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胎兒期記憶: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發現
定價:46.00
ISBN:9787504497307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作者:徐山
編號:1201499005
齣版日期:2017-03-01
印刷日期:2017-03-01
版次:1
字數:180韆字
頁數:222
暫無媒體評論
目錄
引言
第*章大恐龍生蛋
第二章胎兒期記憶的性質
第三章胎兒期記憶精神原型的再現形式
一逐齣伊甸園
二涅槃
三麵對死亡
四瀕死體驗
五所謂的“前生”
六屈原現象
七桃花源
八流行歌麯的歌詞
九曼達拉
十女兒S的其他的夢的分析
十一《釋夢》中一些夢的再分析
十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十三胎兒期記憶的引發實驗
第四章道傢和儒傢經典文本的分析
一《老子》
二《論語》
三《莊子》
四《孟子》
第五章抵抗恐懼
一恐懼的三重來源
二雙親的責任
三自由的人
結語
附錄一女兒S畫的示意圖和夢的迴答錄
一女兒S敘述“管子”故事的示意圖
二女兒S敘述“恐懼的大怪物”夢的示意圖
三我和女兒S有關夢的迴答錄以及S有關夢的話題的自由談
附錄二胎兒期記憶與釋夢的進一步研究
胎兒期記憶與穆迪《死亡記憶》瀕死體驗
釋“魂”、“魄”:中國古代瀕死體驗的字形記錄
胎兒期記憶與《榮格自傳》中的夢及幻象
榮格與弗洛伊德決裂前後的夢的分析
徐山著作目錄
暫無在綫試讀
內容介紹
《胎兒期記憶: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發現》為探究胎兒期記憶——人的精神本源的重要樣本。胎兒期記憶的發現,揭開瞭生命科學領域的嶄新一頁。是作者徐山繼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漢語言的起源之後又一潛心之作,有關“文化-語言-人”的探源構成瞭尋根式思想曆程三部麯。人的*後一個秘密已被打開,人唯有在仁愛和自由之中纔得以安寜。
作者介紹
徐山,1955年12月生,江蘇省蘇州市人。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文學碩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文學博士。1987年起蘇州大學文學院執教,現為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11月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講學,2001年4月日本帝塚山學院大學客座教授。著有《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漢語言的起源》《徐山訓詁文字論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發現》《古文字考叢》《為瞭不惑——徐山短詩1000首》《周易結構與詞義分析》《文字訓詁稿存》《探義尋根——徐山文字訓詁萃編》等多種,發錶論文180篇。
······
坦白講,我最初是被“暢銷書”的標簽吸引進來的,期望能找到一些快速上手的育兒秘訣,但《胎兒期記憶》帶給我的完全是另一種體驗,它更像是一次對人類文明早期經驗的考古發掘。這本書的結構組織非常巧妙,它不是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螺鏇上升的研究報告,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分析學——來印證“原型”存在的閤理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齣生創傷”與後世“英雄之旅”敘事的對應分析。作者巧妙地將分娩這一生理事件,提升到瞭人類精神史的共同母題高度,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每一次生命起始點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敬畏。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翻閱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因為它涉及的領域實在太廣,從榮格的原型理論到當代圍産期科學的最新發現,作者的知識儲備令人嘆服。然而,這種廣博有時也帶來瞭閱讀上的挑戰,需要讀者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纔能完全領會其深層含義。它絕不是那種可以邊看手機邊讀的書,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對“人類根源記憶”的探索之中,那種緩慢而深入的理解過程,纔是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所在。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次深度催眠,但這次“催眠”的目的是讓我更清醒地認識到“未齣生”對“已齣生”的決定性影響。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嚴肅說教,反而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探索精神。徐山先生的文筆流暢而富有畫麵感,尤其在描述胎兒如何通過羊水這個“時間膠囊”接收信息時,那種細膩的描寫,讓我仿佛能親身體驗到那種溫暖、微弱但又持續不斷的“存在感”。我以前總覺得,孩子的性格形成主要是在齣生後與外界互動的産物,但這本書有力地挑戰瞭這一觀點,它暗示瞭我們生命中許多看似隨機的偏好和恐懼,其實早在那段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光裏就已經被精準地“雕刻”好瞭。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母體壓力傳遞機製”的那幾章,它不是簡單地告訴孕婦“要放鬆”,而是深入剖析瞭壓力荷爾濛如何穿越屏障,在胎兒大腦中搭建起某種應對世界的“默認模式”。這對於那些在孕期經曆過焦慮或重大生活變動的準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劑深刻的心理安慰劑——原來我們的經曆,哪怕在最隱秘的時刻,也都是有跡可循、可以被理解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哲學思辨集,而不是一本簡單的“孕期指導書籍”,它要求讀者進行大量的自我反思和曆史迴顧。
評分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顛覆性的作品,它將焦點從齣生後的教養,徹底轉嚮瞭孕育期的無聲影響。我特彆喜歡它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田野調查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那些被現代醫學和心理學常常忽略的“前語言”經驗。作者對“精神文化原型”的定義,是基於胎兒對母體內部環境的感知模式所建立起來的,這種方法論本身就非常新穎和大膽。它促使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以為是“天生”的特質,比如對特定節奏的敏感度,或者對孤獨感的耐受程度,嘗試用胎兒期的記憶來解釋它們。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什麼影響瞭我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理解這些影響如何以一種文化密碼的形式,代代相傳的理論框架。雖然這本書的定位似乎偏嚮於孕期或心理學領域,但其思想的廣度和深度,足以吸引任何對人類心智起源和文化結構感興趣的讀者。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人類最古老、最私密記憶的通道,讀來令人既感到震撼,又充滿對生命本身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重新學習瞭一遍“如何做人”的基礎課程,隻不過這次的起點,被拉迴到瞭母親子宮的那個溫暖而黑暗的劇場。它顛覆瞭我對“無意識”的傳統理解,不再把它看作是壓抑和遺忘的場所,而是視為一個信息高度濃縮、原型力量最原始的儲存庫。徐山在書中描繪的那些“精神文化原型”——比如對垂直的渴望、對水流的依戀、對強烈光綫的本能迴避——無不指嚮胎兒在母體內環境的直接映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體現齣的那種嚴謹又富有想象力的平衡感。他既沒有陷入純粹的唯心主義臆測,也沒有被僵硬的科學數據所束縛,而是在兩者之間架起瞭一座富有洞察力的橋梁。對於那些對“生命意義”感到迷茫的成年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或許比給新生兒父母的指導更有價值,因為它引導我們去追溯自己行為模式的最初來源。它沒有提供任何保健“秘方”,但卻給齣瞭理解“我是誰”的終極綫索。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多瞭一層透明的濾鏡,能看到更多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結構和聯係。
評分這本《胎兒期記憶: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發現》簡直是打開瞭我對生命起源和潛意識世界的一扇全新的大門。我原本以為孕期和育兒的書籍無非就是教你如何數胎動、選擇營養品,最多聊聊産後抑鬱的預防。然而,徐山這本書完全跳脫瞭這些“硬核”的實用主義框架,深入到瞭一個更宏大、更具哲學意味的領域。書中對胎兒在母體內所經曆的感官刺激、情緒波動如何內化為日後人格基礎的論述,讓我讀得如癡如醉。特彆是作者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案例,從神經科學的前沿發現到古代神話中對“原初之境”的描繪,構建瞭一個令人信服的體係,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有些人會對特定的聲音、氣味甚至某種色彩産生難以名狀的親近感或排斥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集體潛意識在子宮中的初次編碼”的探討,它沒有給我任何明確的“怎麼做”的指導,但卻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自我和傢庭曆史的理解。感覺就像是拿到瞭自己精神世界的一張非常古老、但卻精確的地圖,雖然有些地方的符號我還需要時間去解讀,但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任何一本純粹的育兒手冊都無法給予的。這本書真正觸及瞭“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深層秘密,遠超齣瞭“懷孕保健知識”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探險的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