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心开始:让家庭教育更有效
定价:38.00元
作者:索晓伟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7124214
字数:
页码:2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心开始:让家庭教育更有效》针对父母教育孩子缺乏明显效果的现象,从父母常见的教育方式中,点出他们的症结所在,并从冲动、依赖、自卑、虚荣、自负、抑郁、叛逆、任性八个方面,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剖析,让家长明白,孩子是“怎样想的”,父母“错在哪里”,并用事例来告诉父母用什么方法去教育孩子,才会有效果。
目录
章 克制冲动
做事缺乏理智
管人没管心
强化孩子的自制力
学较压制了孩子
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成人教育重要
父母的态摩和方法决定孩子的命运
冲动使人智昏
第二章 摆脱依赖
依赖是多方面的
大事小事父母包办
自立是逐渐培养的
别让孩子成“网虫”
给孩子的比网络更多
依赖是悲剧的开始
第三章 克服自卑
对自己过于没信心
孩子是被你骂差的
发挥孩子的优势
比较是自卑的根源之一
对孩子不要有偏见
贫穷造成的自卑难治疗
用孩子的优点淡化贫圃的忧患
自卑使心理
第四章 摈弃虚荣
虚莆,是一个度的问题
家有儿女爱打扮
润物细无声
都是时尚惹的祸
用事实说话
都是面子在惹祸
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虚莆是罪恶之源
第五章 战胜抑郁
抑郁使心灵禁闭
让孩子摆脱抑郁
心病没从心上医
和孩子多层朋友关系
抑郁使人走上不归路
第六章 远离自负
不可以太自信
孩子的自信过了头
赞赏和批评恰到好处
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会与孩子交流
孩子瞧不起亲戚
让孩子看到他人的长处
自负的人经不起失败
第七章 告别叛逆
那是一种发泄
父母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恨父母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孩子说话很伤人
不要使孩子心里有气
老师不能众“生”平等
结合实际给孩子定目标
作者介绍
文摘
《从心开始:让家庭教育更有效》:
管人没管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长看来,自己大的责任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对自己教育的要求就是能“控制好”自己的孩子,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直接的要求。父母认为,只有孩子听话了,一是自己的教育就会变得容易;再者,就是孩子会走自己给他所指的那条正确的路。但事实往往会与父母的期待相反,更多的孩子是不听话的。这种不听话的孩子,重者会惹出很多事端,轻者也会不停地制造出一些小的麻烦。
不同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冲动现象,会用这样那样的方式进行教育,但就是丝毫没有效果。很多孩子在自己的错事发生以后,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时隔不久,他们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现象下的结论是:孩子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家长的眼里,孩子的这种屡教不改是卑劣的秉性。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孩子有什么不是,仅仅是他的缺点而已,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就先不要在心里给这个孩子下“品德败坏”的结论。父母如果认为孩子是卑劣的,那么父母就不会教育好孩子。这就像一个雕刻家,分别在石头和蓝田玉上做雕刻,在玉上和在石头上作雕刻时的心态不同,他会把自己设计出经典的花纹刻在玉上,对于石头上的纹饰就会随意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也是这样,一旦你认为他是“石头”,即使孩子是“玉”,你也会像“石头”一样对待他,家长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在教育上容易产生偏离。
父母的教育没有效果,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认识不够。孩子屡教不改,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去犯同样的错误,而是在孩子的心里,总是戒不掉他对做这件事的冲动。
有这样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拆了指南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结果是里面什么也没有。父母知道这件事以后,并没有责备爱因斯坦,而是告诉他指南针的原理,使爱因斯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很多年,但很多父母说给孩子听的目的,仅仅是作为激励孩子要有探索精神的一个事例,父母不会对这个故事有更深的思考。
爱因斯坦拆指南针,是因为指南针有趣,这种“有趣”就激起拆了它的冲动。当时,爱因斯坦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指南针还是有趣的,而且还增添了一种神秘感。设想一下,这个时候,他的父母不去给爱因斯坦解释这种有趣,而是对爱因斯坦进行责备的话,我们先不说他们在扼杀一个天才,至少指南针在爱因斯坦的心中,就显得更加神秘有趣了。当爱因斯坦再得到一个指南针的时候,不仅比先前多了一点神秘,而且他还想把这个与先前的指南针作一个比较,爱因斯坦要拆开新指南针的冲动会更强烈。这样,在拆指南针的事上,爱因斯坦也会“屡教不改”的。但事实是,他的父母解决了造成爱因斯坦冲动根本的东西——心里的好奇,他们使爱因斯坦明白指南针是怎么回事,这样,爱因斯坦对指南针的兴趣就跨越了指南针的本身,而被引到探索更多的东西上去。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温暖而又不失专业的气息,那种柔和的色调搭配上简洁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传达的真诚与深度。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句引人深思的话,它如同一个温柔的邀请,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探寻那些关于如何真正“从心”出发去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奥秘。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理论来压迫读者,而是用一种平等、理解的姿态,拉着你的手,一同走过那些为人父母者都会经历的迷茫与困惑。每一次翻阅,都像是照进心房的一束光,让人在疲惫的育儿日常中,找到了一种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它不是那种只教你“技巧”的书,更像是陪伴你成长的导师,教会你如何更好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同时也如何接纳并滋养自己的内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育儿指南”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现代家庭关系的“心灵修复手册”。它倡导的“从心开始”,并非是倡导溺爱或放任,而是在坚定的原则之下,建立起基于深度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连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边界感”和“自主性培养”的论述,它们之间的微妙平衡,被讲解得入木三分。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或行为是否达标,而是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内在驱动力以及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这种视角的转变,无疑是这场阅读旅程中最丰厚的馈赠。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转而拥抱一个更真实、更有韧性的自己。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仿佛作者在轻声细语地与你交谈,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长者的慈悲。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措辞或一个深藏的智慧。它成功地避免了当代许多教育类书籍普遍存在的“说教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启发式的引导。书中很多观点,初看时觉得“原来如此简单”,但细细品味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多年的经验沉淀。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让你自己去开启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之门。这种赋权给读者的感觉,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正处于一个对孩子教育感到非常挫败的阶段,感觉无论怎么努力,事情似乎总在朝着我想象的反方向发展。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非常 grounded(脚踏实地)的风格,她没有描绘出完美无瑕的育儿场景,而是坦诚地剖析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挑战。例如,书中对“情绪管理”部分的探讨,简直是击中了我这个“暴躁老母亲”的心窝。她没有一味指责父母的情绪失控,而是深入挖掘了情绪背后的根源,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是如何投射到现在的亲子关系中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探索,远比单纯学习几招“冷处理”技巧要来得有效和持久。读完这部分,我第一次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的是自我教育。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为精妙,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完全不像某些教育书籍那样,知识点散乱、前后矛盾。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阅读习惯,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让你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由穿梭,毫无滞涩感。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复杂心理学概念时所采用的那些生活化的案例和生动的比喻。那些故事,很多都源自我身边真实发生的情境,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这种被理解和共鸣的感觉,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不是一本供人束之高阁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本随时可以翻开,从中汲取力量和方法的工具书,那种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