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职业教育课程论
定价:30.00元
作者:徐国庆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617632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中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展开,主要在概念与原理层面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可以说,本书在性和实用性方面有较大的突破。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适用于广大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等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给我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感。我一直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界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比例。过分强调理论基础,可能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而一味追求操作技能,又可能限制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上限。我个人非常好奇徐国庆教授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篇幅探讨如何将学科知识结构化,使其更符合职业场景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进行“去学术化”处理。此外,关于课程评价标准的问题也令我深思。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多元和立体,它不应仅仅依赖传统的考试分数。如果书中能提出一套更贴近工作岗位需求的评价模型,比如基于工作任务完成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构建评价体系,那将是极具开创性的。我对书中关于“跨学科整合”的论述格外关注,现代工作场景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课程设计是否能体现出打破专业壁垒的创新思维,是衡量其先进性的重要标准。总而言之,这本书似乎在挑战传统的课程思维定式,这非常令人兴奋。
评分从一个教育实践者的角度来看,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是否足够实用。职业教育课程论,说到底,是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上,而是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课程开发流程图和案例分析。比如,在探讨如何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时,作者是否给出了具体的调研方法和分析工具?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如何有效整合校内实训资源与校外企业资源,实现真正的“学做一体”?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数字技术赋能课程设计”的讨论。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课程内容如何融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以提升教学的沉浸感和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基于新兴技术的课程设计范例,那么这本书的时代价值将大大提升。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们教师团队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时的“行动指南”,而不是仅仅束之高阁的学术参考。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承载了作者多年来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深沉思考。我个人关注的焦点在于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与行业技术迭代速度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毕竟,职教的课程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就会面临“学非所用”的困境。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深入探讨“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这不仅仅是课程大纲的修修补补,更需要顶层设计的革新。另外,评价一门职业教育课程论是否成功,关键还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评估和反馈的有效工具。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成熟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通过绩效评估来反向驱动课程内容的优化,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对于“双师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的探讨,因为课程的灵魂终究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再完美的课程设计也难以落地生根。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桥梁,我期待它能真正跨越鸿沟。
评分这本《职业教育课程论》的作者徐国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刻背景。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动态的读者,我深感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之快,尤其是在与市场需求接轨的职业教育领域。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现行课程体系的痛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毕竟,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反思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契机。如果书中能对不同职业领域的课程设计范式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具价值了。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课程设置,其侧重点和教学方法必然存在显著差异,作者能否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人拭目以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宏观的教育政策与微观的课堂实践相结合,让课程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指导一线教师有效教学的实用工具。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也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务实的学术气质,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抱有较高的期望。这本书的出现,正值国家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时期,其理论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站位似乎相当高,它试图从宏观的教育哲学层面来审视职业教育课程的未来走向。我个人更倾向于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交汇点来审视课程论。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提升劳动者终身发展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我期望看到作者对“技术更新换代背景下的课程弹性”有独到的见解。我们不能用二十年前的课程体系去应对今天的技术挑战。这意味着课程内容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持续学习和适应新的职业要求。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而非仅仅是“操作熟练度”?最后,我也非常关注这本书的理论来源和国际视野。徐国庆教授是否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瑞士现代学徒制等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性转化?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既立足中国大地,又具备国际视野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蓝图,那么它无疑将是本领域内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