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栋梁气贯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
定价:58.00元
作者:上海理工大学校史研究室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3130774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13kg
编辑推荐
《栋梁气贯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将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工程教育的梳理、聚焦,包括沪江大学的“由理而工”倾向,中法国立工学院的“因物致用”,国立高机的“工学结合”,乃至上海机械学院“制造业黄埔军校”之盛誉,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乃至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参考。
内容提要
《栋梁气贯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主要采用编年史方法,分析上海理工大学两个源头一一“有栋梁气”的复兴路校区(历经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高机、上海高机和上海机专等院校)和有“大世界”之境的军工路校区(历经沪江大学、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等院校)以及她们合并组建的上海理工大学时期之工程教育概貌,探究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工程教育的内涵、继承与发展关系。
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在国际化、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保持着鲜明的特色,享有“制造业黄埔军校”之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沪江大学的历史性的铺垫。本书力求把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史放进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个历程中,放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流中去考察,从而印证新中国工程教育从仿造教育到制造教育再到创造教育的发展历程。这种研究,在使广大读者对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有所认知的同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史的研究,乃至对今天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发展和突破创新都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栋梁气贯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读者对象为高教研究者,校史研究者、爱好者及大学生、研究生等一般读者。
目录
绪言章 德国模式:工程教育的肇始 一、德国模式的实业学堂 二、工科设施建设与学科设置 三、富国裕民之计的迎合第2章 中法合作:工程师大学校的引进 一、通商惠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改办 二、校名的变更——工程师大学校的定位 三、课程设置、考核与学术交流 四、“八德”校训下的黄金期 五、校产保管与中法高工第3章 国立高机:工程教育的中国化 一、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 二、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4章 职业化与服务社会:沪江的工程教育 一、理学院的实用取向 二、服务社会的建筑科 三、抗战时期的坚持 四、复员后理学院的工科化改造 五、沪东公社汽车专科学校第5章 上海机专:颇具特色的工程教育 一、从上海高机到上海机专 二、专业调整、迁移及对外援建 三、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 四、依托“对外开放单位”的国际化 五、面向企业的继续教育 六、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第6章 “制造业黄埔军校”的雏型 一、由中等工业学校向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跨越 二、上海机械学院初创时期的本科教育 三、师资队伍建设 四、形式多样的业余教育 五、科研工作的起步第7章 跨入工程创造教育时代 一、办学层次的提升与混合式体系的形成 二、“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下的变革与成就 三、研究生教育的三次飞跃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因应工程教育的图书馆第8章 全新的“制造业黄埔军校” 一、基于国家和上海产业发展定位的学科布局与结构调整 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三、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四、培养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的研究生教育 五、国际化教育的新格局 六、培养工程意识的产学研结合 七、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国家大学科技园 八、工程教育——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附录 一、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沿革一览 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学科专业历史沿革 三、学校历任主要负责人 四、学校各个时段培养的院士 五、钱学森在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六、高机校友在东锅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卷,仅仅从书脊上那古朴的字体和略显沧桑的封面设计,就能感受到它承载了多少岁月的痕迹与智慧的结晶。我拿到它时,首先被它压手的质感所吸引,那绝非寻常出版物可比拟的份量感,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其中内容的重量级与权威性。书中装帧的细节处理,无论是纸张的纹理,还是插图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学术的严谨。我期待着能沉浸在这部跨越百年的宏大叙事之中,去探寻一所享誉盛名的理工大学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如何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支撑起国家工业与科技的脊梁。那种从文字中流淌出的家国情怀与教育理想,想必会深深触动每一个对高等教育抱有敬意的人。它不仅仅是一部校史,更像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微观编年史,通过一个大学的视角,折射出整个社会变迁的脉络。
评分初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种浓郁的学术气息,资料的详实程度令人赞叹。我留意到其中对于早期办学方针、院系设置沿革的梳理,那些繁复的图表和引用的原始文献,显示出研究者们付出了何等巨大的心力去挖掘和考证。对于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光是理解那些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体制和专业术语,就已经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我尤其好奇那些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关键决策背后的讨论过程,以及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师生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那种“气贯大世界”的豪情壮志,我相信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份教学大纲、每一次科学突破、每一个毕业生的奋斗轨迹之中。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大学精神”的绝佳窗口,那精神是代代相传,薪火不灭的无形财富。
评分作为一个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我对这种需要静下心来细读的“慢阅读”书籍怀有特别的敬意。我设想,在阅读过程中,我将如同穿梭时空隧道,与那些前辈学者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想象他们当年在简陋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对科学真理的追求,那种精神力量是多么鼓舞人心。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演变部分,工程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与创新,这本书想必会详尽阐述这所学府如何平衡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应对不同历史阶段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变化。这种对核心教育理念的坚守与革新,正是其能够屹立百年不倒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记录了历史,更像是一份关于未来教育方向的深刻启示录,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其作为一部纪念性文献的意义。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工程教育,本就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石,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这所大学在其中的角色定位自然非同一般。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产学研结合的早期实践案例,那些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故事,想必会非常精彩和具有启发性。那些名字背后,是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交织,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动人心的过程。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到微观的课堂教学,这本书的叙事视角一定非常开阔,能够让人清晰地看到教育如何切实地驱动社会进步,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其他任何题材的书籍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予人一种沉甸甸的信赖感,它不是轻飘飘的赞颂,而是基于扎实研究的深度回望。我预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将是一次心灵的充实与精神的洗礼。它会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四个字背后的责任与担当,尤其是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那些关于技术传承、学术规范、以及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定会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对于任何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敬佩科学精神的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它所构建的百年图景,足以让人在合上书卷后,对未来依旧充满希望与信心,因为你知道,有这样的学府在默默耕耘,国家的基础就不会动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