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杨振基传太极拳内功心法
定价:79.00元
售价:60.0元,便宜19.0元,折扣75
作者:胡贯涛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304945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筑基功、无极功、浑圆功、漫步周天……位经络运行图,清晰勾勒内功路径
内容提要
杨振基是杨澄甫亲定传人表中存世*晚的一位。杨振基脾气古怪保守,因此常被人误解,其功夫也被严重低估。但目前太极拳界开始认识到杨振基的地位。本书作者胡贯涛将自己随杨振基所学的太极拳内功与杨家三十二目理论结合,讲解原生态的杨式太极拳内功,给读者指明真正的内功训练方法。
目录
章 前辈大师经典论述
大小太极解 // 杨健侯
太极拳之练习谈 //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太极拳术十要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太极拳要点 // 杨澄甫
论太极推手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第二章 太极拳古今史话
第三章 杨式太极拳桩功——站橦
太极桩功概述
桩功站橦基本要领
杨式太极拳基础桩式
第四章 杨式太极拳内法
太极内功概述
杨式太极拳“筑基功”
筑基功修炼方法
第五章 杨式太极拳无极功
无极功概述
杨式太极拳经络、位图
太极拳“无极功”经络意念运行
无极功修炼方法
第六章 杨式太极拳浑圆功
浑圆功概述
浑圆功修炼方法
第七章 杨式太极拳“漫步周天”
“漫步周天”概述
“漫步周天”修炼方法
“漫步周天”对常见疾病的防治
第八章 杨式太极拳坐桩
坐桩功概述
坐桩功夫修炼方法
第九章 杨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注意事项
第十章 杨式太极拳练功答疑
附录 “三十二目”探赜 // 二水居士
后记
作者介绍
胡贯涛,原籍山东聊城,1949年生于河北邯郸,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自幼体弱多病,少年始随程派八卦掌大师张子恒习练内养功法,1967年随杨振基大师习杨式太极拳,1971年随田耀东师父习通臂拳。现为杨式太极拳特级大师、国家注册太极拳教练、邯郸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邯郸太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曾获杨式太极拳终身成就奖、中华太极领军人物太极功勋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老式的宣纸质感,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武术秘籍,更像是什么家族传承下来的珍贵典籍。我特别留意了字体排版,虽然是传统的中文字体,但是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不费劲,这对于一本探讨深奥内功心法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毕竟如果排版晦涩难懂,读者可能在入门阶段就被劝退了。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护眼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疲劳,这点看得出出版方确实是用心了,细节决定成败嘛。不过,我个人比较好奇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导引图示是否足够清晰?毕竟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多概念是抽象的,没有直观的图像辅助,光靠文字描述,初学者是很难准确把握气感的运行轨迹和身体的微调细节的。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一点上做得足够扎实,否则,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整体来说,从书籍的外观和初步的触感判断,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专业的氛围,让人对内部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
评分我阅读了这本书中关于“周天运行”那一章节的描述,感觉作者在阐述核心概念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内敛且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玄乎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呼吸调整和意念引导入手,像剥洋葱一样,慢慢揭示更深层次的修炼秘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基础,但一直无法突破瓶颈的修炼者来说,可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虚领顶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强调头部正直,而是深入探讨了颈椎、脊柱与盆骨之间微妙的力学关系,试图用更偏向现代人体结构学的语言去解释传统武术中的术语,这无疑拓宽了理解的维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解释“松沉”的过程中,似乎略微偏重了主观感受的描述,缺乏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来帮助读者校准自己的状态。如果能加入一些具体的身体反馈自检清单,或许会更具操作性。总体来看,这是一部试图弥合传统经验与现代认知鸿沟的佳作,阅读体验是极为深刻且引人思考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意”与“气”关系的辩证处理。很多气功或内功的书籍,往往将“意念”描绘得过于神圣化、非人力所能及,读起来让人望而却步,觉得那是天赋异禀者的专属领域。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更强调“意”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肌肉,一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管理艺术。他用了很多篇幅来教导如何消除杂念,如何将散乱的思绪凝聚成一股稳定的“意流”,然后再顺势导引“气”的运行,而不是强行“用意念去拉动气流”。这种“顺应自然,以意导形,以形助气”的逻辑链条构建得非常严密且具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引用的一些历史记载或武术家轶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佐证,更像是在为枯燥的理论提供生动的注脚,让整个修炼过程显得更加贴近人性,不那么高不可攀。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在涉及特定穴位导引时,对穴位的定位描述略显模糊,对于没有扎实经络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定位的准确性是个挑战。
评分坦白讲,我本来对这种号称“独家秘传”的武学书籍是抱有相当程度的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很多是故弄玄虚的噱头。然而,在阅读这本书中关于“劲力发放”的章节时,我的这种疑虑被极大地动摇了。作者并没有过多渲染“一触即发”的爆发力,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蓄劲”和“转换”的环节,强调了如何将松柔的身体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力的传导链条,无损耗地转移到接触点上。他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沉髋落胯来稳定根基,再如何利用腰部的旋转带动躯干的螺旋力,最后通过手臂的顺势延伸来完成力量的“借用”与“释放”,这套体系更像是一套精密的物理学模型,而不是玄学的描述。读完后,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想立刻找个陪练,去验证一下那种“掤、捋、挤、按”中蕴含的结构性力量是如何瞬间被激活的。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能将那些飘渺的武术概念,转化为可以被理解、被学习、甚至是可以被“工程化”的训练步骤。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那种非常醇厚、不疾不徐的大家风范,文字间透着一股饱经风霜的沉稳。它不像一些现代武术读物那样追求快速见效的口号,而是更注重修炼者心性的培养与身体整体的协调发展。在探讨“心法”的部分,作者将太极拳内功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和之美”紧密结合起来,指出真正的内功,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生命力的平衡与和谐,而非单纯的搏击技巧。这种将武术提升到哲学和生命实践高度的论述,让人在练习拳架之外,也能获得精神层面的滋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到“悟性”时所持有的态度——他承认悟性的重要性,却又不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天堑,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辅助性的思维工具,帮助读者打开通往“悟”的那扇门。对于那些将太极拳视为终身事业,追求身心合一的深度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参照标准和探索方向,它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安静的角落里,娓娓道来毕生所学,其份量与深度,绝非泛泛之作可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