火灭了,表格起的作用就是这一脚;一旦到了火势凶猛,谁还想着用脚踩火,都得先逃命,最后被烧得遍体鳞伤。
所以,我们得用表格约束自己,不要让火着大了。
过了几个月,再次见到了母女俩,她们拿着厚厚的一沓表格给我看。妈妈说:“王芳老师,太感谢您了,我们现在关系特别好,关键是女儿学会了处理问题,最近学习成绩好了很多,天天被老师表扬!”
真的太开心了,看到一对母女的成长。
这样的表格很简单,在家里自己就可以做,坚持21天,丢掉你的坏脾气!
天哪,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育儿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爱孩子”或者“多陪伴”的理论书,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操性的工具箱。我尤其喜欢它那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或者不当行为时,往往会手足无措,要么是严厉训斥,要么是过度溺爱,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情境模拟,引导你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脾气时,书里会教你如何分辨是“物权”问题还是“情绪”问题,然后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这种分层处理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学习一种技能,而不是单纯地听心灵鸡汤。书里那些小小的技巧,比如“暂停五秒钟的魔力”、“倾听的艺术”等等,听起来简单,但真正用起来,效果立竿见影。我的家庭氛围明显放松了不少,孩子也更愿意跟我分享他的小秘密了,这比任何表面的乖巧都让我感到欣慰。我真的觉得,这本书是给所有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的一剂强心针。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正面教养”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深。但翻开第一页我就放下了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亲切自然,就像是邻居家那个经验丰富、又特别会聊天的阿姨在跟你分享她的育儿心得。它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我们做家长的日常崩溃瞬间,那种早上催娃上学催到血压飙升,晚上哄睡还要斗智斗勇的疲惫。所以,它提供的每一个建议,都像是量身定做的,非常贴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比如,针对我们国内很多家庭存在的“面子问题”,它没有要求我们完全抛弃所有传统观念,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维护亲子关系和顾及外界看法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个人觉得最受启发的是关于“规则建立”的部分,它不是一味地强调“规矩是必须的”,而是教我们如何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去,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内化”规则,而不是为了应付我们而遵守。这种“赋权”式的教育,真是太棒了,我的孩子现在自己会主动提醒自己该做的事情了,这种转变让我惊喜不已。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不自觉地影响了我现在的教养方式。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那些根深蒂固的“为了你好”的控制欲和焦虑感。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在“打骂教育”或者“高压竞争”下成长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未竟之梦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本书非常温柔但坚定地指出,这种投射对孩子是多么有害。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应对孩子当下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疗愈父母自己内心的“小小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关于“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失控”,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安全岛”概念,提醒我们在对孩子发火前,先给自己一个缓冲地带。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以前经常是事后后悔不已,觉得对孩子太残忍了。现在,我学会了在情绪上来时,先抽身离开五分钟,哪怕只是去洗把脸,回来后处理事情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任何速成班都学不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任务型”书籍。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翻回某一章去重温,就像是带着一本“育儿词典”在身边。它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关键的观点都会用醒目的方式标出来,或者配上简洁的图示。这对于忙碌的现代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最欣赏它对“沟通障碍”的剖析,它清晰地指出了成人和孩子之间信息传递的常见“噪音”是什么。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你能不能像个大孩子一样懂事点”,在孩子听来可能就是“我不够好”的代名词。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如何换句话说”的范例,从A句式到B句式,对比非常直观。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跟孩子对话时,使用那些更积极、更聚焦于解决方案的语言。效果呢?我的孩子现在更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哭闹来代替语言,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日常互动的质量。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个高阶的亲子沟通培训手册。
评分我以前读过一些育儿书,但很多要么是理论太满,要么就是太偏向西方文化背景,用在我们这里总有点水土不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美地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前沿理念和我们东方家庭特有的伦理观与社会环境。它没有要求我们完全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自由派父母”,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用更智慧、更有爱意的方式去设立界限。例如,关于“奖励机制”的讨论,它并没有一棍子打死所有奖励,而是教我们如何区分“内在动机奖励”和“外在物质奖励”的长期影响。这让我避免了陷入“不给糖果孩子就不肯做家务”的僵局。更让我感到佩服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父母的自我关怀”,她不断提醒我们,一个疲惫不堪、情绪耗竭的父母,是无法真正给予孩子正面影响的。这种对父母自身状态的关注,让我感觉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力量的来源。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对待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温柔地对待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