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杨式太极拳推手和散手诠释-理论篇 |
| 定价 | 42.00 |
| ISBN | 9787500951612 |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作者 | 王志远 |
| 编号 | 1201597872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印刷日期 | 2017-10-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79千字 |
| 页数 | 386 |
| D1一章太极拳心经 ――从一则谜语所想到的太极拳境界 一、一念不起 二、二目无光 三、三餐不食 四、四肢无力 五、五管不用 六、六神无主 七、七窍不通 八、八方通鬲虫 九、九九成非 十、十足神通 D1二章太极正果功三乘 D1三章三十七势诸解 D1四章折叠之研究 D1五章太极拳体用全诀 D1六章太极拳百法歌 D1七章太极百劲推原解 一、太极尺拳十三势概述 二、静松稳匀缓合连详释 (一)静 (二)松 (三)稳 (四)匀 (五)缓 (六)合 (七)连 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基本八劲详解 (一)棚劲解 (二)捋劲解 (三)挤劲解 (四)按劲解 (五)采劲解 (六)捌劲解 (七)肘劲解 (八)靠劲解 四、进退顾盼定五行劲详解 (一)进劲解 (二)退劲解 (三)顾盼劲解 (四)定劲解 五、浑元劲详释 六、轻灵劲详释 七、化劲详释 八、整劲详释 九、中和劲详释 十、生熟劲详释 十一、折叠劲详释 十二、抽丝劲详释 (一)抽丝劲缠丝劲 (二)合中轴合脊椎 (三)盘活脊椎激活尾闾 (四)抽(缠)丝劲修炼关键 D1八章太极拳十大捶斟解 一、搬拦捶斟解 二、肘底看捶斟解 三、撇身捶斟解 四、栽捶斟解 五、指裆捶甚斗角翠 六、打虎势斟解 七、双峰贯耳斟解 八、上步七星斟解 九、弯弓射虎斟解 十、白蛇吐芯斟解 D1九章太极拳十大腿法斟解 一、白鹤亮翅斟解 二、退步跨虎斟解 三、高探马斟解 四、上步七星斟解 五、左右分脚斟解 六、转身蹬脚斟解 七、转身右蹬脚斟解 八、十字腿斟解 九、转身摆莲斟解 十、左右金鸡独立斟解 D1十章'内家拳法十篇'序言 一、武德篇(四言八十八句) 二、精气篇(四言三百五十二句) 三、方略篇(四言二百六十八句) 四、机势篇(四言二百五十二句) 五、刚柔篇(四言三百六十四句) 六、变通篇(四言二百二十八句) 七、虚实篇(四言三百八十句) 八、开合篇(四言三百三十六句) 九、周旋篇(四言三百八十八句) 十、洞微篇(四言二百七十二句) D1十一章太极拳推手经典拳论的校注诠释 一、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诠释 二、'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 三、武禹襄'四字密诀'校注诠释 四、'用功五志'校注诠释 五、'三十七心会论'校注诠释 (一)腰脊为D1一主宰 (二)猴头为D1二主宰 (三)地心为D1三主宰 (四)丹田为D1一宾辅 (五)掌指为D1二宾辅 (六)足掌为D1三宾辅 六、'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七、'二十字诀'校注诠释 八、'十六关要论'校注诠释 九、'三十七周身大用论'校注诠释 后记 |
| 王志远 汉族 1946年2月生 浙江省宁波市人 毕业于浙江大学 不错工程师。7岁开始习武 师承王宝燮(保还)、傅钟文、沈寿、赵安洲、徐德成等宗师 几十年如一日 追随诸恩师左右 锲而不舍 钻研太极拳及内家拳拳术 又十分注重拳学理论的研究 深得诸恩师厚爱器重 精心亲授真传太极拳、刀、剑、杆(枪)、推手及散手五功 以及张松溪、王征南派内家拳术 成为嫡传杨式太极拳和内家拳的衣钵传人。 |
| 普通大众 |
| '杨式太极宝典丛书:杨式太极拳推手和散手诠释-理论篇'主要内容有太极拳心经、太极正果功三乘、三十七势诸解、折叠之研究、太极拳体用全诀、太极百劲推原解、太极拳十大捶斟解、十大腿斠解、内家拳法十篇、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经典拳论诠释等。是对杨式太极拳推手和散手内容作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是传世杨家太极精奥的再现 是当代杨式太极拳著作中较为完整系统、内容丰富、精到深刻的著作之一。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太极拳相关知识 体验蕴含深厚的太极人文精神 遍览古典文献精华 是一本有收藏价值的上乘之作。 |
初捧此书,一股朴实无华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少了些许花哨的辞藻,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内功心法。我一直对太极拳的技击层面抱有浓厚兴趣,市面上很多书籍偏重于套路动作的解析,对于“推手”和“散手”这种实战精髓的阐述往往浅尝辄止,让人意犹未尽。而这本书的厚重感,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下了苦功,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绝非泛泛而谈。光是目录的排布,就能看出作者对逻辑的严谨要求,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应用场景,层层递进,丝丝入扣。这种对武学真谛的尊重与执着,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见效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劲力转换”和“听劲感知”那些玄妙之处的白话解释,希望能帮助我突破瓶颈,真正领悟太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肌肉记忆的层面。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武学修行路上的引路明灯,指引着我走向更深远的太极境界。
评分作为一名练习太极多年但总感觉临阵反应迟钝的习练者,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市面上关于太极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将“推手”的柔韧与“散手”的爆发力结合阐述得如此明确的,实在不多见。我期待着阅读书中关于“舍己从人”与“蓄而后发”这两个看似对立概念如何在实战中完美融合的论述。一个好的武术理论,不应该只是描述动作的形状,更要揭示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和心理博弈。这本书的“诠释”二字,让我看到了一种超越简单招式教学的雄心,它试图去剖析太极技击的底层逻辑。我希望能从中学到如何在被动状态下迅速找到平衡点,并在对手失衡的瞬间,以最小的代价施加最大的效能。这种精准的控制力,才是太极拳技击的真正魅力所在,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寻找的那把解密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方“人民体育出版社”本身就带给我一种信赖感,它意味着内容经过了相对严格的审核和规范。翻阅书稿,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克制与精准。他没有使用那些夸张的、神乎其神的描述来渲染太极的神秘性,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笔触,冷静地拆解着每一个技术环节。比如,他对“掤劲”的描述,想必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向上拉伸”概念上,而是会涉及到人体结构、力的传导路径以及与地面支撑的关系。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部内家武学的“工程学”著作。对于那些对传统武术的“玄学”成分感到困惑,更倾向于理性认知和实践验证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清醒、可靠的学习路径。它把武术从虚无缥缈的境界,拉回到了扎实的体能和精准的技术分析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不算得上是极其精美,但其传递出的务实精神却深得我心。内页的排版清晰有力,图文配合得宜,即便是初学者面对这些较为抽象的理论,也能有一个直观的参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治学态度。很多传统武术的秘诀往往藏在口耳相传的模糊描述中,难以捉摸,但王老师似乎下定决心要将这些“内家心法”公之于众,用清晰的文字将其“翻译”出来。读来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尤其是在解析一些看似矛盾的动作要求时,作者总能提供一个圆融的解释,将刚柔、虚实、快慢统一起来。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绝非短期练习所能企及,它反映了作者在武学道路上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研与沉淀。对于渴望系统学习太极技击的同道中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和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不少太极拳的书,很多读完后感觉像是看了一本“太极图鉴”,动作描述清楚,但“内涵”却难以体会。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对“理论篇”的强调。技击功夫的提升,终究要靠理论指导实践,否则练习很容易陷入盲目重复的误区,无法举一反三。我非常看重作者在理论部分对“意念”与“呼吸”在发力中的作用的论述。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但“意”究竟如何转化成可见的“力”,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思维模型,让我明白在面对不同角度的来力时,大脑应该如何快速做出反应,并将这种意图通过身体的松沉、蓄发自然地传递出去。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帮助读者实现从“会做”到“会用”的质变,那它对我的武学道路而言,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